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留守儿童视角下喜德县彝族地区小学数学彝汉双语教学实践与优化路径研究

作者

沈建华

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欣欣小学 616750

引言

1 随着乡村与民族地区教育振兴推进,彝汉双语教学成为保障彝族地区教育公平、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喜德县是凉山州脱贫县,近年教育硬件改善,但受人口外流影响,2024 年县域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占比达 43.2% ,其中彝族留守儿童超 90% 。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对后续学习、思维培养及通用语言衔接至关重要。因此,从留守儿童视角研究该地区双语教学实践与优化,是解决民族地区教育痛点、落实“双减”、促进教育均衡的重要探索。

2 喜德县彝族地区小学数学彝汉双语教学实践现状

自 2019 年推行《喜德县彝汉双语教学提质实施方案》以来,当地小学数学双语教学取得阶段性进展,具体实践可归纳为三方面:

2.1 政策引导与资源供给逐步完善

县教育局联合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明确“低年级彝语辅助教学、高年级汉语主导教学”的梯度目标,为全县 23 所乡镇小学配备“人教版 + 彝语编译版”双语数学教材,设立“双语教学专项经费”购置彝语数学教具。部分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开设“双语数学课后服务班”,由双语教师免费辅导,弥补家庭学习空白。

2.2 教学方法融合民族文化元素

为提升留守儿童学习兴趣,多数双语教师在课堂融入彝族传统数学文化,如“认识图形”单元结合彝族服饰纹样讲解图形特征,“分数计算”单元以“坨坨肉分配”“荞麦面计量”为案例转化抽象知识。此外,部分学校采用“彝汉双语互助小组”模式,让汉语基础好与彝语主导的留守儿童结对,促进语言与知识双重衔接。

2.3 师资队伍建设初显成效

县教育局每年组织 2 次双语数学教师培训,邀请西南民族大学、凉山州专家授课,内容涵盖“彝语数学术语规范”“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技巧”;通过“银龄讲学”“定向培养”补充师资,2023-2024 学年新增双语数学教师 18 名,其中8 名本地彝族毕业生,更易理解留守儿童文化背景与生活需求。

3 留守儿童视角下双语教学存在的核心问题

从留守儿童学习体验与需求来看,当地双语教学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3.1 师资短缺与专业能力不足,难以兼顾留守儿童特殊需求

一方面,双语数学教师总量不足,23 所乡镇小学中 11 所存在“1 名教师带 3-4 个班级”的情况,课后辅导时间有限,无法针对留守儿童“基础薄弱、注意力不集中”开展个性化指导;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虽掌握双语,但缺乏“留守儿童教育”培训,对其因“亲情缺失”导致的学习动力不足、自卑心理关注不够,教学仍以“知识灌输”为主,忽视情感支持。

3.2 教学内容与留守儿童生活脱节,语言转换衔接不畅

现行双语数学教材虽有彝语翻译,但内容多为城市或汉族生活场景(如“超市购物计价”“地铁站点计数”),留守儿童缺乏认知,难以理解题意;教材中彝汉数学术语衔接不连贯,如“乘法”在彝语有“ ”(重复加)与“ ”(音译乘法)两种表述,教师使用不统一致概念混淆。此外,高年级汉语教学占比骤增,留守儿童因缺乏家庭汉语环境,语言转换适应困难,阻碍数学思维。

3.3 家校协同机制缺失,留守儿童家庭学习支持断层

留守儿童监护人多为祖辈, 78.3% 仅能说彝语, 65% 无小学数学基础(调研数据),无法协助完成汉语数学作业。学校与家庭沟通多为汉语书面通知,监护人难以理解。部分学校尝试彝语沟通,但教师时间有限,每月仅家访1 次,难以常态化。“学校教、家庭不管”使留守儿童课后学习无人监督,双语知识巩固效果差。

