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在自然的环境中成长

作者

蔡炜玮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教师进修学校 福建莆田 351146

作者简介:蔡炜玮(1979.10.01),女,福建莆田人,汉族,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摘要:自然探究课程是以“亲近自然、自主体验、享受快乐”为理念,以“在自然中成长”为核心,将课程内容和幼儿生活密切联系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通过主题探究、区域活动等方式,让幼儿在与自然的互动中感知、体验和探究,提升幼儿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文章从幼儿园自然探究课程的特质出发,详细阐述了实践策略,包括创设自然环境、回归自然生活和保持自然态度三个方面,旨在推动幼儿全面成长。

关键词:自然环境;幼儿园;自然探究课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幼儿园自然探究微课程的建构与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Q23—004)研究成果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儿童与自然的联系日渐减少,这对他们的成长构成了潜在的威胁。自然探究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旨在缓解这一问题,通过将幼儿置于自然环境中,使幼儿能够亲身体验和探索自然界的奥秘。这种课程不仅是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强调以自然为基础,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的先进理念。通过自然探究课程,幼儿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其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能,也有利于培养其对环境的责任感和保护意识。通过分析自然探究课程的特质与实践策略,本文旨在为幼儿教育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论。

一、幼儿园自然探究课程的特质

幼儿园自然探究课程以自然界的无限资源为基础,促进幼儿在探索、发现与实践中发展其认知、情感与社会技能,旨在激发幼儿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学习自然界的法则和生命的多样性。该课程的一个显著特质是其探究性。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自然探究课程课程设计鼓励幼儿通过提问、探索和反思来主动获取知识,这种学习方式使幼儿在自我驱动下探寻知识,能够有效提高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能力[1]。同时,该课程还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自然探究课程不仅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知识传授,而是跨越科学、艺术、数学和语言等多个学科领域。例如,通过观察植物生长,幼儿能在记录观察结果时练习语言表达;通过测量植物生长高度,幼儿能应用数学技能;通过绘制植物图画,幼儿能发展艺术感知能力。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幼儿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全面发展。此外,该课程还具有较高的参与性。强调幼儿、教师以及家长之间的互动合作。在探究活动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幼儿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和支持者,而家长的参与则进一步扩大了学习的社会环境,使得幼儿在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上也能得到有效的支持和促进。

二、幼儿园自然探究课程实践策略

(一)创设自然的环境,让探究课程自然发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基于这一理念,教师应从幼儿的生活出发,引导幼儿在大自然中学习,在生活中观察和体验,使幼儿亲身体验到科学活动的乐趣。这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并创造一个接近自然、充满生命力的学习环境,使幼儿能在最接近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和探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对幼儿园的物理环境进行改造和优化,确保幼儿园能够提供丰富的自然元素和生物多样性。这可以通过种植各种植物、创建小型动物栖息地、设置自然景观如石头、木头和水体等来实现[2]。例如,种植多样化的植物,如蔬菜园、花园和果树园,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教给幼儿关于植物生长周期和植物照料的知识;通过创建小型动物栖息地,比如蝴蝶园、小鸟观察站和昆虫酒店,幼儿可以学习不同动物的习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通过设置自然景观,如石头区、木头障碍课程和水体探索区,能够提供感官体验和物理挑战,帮助幼儿发展粗大动作技能和探究水的性质。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能够通过亲自触摸、观察和操作,学习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比如植物的生长过程、水的循环等。不仅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还能提供多种感官体验,如触觉、嗅觉和视觉体验,从而促进幼儿对自然世界的直观理解和感知。此外,创设自然的环境还涉及到课程区域的更新。教师应当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设计与自然相关的探究区域。例如,设置“小小科学家实验室”探究区域,用于观察自然现象和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设置“自然艺术角”探究区域,让幼儿使用自然材料进行艺术创作,如叶子印刷和石头彩绘,以此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设置“户外探险区”探究区域,鼓励幼儿进行户外探索和冒险活动,如寻宝游戏和自然徒步,增强幼儿的身体协调性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此区域设置中,幼儿不仅能够深入探究和体验自然,还能在实践中学习到跨学科的知识,为其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二)回归自然的生活,让幼儿成为课程的起点

回归自然的生活强调将幼儿的自然好奇心和探究欲作为学习的出发点,通过与自然的直接接触和体验,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和热爱,从而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发展。为此,教师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多地接触自然,如安排定期的户外教学活动、在园区内设置自然探索角或生态园等活动。具体来说,户外教学活动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森林徒步,探索当地的植被和动物生态;可以安排幼儿访问附近的农场,了解农作物的种植过程和农业知识;可以进行沙滩游学,观察海洋生物和学习海洋科学。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幼儿的自然体验,还能扩展幼儿对环境的认知和理解。自然探索角可以设置为一个模拟自然环境的小区域,包含小型的砂石区、水流台和观察昆虫的放大镜,让幼儿可以触摸、观察自然材料,进行简单的水流实验和昆虫观察;生态园则可以包括蔬菜园、花园和小型果树林,提供一个实际操作的空间,让幼儿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自然生态系统的工作原理。将幼儿的自然体验和观察作为课程开展的起点,还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和兴趣点,将这些自发的探索欲转化为学习动力[3]。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假设解决方案并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以“观察不同天气下的自然变化来学习气象知识”为例,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引入天气相关的绘本或简短视频,向幼儿介绍基本的天气类型,如晴天、雨天、多云、风大等,并解释不同天气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接着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观察项目,邀请幼儿在接下来的一周内,每天记录天气状况,并观察并记录天气变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如雨后植物的变化、风大时树叶的摆动情况等。在此过程中,教师需为幼儿准备观察日记本和绘画材料,鼓励他们通过绘画或文字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如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教师可以提供天气贴纸,帮助他们在日记本上标记每天的天气类型。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个“天气观察角”,放置温度计、风速计等简易气象观测工具,让幼儿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会使用这些工具,进行更精确的气象观测。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讨论他们的发现,比如“你注意到下雨后有哪些变化?”或“晴天和阴天,温度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提问,教师不仅能够引导幼儿深入观察,还能够鼓励幼儿思考和假设天气变化背后的原因。此外,教师可以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在雨天收集雨水并观察其特性,或在风大的日子制作简单的风车,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气象知识。在一周的观察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分享会,让每个幼儿展示自己的观察日记,并分享在观察过程中的有趣发现和学习经验,加深其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尊重。

