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融合AI反馈的京剧AR/VR沉浸式教学互助平台研究

作者

范雨霏

辽宁传媒学院 辽宁省沈阳市 110136

引言:生成式人工智能与VR/AR 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多元感知的文化体验开辟了全新维度。这一创新科技组合不仅能构建出逼真度极高的虚拟场景,还能借助实时生成的内容,为用户量身打造个性化的交互体验。如今生成式人工智能持续进化,它在图片、文字、声音创作等方面日益智能、自动;与此同时VR/AR 技术也不断突破,让视频的沉浸感愈发强烈。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一新兴科技手段并积极探索其在京剧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一、当下的京剧学习现状

当下,京剧的发展正深陷多重困境的泥沼。其学习难度之高犹如攀登陡峭山峰。京剧融合了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纷繁复杂的技艺,唱腔流派林立、身段规范严苛,每一项都要求学习者具备极高的天赋与毅力,这使得众多初学者在入门阶段便望而却步。师资与受众的“双少”局面更是让京剧传承雪上加霜。专业的京剧教师数量稀少且分布极不均衡,基层和偏远地区几乎难觅其踪,京剧艺术的火种在这些地方难以点燃。同时京剧的节奏与现代快节奏生活格格不入,宣传推广力度又远远不够,导致真正对京剧感兴趣的人少之又少。学习资源的获取也困难重重。线下专业的京剧培训机构屈指可数且分散各地,让学习者难以系统、便捷地接受培训。线上资源虽丰富多样但大多为欣赏类视频,对于初学者而言,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和实用价值难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这一系列严峻的现状如同无形的枷锁,严重束缚了京剧的传承与发展。京剧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亟待创新的举措来打破这一僵局,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AR/VR 融合学习空间用户体验分析

(一)沉浸式体验

在京剧教学中AR/VR 技术带来的沉浸感体验是核心魅力所在。当学习者戴上设备就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色古香的京剧舞台之中。视觉上精美的戏服、绚丽的舞台布景、细腻的人物妆容,每一处细节都栩栩如生,让人目不暇接;听觉上,悠扬的唱腔、激昂的锣鼓点,环绕耳边仿佛能感受到演员们饱满的情感;甚至触觉上,借助特殊设备,学习者还能“触摸”到虚拟的道具,如刀枪剑戟、扇子手帕等。这种全方位激活多重感官的体验让京剧学习内容挣脱了二维屏幕的束缚,生动立体地展现在眼前。身临其境的感觉极大地增强了京剧学习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对于初学者来说复杂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技艺原本抽象难懂,但在沉浸式体验中,变得直观形象。学习者就像站在舞台边,近距离观察演员们的表演,好奇心和探索欲被瞬间点燃,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尽情享受探索京剧知识的乐趣。

(二)交互性体验

交互性体验是提升京剧学习参与度的关键。在AR/VR 构建的虚拟环境中学习者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旁观者,而是能够直接与虚拟的京剧场景和角色互动。他们可以通过手势来模仿演员的身段动作,用语音来练习唱腔发音,甚至用身体动作参与虚拟的京剧表演。这种即时反馈的交互方式,让学习过程充满了互动性和趣味性。学习者可以自由地探索京剧的奥秘,尝试不同的表演技巧,与虚拟世界中的元素进行深度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京剧的精髓,实现学习效果的显著提升。

(三)个性化学习体验

AR/VR 融合学习空间为京剧个性化学习体验提供了无限可能。它能根据每位学习者的兴趣、能力和学习进度智能推荐定制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比如对于喜欢武戏的学习者,系统会多推送武打技巧的学习资源;对于唱腔薄弱的学习者则提供针对性的唱腔训练课程。在这个空间里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探索京剧知识,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无论是视觉型学习者通过观看表演视频学习,听觉型学习者通过聆听唱腔练习,还是动手型学习者通过模拟表演实践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种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不仅提升了学习效率,还激发了学习者的内在动力,让他们更加享受京剧学习的过程,实现自我潜能的最大化。

三、融合AI 反馈的京剧 AR/VR 沉浸式教学互助平台研究的实践分析

本研究旨在构建融合AI 反馈的京剧AR/VR 沉浸式教学互助平台,推动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创新。通过实现京剧艺术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可以创新非遗文化传播与教育模式并形成可复用方案供其他传统文化项目参考。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多种手段协同推进。运用用户调研法,借助问卷、访谈收集京剧教育从业者与学习者需求;以跨学科设计法,结合戏剧学与数字媒体技术,精心设计文化内容与交互逻辑;通过技术实验法,测试 VR/AR 设备性能、动作捕捉精度,优化平台运行效果;利用可用性测试法,邀请目标用户体验平台,分析操作反馈并迭代优化。实验方案分阶段实施。先基于Unity 3D引擎搭建平台基础框架,完成 1-2 个经典剧目场景的 VR/AR 原型;接着招募30 - 50 名师生及京剧爱好者进行沉浸式体验测试,记录操作行为和满意度数据;最后通过眼动仪、用户反馈问卷分析交互痛点,针对性调整界面设计与功能流程。该平台具备较高可行性。技术上现有 VR/AR 硬件及游戏开发引擎成熟,团队具备相关开发能力;文化方面,与京剧院团、非遗传承人合作保障内容专业性;应用上中小学研学市场需求旺盛,可对接多场景推广。同时拟解决文化还原、交互体验优化、跨平台适配等关键问题,借助AI 反馈机制,实时评估学习效果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指导,提升教学互助的精准性与有效性,助力京剧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结束语:

总之,融合 AI 反馈的京剧 AR/VR 沉浸式教学互助平台研究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交融的有益探索。通过多维度研究与实践我们为京剧传承开辟了新路径,解决了文化还原、交互体验等难题。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阐述能够让新兴应用更好的助力京剧的发展,让更多人领略京剧魅力,从而推动传统文化在数字浪潮中绽放新光彩,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尹菡.AI 人脸识别技术滥用的法律规制.上海法学研究,2020(02)

[2] 李建伟. AI 技术在博物馆数字化中的应用展望.运城文博研究,2023(00)

[3] 孟庆国. “AI 大模型+政务”的现状、趋势与思考.武汉社会科学,2024(02)

[4] 王宗涛.人工智能时代的税法回应——评《对机器人征税:如何使数字经济适应 AI?》.财税法论丛,2024(00)

[5] 刘欣.AI 时代的翻译与翻译研究:挑战与机遇——“2024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分会年会”综述.语言与文化论坛 2024(02)

作者简介:范雨霏(2004.12.28),女,汉族,籍贯:辽宁沈阳人空间设计学院,23 级在读本科生,本科学位,专业:环境设计专业 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与戏曲艺术学的交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