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金鹏
铁岭市生态环境事务服务中心
摘要:环境监测技术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支撑。本文详述其在大气、水、土壤环境监测中的多元应用,剖析技术、设备成本、人员管理等层面挑战,展望技术创新、智能化自动化、综合协同化发展趋势。凸显其对精准把握生态环境状况、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为提升环境监测水平提供思路。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应用;发展趋势
引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其保护工作关乎全球可持续发展。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生态环境面临诸多复杂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监测技术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 “眼睛”,能够精准获取环境信息,为环保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环境监测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1 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在大气环境监测领域,多种先进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技术(GC - MS)能够对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进行高灵敏度的定性与定量分析。通过将气相色谱的分离能力与质谱的定性能力相结合,可精确识别复杂大气样品中的各类污染物成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则可实时监测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硫化物等污染物。其原理是基于不同气体分子对特定红外光谱的吸收特性,实现对多种污染物的快速检测。随着科技发展,无人机监测与卫星遥感监测成为大气环境宏观监测的有力手段。无人机可搭载各类监测设备,灵活穿梭于城市、工业区域等,获取低空大气污染物分布信息,尤其适用于复杂地形与难以到达区域的监测。
1.2 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水质多参数分析仪可同时测定水体中的酸碱度(pH)、溶解氧(DO)、电导率、化学需氧量(COD)等多个参数,快速全面了解水体污染状况。生物传感器技术利用生物识别元件与换能器,对水体中的特定污染物进行高特异性检测。例如,酶传感器可针对水中的有机磷农药等污染物进行快速准确检测。
自动监测站与浮标监测系统实现了水环境的实时监测。自动监测站一般设立在河流、湖泊等关键位置,可定时采集水样并进行分析,实时上传监测数据。浮标监测系统则可漂浮在水体中,利用太阳能供电,连续监测水体温度、盐度、叶绿素等参数。这些设备能够及时发现水质变化,为水环境管理与污染预警提供实时数据支持。
1.3 在土壤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 - MS)是检测土壤重金属的常用技术。AAS 通过测量特定元素对特征波长光的吸收程度来确定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特点。ICP - MS 则可同时测定多种痕量重金属元素,且具有更低的检出限和更宽的线性范围。
近红外光谱技术可快速无损检测土壤养分,如氮、磷、钾等含量。通过分析土壤对近红外光的吸收特性,建立光谱与养分含量的关系模型,实现快速准确测定。地统计分析技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能够直观展示土壤污染分布情况,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提供空间信息支持。
二、环境监测技术面临的挑战
2.1 技术层面的挑战
当前,环境监测技术在精度与灵敏度方面仍需提升。随着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现有的一些监测技术难以满足对痕量污染物的精准检测需求。例如,在检测某些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时,现有技术的检测下限可能无法达到环境标准要求。对新型污染物的监测能力有限是另一大挑战。随着工业发展,新型污染物不断涌现,如微塑料、抗生素等,传统监测技术往往缺乏对这些污染物的有效检测方法,需要研发新的监测技术与方法体系。
2.2 设备与成本层面的挑战
监测设备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至关重要,但部分设备在复杂环境条件下容易出现故障。例如,一些野外自动监测设备在高温、高湿或沙尘等恶劣环境中,可能出现数据传输异常、传感器精度下降等问题,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连续性。
设备更新换代成本高也是一个突出问题。随着监测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监测设备不断推出,原有设备可能无法满足新的监测需求。企业和监测机构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买新设备,增加了运营成本。
同时,设备的运行与维护成本高昂。许多高精度监测设备需要专业人员操作与维护,且消耗大量的试剂与耗材,长期下来,运维成本成为沉重负担。
2.3 人员与管理层面的挑战
专业监测人员短缺与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是制约环境监测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监测需要具备化学分析、仪器操作、数据分析等多方面知识与技能的专业人才,但目前此类人才的培养速度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且部分监测人员技术水平有限,影响监测工作质量。
监测数据管理与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部分监测机构数据管理混乱,数据记录不规范,数据质量审核流程不严格,导致监测数据的可信度下降。
此外,部门间协同监测机制不健全。环境监测涉及环保、水利、农业等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监测标准、数据格式不一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难以形成监测合力。
三、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技术创新趋势
未来,环境监测技术将朝着高灵敏度、高分辨率方向发展。纳米技术的应用为环境监测带来新契机,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可用于制备高灵敏度的传感器,实现对痕量污染物的快速检测。量子技术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如量子传感器可利用量子态的敏感性,实现对环境参数的高精度测量。
多参数、多功能一体化监测技术也是重要发展方向。研发能够同时检测多种污染物,并具备数据分析、预警等功能的一体化监测设备,可提高监测效率与准确性,减少设备占地面积与成本。
3.2 智能化与自动化发展趋势
自动化监测设备将更加普及。无人船、无人车等自动化监测平台可自主完成水样采集、大气监测等任务,减少人工干预,提高监测数据的客观性与准确性。这些自动化平台可根据预设路线与指令,在复杂环境中持续运行,实现对环境的长期连续监测。
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智能化数据分析与预警系统将成为主流。通过收集大量环境监测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存储与管理,再借助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数据分析,能够挖掘数据间的潜在关系,提前预测环境变化趋势,及时发出污染预警,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3.3 综合化与协同化发展趋势
环境监测将从单一要素监测向多要素综合监测转变。未来的监测体系将更加注重对大气、水、土壤等多环境要素的协同监测,全面了解生态环境状况。例如,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综合监测网络,将卫星遥感、地面监测站、移动监测设备等相结合,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全方位监测。
跨部门、跨区域协同监测机制将不断完善。通过统一监测标准、数据格式,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实现监测数据的互联互通。同时,开展跨区域联合执法与监测,共同应对区域性环境问题,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效能。
四、结论
环境监测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应用广泛且深入到各个环境领域。然而,当前技术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技术精度、设备成本、人员管理等方面。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监测技术正朝着技术创新、智能化自动化、综合协同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圆圆,朱贤亮.试论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发展现状[J].清洗世界,2025,41(01):111-113.
[2]马慧,刘自强,宋娟娟.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程中的重要意义[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5,38(01):101-103.
[3]王晓玲,郑甜甜.关于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制度探讨及展望[J].中国环保产业,2024,(12):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