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筑牢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新疆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作者

申良

中共吐鲁番市委党校 新疆 吐鲁番 838000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一论断在新疆这一反分裂反渗透前沿阵地具有特殊战略意义,即意识形态工作须臾不可放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明确部署“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与“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双重任务,凸显意识形态工作“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根本属性。当前,以 ChatGPT、Sora 为代表的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渗透社会生活各领域,在深刻重塑信息传播格局的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意识形态安全挑战。在此背景下,守牢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安全底线,不仅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举措,更是应对技术革命浪潮、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境界的必然要求。

一、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新疆意识形态安全

(一)研究背景

生成式人工智能 (AIGC) :定义及核心特征。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是指能够自动生成各种形式内容的人工智能系统。其核心特征包括内容创造、拟真性、交互性和规模化。

意识形态安全:在新疆语境下的具体内涵。意识形态安全的具体内涵深刻体现为以下相互关联、有机统一的五个维度:筑牢国家认同根基、弘扬主流价值导向、促进民族团结和谐、维护文化安全阵地、和坚决反分裂反渗透。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各领域的深度应用,是当前理解这一议题的核心技术背景。AIGC 技术具有显著的“双刃剑”特性:一方面,其在民生领域的创新应用能显著提升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其生成内容的“不可控性”也可能被滥用,成为意识形态安全的新威胁。

(二)重要意义

在此技术背景下,新疆长期面临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分裂主义活动的现实威胁,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复杂且严峻,不仅直接关系新疆社会稳定,更关乎国家整体安全。

当前,新疆正处于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特别是有效

应对AIGC 技术带来的新型风险,既是维护新疆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要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 , 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在此框架下,AIGC 技术的应用需与文化润疆目标紧密结合。

综上,系统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新疆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既是回应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挑战、维护国家安全的现实需要,也是服务文化润疆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紧迫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新疆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风险与挑战

( 一) 内容生成层面的风险

虚假与误导性信息泛滥。AIGC 大规模生成逼真文本、图像、音视频,容易被用于制造传播涉疆谣言、历史虚无主义言论、煽动民族宗教矛盾的信息。这些内容一旦传播开来,将对新疆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构成严重威胁。

(二)算法推荐层面的挑战

AIGC 技术不仅能够生成内容,还能通过算法推荐系统,将这些内容精准地推送给目标受众,这可能会加剧信息茧房效应。算法推荐可能会导致不同民族和群体之间的信息隔离,进一步加深彼此的误解和偏见。

数据安全层面的威胁

AIGC 技术的训练和应用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这些数据可能包含敏感信息,如果被泄露或滥用,将对个人和群体的安全构成威胁。

( 四)跨境传播层面的复杂性

AIGC 技术的应用不受地域限制,内容可以轻松跨境传播。对于新疆这样的边境地区,跨境传播可能带来更多的挑战。

综合来看,AIGC 技术在新疆地区的应用带来了多方面的风险和挑战,需要从内容生成、算法推荐、数据安全和跨境传播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防范和应对。

三、筑牢新疆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构建路径

(一)技术防线:AI 对AI 的识别与管控

筑牢此防线的核心在于构建一套立足新疆区情、聚焦重点风险、覆盖全域全链的三位一体技术支撑体系。为新疆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地处反分裂反渗透前沿的网络空间,构筑识别精准、管控有力、预警及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防火墙”。

首先,开发并部署具备多语种、跨文化、辨敏感能力的前沿人工智能内容检测技术。需深度解析各语种AI生成文本的特征,重点识别利用少数民族语言生成的隐含分 思想的模式化表达。还要精准识别文化宗教敏感内容:训练检测模型识别针对新疆历史、 的深度伪造图文、视频及利用民族文化符号的恶意隐喻;在分析图像、视频时,需重点关注特色场景 的伪造痕迹,严防 AI 技术挑拨民族关系、煽动宗教狂热。此外,强制嵌入可追溯源头标识:在面向新疆 的生成式 AI 平台,为AIGC 赋予“数字身份证”,确保有害内容可溯源至生成主体。

其次,建立智能化、多模态、强联动的内容审核与风险处置系统,实现对 AIGC 的实时高压管控。系统需具备多模态协同审核能力,重点提升少数民族语言TTS/ASR 内容的审核精度。建立高效联动处置机制:与多部门监管平台实时对接,对高置信度的涉分裂、涉极端、涉暴恐内容启动毫秒级封堵与全域下架,同步报警溯源;高风险模糊内容则推送至相关人工团队复核,形成 "AI 初筛 + 人工精判 + 部门联动”的闭环响应,严防有害信息发酵蔓延。