(三)保持自然的态度,让课程活动推动幼儿成长

1.在教学活动中开发与利用自然教育课程资源

在教学活动中开发与利用自然教育课程资源,关键在于将自然界的具体元素直接融入教学过程中,这要求教师既要有创造性的思维,也需要具体的行动计划。如教师可以利用植物生长的过程作为教学资源[4]。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与植物种植活动,选择容易观察生长变化的植物,如豆芽、向日葵或草莓。通过这一活动,幼儿不仅能亲身体验植物从种子到成株的整个生长过程,还能学习到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如光合作用、水分蒸腾等。为了提高这一活动的教育效果,教师需要准备详细的观察记录表,引导幼儿记录植物生长的每一个阶段,包括根的生长、叶子的形状变化、花朵的开放等,同时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假设,如“植物为什么会向光生长?”“不同的水量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科学探究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发利用自然界中的非生物资源,如石头、沙子、水等,通过构建简单的自然现象模型来教授基本的物理和地理概念。例如,使用沙子和石头在沙盘中模拟河流的形成过程,展示水流对地形的影响;或者利用透明容器展示水循环过程,通过加热水面制造蒸汽,再通过冷却让蒸汽凝结成水滴,模拟雨水的形成。这类活动既直观又具有互动性,易于引起幼儿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详细解释每一个步骤,确保幼儿能够理解所观察到的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体验自然的奥妙,还能在亲身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

2.在游戏活动中开发与利用自然教育课程资源

在游戏活动中开发与利用自然教育课程资源,需将自然环境和自然物质直接融入到游戏设计之中,创造出既有趣又具有教育价值的游戏。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吸引幼儿的兴趣,还能在游戏过程中自然地传达环保和自然科学的知识,让幼儿在玩乐中学习和成长。为此,教师可以开发自然探索游戏,利用园区内外的自然环境作为探索的场地[5]。例如,设计一系列的自然探索任务,如寻找特定颜色或形状的叶子、收集不同种类的石头、观察并记录不同种类的昆虫等。这些任务可以结合成一个探索游戏,如“自然侦探”或“生态寻宝”,通过游戏的形式鼓励幼儿观察自然界的细节,同时学习关于植物、动物和地理的基本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准备相应的探索工具包,包括放大镜、观察日记本、彩色标签等,以支持幼儿的探索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发基于自然元素的创意建构游戏。利用树枝、树叶、石头、泥土等自然材料,让幼儿自由组合和构建,创造出自己的小世界,如森林、河流、山脉等。这类游戏不仅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到关于物理平衡、色彩搭配和空间构成的基本概念。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如何使用这些材料来表达自己的创意,比如如何使构建物更稳定,如何通过颜色和形状的搭配增加视觉效果等。促使幼儿在亲密接触自然的同时,发展自己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实现在游戏中的自然学习和成长。

3.在生活活动中开发与利用自然教育课程资源

在生活活动中开发与利用自然教育课程资源,重点在于融合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进而促进幼儿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实施“环境关怀”项目来实现这一目标。在此项目中,教师需要与家长共同设计和实施一系列旨在保护和关怀自然环境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定期的户外清洁活动,如海滩或公园的垃圾收集,也可以是参与植树造林、节水节电等环保实践。通过这些活动,幼儿不仅能直接参与到自然保护中,体验到保护环境的成就感,还能学习到具体的环保知识和技能,如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利用等。同时,为了有效地开展“环境关怀”项目,教师和家长需要共同制定活动计划,并准备必要的物资和工具,如垃圾袋、手套、水壶等。此外,教师应该定期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如环保主题的故事会、画展或制作环保手工艺品,以深化幼儿对环保主题的理解。这些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还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幼儿在享受创作乐趣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在项目完成阶段,教师需要建立一个持续的反馈和沟通机制,及时与家长分享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进步,鼓励家长在家中继续实践和强化环保行为,从而形成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幼儿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结语

本研究通过创设自然的学习环境、回归自然生活的实践活动,以及在教学、游戏、生活三大活动领域内开发自然教育课程资源,全面展示了如何引导幼儿以自然为起点,积极探究,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幼儿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还培养了其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强化了家园合作,共同支持幼儿健康成长。综上所述,本研究强调了自然探究课程在培养幼儿环保意识、科学素养和生活技能方面的重要性,为幼儿提供了在与自然互动中成长的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童玲.自然润泽生命探究激发成长——幼儿园自然课程建设推动师幼成长的实践思考[J].知识文库,2022,(24):37-39.

[2]熊外山.幼儿园自然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D].山西大学,2023.

[3]陈文红.昆明市Y幼儿园自然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3.

[4]刘丽坤.在自然环境中让幼儿健康成长——幼儿园自然探索区的观察与利用[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7,33(05):28-31.

[5]畅游在自然里——一个有“山”的幼儿园[J].幼儿教育,2021,(31):57.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幼儿园自然探究微课程的建构与实践研究

(立项批准号:FJJKXQ23—00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