3.4 留守儿童学习动机不足,双语学习信心薄弱

留守儿童因长期缺父母鼓励,学习认同感低;双语数学兼顾“语言理解”与“知识掌握”,难度高于单语教学,部分儿童多次解题困难,产生自卑心理,甚至逃课、不交作业。调研显示,喜德县彝族留守儿童仅 32.5% “喜欢上双语数学课”,远低于非留守儿童的

4 留守儿童视角下双语教学的优化路径

结合留守儿童“家庭支持缺失”“文化认同需求”“语言基础薄弱”等特点,从四方面构建优化路径:

4.1 构建“专业能力 + 情感关怀”双导向的师资培养体系

扩充师资总量:推动“喜德县双语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与西南民族大学、西昌学院合作开设“小学数学彝汉双语专业”,定向招收本地彝族学生回县任教;提高双语教师待遇,设“留守儿童教育补贴”吸引外地优秀教师。

精准化培训:将“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个性化教学策略”纳入培训核心,邀儿童心理学专家开展案例教学,指导教师以“课后谈心”“学习档案跟踪”关注留守儿童情感需求;组织“双语数学教学比武”,推广适用教学模式。

4.2 开发“本土化 + 梯度化”的双语教学内容体系

教材本土化改编:成立“喜德县双语数学校本教材研发小组”,由双语教师、彝族文化专家、留守儿童代表参与,将教材场景替换为“彝族节日计数”“农作物种植面积计算”等熟悉内容;编写《喜德县小学数学彝汉双语术语手册》,统一术语规范使用。

梯度化语言转换:将“双语过渡”细化为三阶段——“1-2年级(彝语为主,汉语辅助)”“3-4 年级(彝汉并重)”“5-6 年级(汉语为主,彝语答疑)”,各阶段设“语言转换衔接课”;设计“分层作业”,为基础薄弱儿童提供“彝语题干 + 汉语解析”版本,降低难度。

4.3 搭建“彝汉双语 + 常态化”的家校协同机制

多元化沟通平台:建“留守儿童家校沟通群”,以“彝语语音 + 汉语文字”发通知;每月开展1 次“双语家长会”,教师用彝语讲辅导方法,发《彝汉双语数学家庭辅导手册》,指导监护人用“日常计数游戏”辅助学习。

引入社会力量:联合县妇联、乡镇政府,组建“彝族留守儿童家教志愿者团队”,招募本地大学生、退休教师,定期“一对一”双语数学辅导;在村委会设“双语数学学习站”,配彝语教具与图书供课后学习。

4.4 创新“文化认同 + 成功体验”的动机激发策略

融入彝族文化增强认同感:课堂增设“彝族数学文化小课堂”,讲解传统计数与建筑几何;组织“双语数学文化节”,开展相关比赛,让儿童感受民族文化与数学实用性。

多维度激励机制:设立“留守儿童双语数学之星”奖项,从“课堂表现”“作业完成”“进步幅度”评选,获奖学生获“学习用品 + 亲情电话卡”;建立“学习成长档案”,定期向父母反馈进步,借父母鼓励增强动力。

5 总结

喜德县彝族地区小学数学彝汉双语教学核心矛盾是“双语教学专业性需求”与“留守儿童特殊学习需求”适配性不足。实践中,政策引导与文化融入奠定基础,但师资、内容、家校协同等短板制约留守儿童数学学习质量。未来优化要紧扣留守儿童特点,通过师资“专业 + 情感”双提升、内容“本土+ 梯度”双适配、家校“双语 + 常态”双联动、动机“文化 + 成功”双激发,构建“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双语教学体系。这既提升当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也为其他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双语教育提供经验,助力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Z].2023.

[2] 王莉 . 民族地区小学数学彝汉双语教学的困境与对策——以凉山州为例[J]. 民族教育研究,2023,34(2):112-118.

[3] 李娟 . 留守儿童教育支持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J]. 教育探索,2022,(8):45-49.

[4] 喜德县教育局. 喜德县2024 年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报告[R].2024.

[5] 张敏 . 彝族传统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入路径 [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科版 ),2021,42(10):21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