最后,构建透明化、引导性、强警示的可信度评估与用户风险提示体系,筑牢网民认知防线。可信度评估模型重点加权信息来源是否属政府平台、主流媒体或认证正能量账号,对民族宗教等敏感领域的非权威内容显著降权;在风险提示层面,突出地域化与多语种适配;提供权威信息引导入口,对冲认知偏差与“信息茧房”,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

(二)法治防线:健全AIGC 治理法律法规体系

构建坚实的法治屏障需从三个维度协同发力:立法层面,应加快制定专门针对 AIGC 技术的法律法规,清晰界定 AIGC 生成内容的法律责任主体及监管要求;执法层面,需建立专业化的执法机构或团队,对违规AIGC内容进行有效查处、对违法主体实施追责与处罚;国际合作层面,须积极加强与国际组织及主要国家的协调,共同推动制定并执行与 AIGC 治理相关的国际规则与标准,联手打击利用 AIGC 技术从事传播虚假信息、煽动性内容等危害国家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的行为。

(三)教育防线:提升公众媒介素养与风险应对能力

筑牢此防线的核心在于构建立足新疆反分裂反渗透斗争实际、覆盖全年龄段、贯通多民族群体的教育引导体系。强化各族群众对 AIGC 风险的“政治鉴别力”与“价值免疫力”,为维护边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奠定坚实社会基础。

基础教育层面,以动画、情景剧等形式,为学生直观演示 AI 伪造涉疆历史图片、捏造宗教极端言论、生成挑拨民族关系文本的典型案例,揭露“三股势力”利用 AIGC 渗透的手法。将课程与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反极端化教育深度融合,引导青少年在辨析AIGC 中增强“五个认同”,自觉抵制分裂思想侵蚀。

专业赋能层面,针对教师群体开展“AI+ 思政”专项培训,培养教师将 AIGC 风险识别融入历史、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学的能力。重点提升教师运用本土案例解析 AI 篡改新疆历史、歪曲民族政策的叙事陷阱,指导学生开展“AI 生成内容田野调查”,对比官方信源与AI 谣言,强化实证思维;针对媒体与宣传工作者,强化其多语种核查能力及权威叙事构建能力;对于基层干部与宗教人士,依托驻村工作队、访惠聚工作平台,培训其识别宗教极端思想AI 变体的能力。

全民普及层面,创新载体与场景,激活社会共治网络。全域覆盖式宣传:在线上,推送短视频,定期剖析涉疆AIGC 谣言,并打造地方特色IP 增强其传播力;在线下场景中,张贴双语警示海报。构建互动化参与机制,组织并举办“识别伪造民族节日视频”等赛题,帮助少数民族老人掌握举报 AI 谣言的简易流程。增设“AIGC科普角”,陈列 AI 伪造工具实物与官方辟谣成果对比展,深入嵌入公共文化服务。在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活动中设计文艺演出,揭露境外势力利用AI 煽动民族对立的伎俩。

(四)应用防线:构建主流价值导向的智能化传播矩阵

该防线的核心在于主动驾驭 AIGC 技术赋能正向价值传播,通过打造三位一体的应用生态,将技术风险转化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动能。重点构建权威智能传播平台、优质内容激励机制与深度参与互动体系,使AIGC 技术成为捍卫边疆网络安全的“数字先锋”。

首先是打造权威智能传播平台,掌握涉疆叙事主导权。构建自治区级平台并深度集成 AIGC 技术,实现三大功能:精准化内容生产、智能化精准分发和全链条可信保障。由此,在技术层面筑起抵御“三股势力”伪造信息的首道城墙。

在此基础上,创新优质内容激励机制。为对冲消极价值观渗透,建立“赛事牵引 - 资源支撑 - 人才培育”三位驱动机制:一方面,举办AIGC 创作 重点奖励揭露宗教极端思想AI 变体、还原新疆发展真相的作品;另一方面,提供涉疆权威数据库接口,并设立创作孵化器给予算力支持;重点培育本土创作者力量,签约少数民族网红、非遗传承人担任“AI 传播大使”,引导其创作民族特色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作品,同时建立“新疆好

