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气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创新研究

作者

刘帅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 255000 211402198011124617

一、引言

电气自动化技术通过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的协同,实现生产流程的自动监测与调节,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机器人技术凭借精准操作、持续作业的优势,逐步替代人工完成高危、重复、高精度任务。研究两者融合创新,有助于突破技术孤岛局限,推动工业生产向柔性化、无人化、智能化升级,同时拓展机器人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应用边界,对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电气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融合的核心价值

2.1 提升生产流程的协同效率

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核心优势在于全局控制与流程优化,机器人技术则聚焦局部作业的精准执行,两者融合可实现 “全局 - 局部” 的协同管控。例如,在生产线中,电气自动化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生产数据,动态调整生产节奏与参数,同时向机器人发送作业指令;机器人根据指令完成物料抓取、装配、检测等任务,并将执行状态反馈至自动化系统,形成 “感知 - 决策 - 执行 - 反馈”的闭环,避免人工干预导致的流程脱节,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一致性。

2.2 增强作业的柔性与适应性

传统电气自动化生产线多为固定流程,难以快速适配产品变更;机器人技术具备可编程、多任务执行能力,两者融合可构建柔性生产系统。通过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程序切换与参数调整,可快速改变机器人的作业逻辑,如汽车生产线中,同一机器人在自动化系统控制下,可完成不同车型的焊接、涂装任务,无需对生产线进行大规模改造,缩短产品换型周期,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需求。

2.3 降低高危场景的作业风险

在高温、高压、有毒、粉尘等高危场景中,电气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可实现 “无人化作业”。电气自动化系统远程监测现场环境参数与机器人运行状态,机器人替代人工完成核心作业,如化工车间中,自动化系统控制防爆机器人进行物料搬运与设备巡检,避免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矿山井下,自动化系统与巡检机器人协同,完成巷道探测与设备维护,降低坍塌、中毒等风险,保障作业安全。

三、电气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创新应用

3.1 工业生产领域的融合应用

在离散制造领域,两者融合实现精密装配与质量管控。汽车零部件生产中,电气自动化系统整合视觉传感器与机器人,通过视觉识别定位零部件位置与姿态,引导机器人完成高精度装配,同时自动化系统实时监测装配力、位移等参数,确保装配质量;电子行业中,自动化系统控制机器人进行芯片焊接、元器件贴装,通过激光传感器检测焊接精度,不合格品自动触发分拣指令,实现 “生产 - 检测 - 分拣” 全流程自动化。

3.2 特种作业领域的融合应用

在高空作业场景中,融合技术突破空间限制。电力巡检中,电气自动化系统与无人机机器人协同,无人机搭载红外传感器与高清相机,按自动化系统规划的航线巡检输电线路,实时传输线路温度、绝缘子状态等数据,异常情况自动标记并触发维修指令;建筑行业中,自动化系统控制高空作业机器人进行幕墙安装,通过激光定位确保安装精度,远程监测机器人姿态与负载,避免高空坠落风险。

3.3 服务领域的融合应用

在物流服务领域,两者融合构建智能仓储与配送体系。电商仓库中,电气自动化系统整合 AGV 机器人(自动导引车)与仓储管理系统,根据订单信息规划 AGV 行驶路径,控制机器人完成货物入库、出库与分拣,自动化系统实时更新库存数据,实现 “订单 - 仓储 - 配送” 全流程协同;港口物流中,自动化系统控制岸桥机器人与 AGV 协同,完成集装箱装卸与转运,通过定位系统确保机器人作业精度,提升港口吞吐效率。

四、电气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融合的挑战

4.1 技术协同层面的挑战

控制系统兼容性不足是核心难题。电气自动化系统多采用 PLC、DCS 等传统控制器,通信协议与机器人控制系统(如机器人专用控制器)存在差异,如自动化系统的 Modbus 协议与机器人的 EtherCAT 协议难以直接互通,需额外开发协议转换模块,增加系统复杂度与成本;部分老旧自动化设备接口封闭,无法与新型机器人实现数据交互,制约融合应用。

4.2 系统集成与管理挑战

融合系统的复杂度提升运维难度。电气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融合后,系统包含控制器、传感器、机器人、通信模块等多类设备,故障排查与维护需兼顾两类技术特性,如机器人运动异常可能源于自动化系统指令错误或机器人自身机械故障,排查难度远高于单一系统;部分企业缺乏专业运维团队,依赖外部技术支持,延长故障处理时间,影响系统稳定性。

4.3 人才与标准层面的挑战

复合型人才短缺制约融合落地。电气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需要既懂自动化控制原理,又掌握机器人运动学、编程技术的人才,当前高校相关专业多侧重单一技术教学,跨学科课程设置不足,企业现有员工难以快速适配融合技术需求,导致技术落地时 “懂自动化的不懂机器人,懂机器人的不懂自动化”,影响融合效果。

五、推动电气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融合的优化方向

5.1 技术优化:提升协同性与兼容性

研发统一的通信与控制平台。推动工业互联网协议(如 OPC UA)在融合系统中的应用,实现电气自动化设备与机器人的无缝通信,减少协议转换环节;开发开放式控制器,支持自动化控制与机器人运动控制的一体化编程,如在同一软件平台中完成生产线流程控制与机器人轨迹规划,降低操作复杂度。

5.2 管理升级:强化安全与运维能力

构建融合系统的安全防护体系。采用工业防火墙、数据加密技术保护系统通信安全,防止网络攻击与数据泄露;建立安全访问机制,区分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权限,避免误操作或恶意篡改指令;服务领域中,对敏感数据(如医疗数据、家庭信息)进行脱敏处理,平衡技术应用与隐私保护。

5.3 人才与标准建设:夯实融合基础

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高校调整专业设置,开设 “电气自动化 + 机器人技术” 跨学科课程,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如通过工业实训平台模拟融合系统的编程与运维;企业开展内部培训,组织自动化工程师与机器人工程师交叉学习,通过项目实践提升协同能力;行业协会搭建人才交流平台,举办技术竞赛,促进人才成长与流动。

结论

电气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是工业智能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两者在提升生产效率、保障作业安全、拓展应用边界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价值,已在工业生产、特种作业、服务领域实现创新应用。未来,随着跨学科技术的深度融入与行业生态的不断完善,电气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将实现更高水平的融合,推动产业向更智能、更高效、更安全的方向发展,为制造业转型升级与民生服务优化提供强大支撑。

参考文献

[1] 韩维敏 . 传感器技术在机电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J]. 产业创新研究 ,2023,(20):103-105.

[2] 林丽 . 机电自动化控制中传感器技术的应用探讨 [J]. 中国新通信 ,2021,23(17):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