新时代思政工作引领文明城市创建的路径研究
孙志新
唐山市文明城建设工作指导中心 063000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战略目标,强调“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文明城市创建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不仅是城市外在形象的塑造,更是内在价值体系的重构。在此过程中,思政工作通过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和文化浸润,能够有效破解创建过程中“重形式轻内涵”“重硬件轻软件”等现实问题,为文明城市创建注入持久动力。
然而,当前思政工作与文明城市创建的融合仍存在机制割裂、方法滞后、主体单一等困境。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思政工作路径,实现其与文明城市创建的同频共振,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双重视角出发,探索思政工作引领文明城市创建的有效路径。
二、思政工作引领文明城市创建的理论逻辑
(一)价值引领:凝聚文明创建的核心共识
思政工作的本质是价值观教育,其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明城市创建提供精神内核。文明城市创建的指标体系(如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共服务等)均以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基准,思政工作通过理论宣讲、典型示范、文化浸润等方式,能够引导市民将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创建格局。
(二)文化浸润:厚植文明创建的文化根基
文明城市创建不仅是物质环境的改善,更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思政工作通过挖掘城市历史文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通过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家风家训”主题活动、推广非遗文化体验等,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明创建的内在动力,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深层目标。
(三)实践驱动:构建文明创建的参与机制
思政工作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其通过组织志愿服务、社区治理、主题实践等活动,能够搭建市民参与文明创建的桥梁。例如,通过“党员先锋岗”“青年文明号”等载体,激发市民的主体意识;通过“文明积分制”“随手拍监督”等创新机制,将思政教育转化为可量化、可激励的实践行为,形成“教育—实践—反馈”的闭环链条。
三、思政工作引领文明城市创建的现实困境
(一)工作机制割裂:思政与创建“两张皮”
当前,部分城市将思政工作与文明创建视为独立任务,由宣传部门与城管部门分别负责,导致工作目标分散、资源整合不足。例如,思政教育多停留于理论宣讲,未能与创建中的实际问题(如垃圾分类、交通秩序)结合;文明创建活动缺乏价值引领,陷入“指标化”“运动式”的窠臼。
(二)方法手段滞后:传统模式难以适应新需求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市民的信息接收习惯发生深刻变化,但部分思政工作仍依赖“讲座 + 展板”的单向传播模式,导致教育覆盖面有限、吸引力不足。例如,针对青年群体的思政教育缺乏互动性、趣味性,难以与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介形成有效对接。
(三)主体参与单一:社会力量未充分激活
文明城市创建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市民等多方协同,但当前思政工作仍以政府主导为主,企业社会责任教育、社区自治能力培养、市民主体意识激发等环节存在短板。例如,部分企业将文明创建视为“额外负担”,缺乏参与动力;社区思政活动因资源不足难以持续开展。
四、新时代思政工作引领文明城市创建的创新路径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三位一体”协同机制
1. 制度融合:将思政工作纳入文明城市创建的总体规划,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宣传部牵头、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例如,制定《思政工作与文明创建融合实施方案》,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志愿服务等指标纳入创建考核体系。
2. 资源整合:统筹思政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文化站等阵地资源,打造“15 分钟思政教育圈”,实现场地共用、活动共办、成果共享。
3. 动态评估:建立“过程 + 结果”双导向的评估机制,定期开展市民满意度调查,将思政教育成效(如价值观认同度、参与积极性)作为创建验收的重要依据。
(二)创新载体形式: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矩阵
1. 数字化赋能: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思政 + 文明创建”智能平台。例如,通过小程序推送文明行为提示、开展线上知识竞赛、设置“文明创建排行榜”,增强互动性与参与感。
2. 文化 IP 塑造:结合城市特色打造思政文化品牌,如创作文明主题动漫、短视频、舞台剧等,用生动形式传递价值观。例如,某市推出“文明小卫士”卡通形象,通过系列动画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深受青少年喜爱。
3. 沉浸式体验:在社区、学校、商场等场景设置“文明实践体验区”,通过VR 技术还原历史场景、模拟公共秩序情境,让市民在体验中深化认知。
(三)完善主体参与:激发多元共治活力
1. 企业责任教育:将思政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开展“诚信企业”“绿色工厂”评选,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例如,某市组织企业负责人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签署《文明创建承诺书》,推动企业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作为”。
2. 社区自治培育:通过“居民议事会”“楼道微治理”等平台,激发市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例如,某社区成立“文明督导队”,由党员带头、居民参与,定期巡查不文明行为,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良性循环。
3. 青少年引领工程:将思政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带动家庭参与文明创建。例如,某市开展“文明家庭”评选,鼓励学生记录家长文明行为,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的辐射效应。
五、结论
新时代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思政工作作为其灵魂与纽带,必须突破传统思维,在机制融合、方法创新、主体激活等方面持续发力。通过构建“价值引领—文化浸润—实践驱动”的立体化路径,思政工作能够为文明城市创建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从而推动城市治理从“外在美化”向“内在升华”转型,最终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
参考文献:
[1] 张晓红 . 论文明城市创建与公民道德建设 .[J].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4(05):13-16
[2] 蒋涛 . 深化文明城市创建需注重把握的几个关系 .[J]. 大陆桥视野 ,2016(20):25-25
[3] 孙春进 . 浅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问题与对策 .[J] 赤子 ,2018(22):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