故事AIGC 素材库”收录真实案例供二次创作。

最后是设计深度参与互动体系,推动价值内化于民。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参与闭环:在线上,嵌入“民族特色云”论坛,同时发起“我为新疆代言”共创计划,让用户生成民族特色数字形象参与 AI 视频制作;在线下,结合新疆基层治理场景,依托“访惠聚”活动召开AI 家乡会,用家乡数十年间的发展对比图激发群众共鸣。这种双向互动机制,使主流价值从单向传播升维为全民共建共享的行动自觉,在技术向善中筑牢边疆意识形态的“数字长城”。

(五)协同治理防线:构建多元共治的责任共同体

有效应对 AIGC 的复杂风险,关键在于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履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在新疆反分裂反渗透的严峻形势下,需通过责任共担与行动协同,将技术、法治、教育、应用四条防线整合为有机整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系统性保障。

第一,强化政府主导与跨部门协同,构建治理中枢。自治区党委政府须发挥顶层设计核心作用,制定专项法规明确涉疆 AIGC“红线”;由网信办牵头成立“AIGC 风险联防中心”,重点打击“三股势力”利用 AI 伪造涉疆舆情的行为;推动治理力量下沉,通过“囊言文”等通俗形式向基层传递政策。由此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治理骨架,牢牢掌握反分裂斗争主动权。

第二,压实企业源头责任,筑牢技术防控堤坝。疆内 AI 企业及平台需履行三重义务:建立覆盖维汉双语的内容审核模型,精准识别分裂言论、宗教极端思想的 AI 变体表达;实时推送涉“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关键词的AIGC 日志;研发适配边疆需求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主流价值观过滤算法”,阻断境外伪造的挑拨民族关系视频向牧区渗透。企业自律成为切断风险链条的关键防火墙,从源头捍卫意识形态安全。

第三,激活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织密基层防护网络。在社会组织方面,行业协会制定《新疆多语种AIGC 伦理准则》,高校智库研发“涉疆 AI 谣言溯源系统”;在公众动员方面,开通 AI 专项通道,设置“谣言粉碎积分榜”,对举报煽动分裂内容的农牧民给予奖励;用对比揭穿伪造的“政策歧视”图片。

四、展望未来

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指数级迭代态势,我们必须以更具前瞻性的战略思维审视其技术演进轨迹。需要构建动态演进的风险防控体系,在技术迭代与风险演化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主动权,使安全防护机制始终与技术前沿保持同频共振。

从文明对话的高度看,人工智能安全、民族学、传播学、法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不仅需要打破学术壁垒,更要建立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知识生产范式,将中华文明特有的和合智慧融入技术伦理建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文明话语体系。将 AIGC 技术置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纵深中进行考察,揭示数字技术对文化记忆、族群认同的深层影响机制,为防范意识形态渗透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在方法论层面,我们必须确立“发展—安全”辩证统一的战略思维。这要求我们超越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式,在技术赋能与风险防控之间寻找黄金分割点。要着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发展范式:在技术维度,通过算法审计、数据确权等制度创新,确保 AIGC 技术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轨道运行;在应用维度,重点布局民生领域,让技术进步真正转化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在治理维度,则要创新“智慧治理”模式,将区块链存证、数字孪生等技术手段融入社会治理体系,提升意识形态风险的预警预判能力。

从文明传承的高度看,必须始终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根本主线。通过构建多语种平行语料库、开发中华文化数字化资源库等方式,推动各民族在数字空间实现文化共生、价值共享。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将 AIGC 技术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 通过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履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形成技术发展、文化繁荣与社会稳定的良性互动。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新疆在数字时代继续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璀璨明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支撑和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夏诗园 .DeepSeek、ChatGPT 等生成式 AI 风险监管和治理:国际经验和路径选择 [J]. 当代经济管理 ,1-16.

[2] 肖唤元 , 汪涵 .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风险审视:机理、表征及应对——以 ChatGPT 为例 [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

[3] 肖杨 . 人工智能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化叙事的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 [J].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5,(02):63-69.

[4] 谷绍林 .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媒介融合的机遇、风险与应对 [J]. 融媒 ,2025,(06):16-22.

[5] 刘浩男 . 生成式 AI 赋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挑战与对策 [C]// 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 .2025 年高等教发展论坛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集(下).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2025:212-214.

[6] 单珣 , 王珏 . 生成式人工智能交互中意识形态感性化认同的行为机制及其调制——以高易感性青年群体为例 [J]. 中国文化研究 ,2025,(02):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