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护理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衰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刘朝香
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目的:观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衰患者应用整体护理的效果。方法:随机把9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衰患者(2023年11月-2024年11月)分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心肺功能及并发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心肺指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P<0.05)。结论:整体护理可以改善患者心肺功能,降低并发症,值得推荐。
【关键词】整体护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肺功能;并发症
慢性肺心病是一种由肺功能异常引起的慢性心脏疾病,其特征为肺动脉压力上升,并伴有心力衰竭[1],且多发生在老年群体中,临床表现多样,并且病程迁延,病死率、致残率相对较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整体护理是一种充分尊重患者选择与意愿的新型护理模式而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中,以患者为主体,制定个性化、全面化护理活动,以满足患者的全方位需求[2]。为此,本次研究深入分析整体护理应用效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我院就诊9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衰患者(2023年11月-2024年11月),随机分2组,各46例。观察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45-82(62.18±3.54)岁。对照组年龄44-80(61.96±3.4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患者体征、病史、心肺功能、影像学检查数据及治疗过程资料比较齐全;②患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充分理解研究内容目的,遵守研究各项规定。排除标准:①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恶性肿瘤;②患者存在严重的出血倾向;③无法遵循研究要求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当患者到达医院时,认真核对患者信息,介绍规章制度、病区设施,提醒患者在进行各项检查之前的注意事项,做好相关护理记录,落实各项医嘱。
观察组采用整体护理,(1)入院护理。为患者安排合适的病房,确保环境安静、整洁,带领患者熟悉环境,向患者介绍病区的整体布局以及生活设施位置和使用方法,着重强调检查室、医师办公室等具体位置。另外,介绍医护人员,包括职责、姓名以及联系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普及内容包含病因、治疗方法,鼓励患者提出问题,并给予清晰、准确的解答,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和护理过程。(2)监测病情。对患者进行密切的病情监测,包括生命体征、尿量及颜色,及时发现并积极处理异常情况;如发现患者出现喘息、呼吸急促等症状,应立即给予吸氧;对于重症患者,警惕心律失常等异常情况,用心电图监测设备进行持续或间断的心电图监测。(3)饮食管理。结合患者的饮食偏好指导患者健康饮食,建议选择具有补肺益气功效的食物,包括银耳、山药、梨等。在保持营养均衡的前提下,帮助患者识别并纠正不良饮食习惯,例如偏高糖高盐高脂食物等,鼓励患者多食用牛奶、鸡蛋,多喝水,控制总热量摄入量,一日三餐要多样化,且营养全面,多食蔬菜。(4)并发症预防。每天使用温水帮助患者擦拭全身,尤其是腹股沟、腋窝等处,选择宽松、舒适的衣物;每两小时协助患者更换体位,预防压疮,同时对患者进行全身按摩,尤其是易受压部位;对于能够配合的患者,指导和鼓励其进行下肢的抬高、屈曲等动作;为患者提供生理盐水,清洁口腔内的细菌食物残渣;帮助患者叩背,促进痰液排出,指导患者正确咳嗽。(5)心理疏导。住院期间,保持与患者的密切交流,其间语气应温和、耐心,另外,可通过握住患者手、轻拍肩膀等适当的肢体安慰,使患者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针对患者的心理负担提供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方案。
1.3评价标准
1.3.1心肺功能。护理前后FEV1与FVC采用我科室肺功能检测仪检测,选择平坦、人流量较少的走廊测试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试验(6MWD)。
1.3.2并发症。肺部感染、压疮、下肢静脉血栓。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包括心肺功能)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包括并发症)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肺功能指标分析
护理前组间心肺指标差异不大(P>0.05),护理后观察组各指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并发症分析
观察组并发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衰凶险性高、起病急、病情复杂,严重损伤患者的肺部功能和心脏,具有较高的病死率[3]。心率过快、高热、咳嗽是此病症的主要表现,对患者的生理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医疗领域、社会对慢性肺心病合并心衰的高度关注,在给予患者有效治疗的同时,结合护理干预尤为重要。常规护理侧重点在于病情监测,遵医用药,确保患者住院期间安全,对于患者的整体康复提升关注甚少。
整体护理模式不仅局限于传统的医学治疗范畴,而且更能够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康复需求,为临床患者提供综合性、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4]。在整体护理的指导下,通过护理人员细致密切的病情监测、给予患者个性化的营养支持等护理干预措施,患者的心肺功能有了显著的改善。此外,在并发症预防方面,及时发现并且第一时间处理潜在的并发症,例如血栓形成、肺部感染、压疮等[5]。同时,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缓解其心理压力,心理支持对于提高患者的配合度至关重要,从而降低并发症。
综上,整体护理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尤其是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衰患者心肺功能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应用价值,给予患者细致、全面、个性化的护理措施还能降低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参考文献
[1]祖丽丽.整体护理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2,10(16):36-38.
[2]邓媛.整体护理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衰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1,9(13):42-44.
[3]黄晓愈.整体护理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1,11(08):51-53.
[4]曾亚英,谢珊凤.整体护理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护理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0,10(23):52-54.
[5]黄春鹤.整体护理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衰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1):24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