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探索
李清圆
福建省南安市第三小学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而且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其中,学生的作业管理是一个关键内容,教师通过对学生完成作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由此能够了解学生的优缺点,以便于更客观地反思自身的教学不足与短板,为学生制定分层指导策略明确方向,这与当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相吻合,也是现代素质教育理念渗透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接下来笔者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思考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应对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策略
引言:小学数学教师若要增强教学质量,必须要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及完成作业的实际情况,由此能够制定一套科学、高效的教学指导策略,促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长与发展。基于此,教师在对学生布置作业期间,必须要摒弃统一化的作业设计理念,并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成绩表现等灵活性地设计层次化作业。例如: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需要设计更多的基础题,鼓励学生多训练、多学习;面对优等生,教师需要设计一些拔高性的训练题,有利于学生获得进步、拓展眼界。所以,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客观性地探讨现今小学数学教师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并思考作业分层设计的意义与价值,然后整理出科学有效的作业分层设计策略与方法。
一、传统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形式单一,创新观念不足。
通常来说,教师会要求学生在课下完成课后作业,所以,大多数数学作业是通过书面的方式呈现出来。从学生角度来看,尽管这一类作业能够让他们复习旧知识、提高运算技能及解题水平,但是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因为很多教师在进行这一类作业设计的过程中缺乏较强的创新意识,不能有效地突破之前的作业模式,这必然会使学生获得多元化的作业形式及体验等造成限制与阻力。
(二)“一刀切”忽略学生个性化,培优带弱能力不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面向所有学生进行知识点整理与讲解,所以大部分教师在作业设计期间会忽略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由此会通过一刀切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作业设计。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必然会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造成限制,习惯性地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统一体,无法针对性、目标性地为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然会丧失培优带弱意识及能力,导致班级中的差等生出现的问题不断增加;但是却无法最大化地满足优等生的学习需求,不利于其持续性地挖掘自身的潜能与价值。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意义及价值。
根据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内涵来看,广大教师需要通过因地制宜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学科素质培养,为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发展提供支持与帮助,所以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与教育是一个必要的教学手段,它体现在作业设计、课堂指导等活动中,接下来我们以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为切入点展开探讨。
(一)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彰显因材施教理念。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看作是一个重要任务,由此来对学生进行作业分层设计与指导,确保学生通过写作业的方法来认识自己的不足与短板,并通过写作业的方式查漏补缺,不断改进及提升。并且,分层作业设计可以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巩固旧知识,利用整体性、全面性的作业训练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以便于对其因材施教,促使学生在适宜的作业等级、学习方法的应用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二)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全面渗透数学学科素养。
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所以对数学作业的需求也不同,其中优等生喜欢在基础能力训练的前提下,继续完成一些有难度、有挑战的任务,由此来增强其学科思维,促使其学习能力提升。对此,通过作业分层设计能够满足各类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有效地落实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实现因地制宜的教育目标等发挥积极作用。
三、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探索。
从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上来看,教学层次是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科学设置的,小学数学教师在作业分层设计的过程中,作业设计的内容需要体现出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认真把握教材内容,分析大纲要求,科学安排教学任务,然后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不同的课件,并对其实施科学分类,力争能够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把一些基础习题安排在学生的课下作业范围内,同时还需要导入一些有难题的习题,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去思考、去拓展。并且,也需要为优等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条件,鼓励他们不断拓展与提升,为增强数学练习效果做铺垫。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分层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参照的方法及策略是比较多的。
(一)精准分析学生学习水平,实施分层指导与教育。
现今,在小学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需要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基础水平等进行完整、全面地评价;其次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给予科学划分,以便于在后期对其进行作业分层指导。比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将其分成3个层次:A、B、C。对于A层次学生来说,他们能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并且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基础题型的训练任务,不存在任何障碍与难度,都能够独立且准确地完成。对于B层次学生来说,他们在基础题型训练方面的表现相对好一些,但是时而会遇到一些有难题的题型,可能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对于C层次学生来说,其基础薄弱,不能独立完成教师安排的作业,并且写作业的效率及质量等相对低下。教师在对全部学生实施科学分层之后,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性地设置作业数量及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相应的作业。比如:在学习《周长》这一章节知识的过程中,全班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灵活性地运用周长的计算公式,但是个别学生总是记不住,也不会灵活运用,由此来看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那么对其实施分层指导,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与提升。
(二)灵活确定作业分层方法,引入创新性题目。
教师需要把课堂上的练习题按照难易程度、考核范围等将其划分成三个梯次:基础训练题、灵活应用题、综合应用题。对于A层次的学生来说,教师需要安排他们在完成基础训练任务之后,可以做一些有难度的灵活应用题,随后,也可以继续做更高难度的综合应用题,促使其挑战性大大提升。因为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做以上三种梯次作业的时候付出的时间、精力等是存在差异性的。对于A层次学生而言,其投入的时间与精力等相对偏少,由于其写作业的效率偏高,可以预留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更有难题的练习题,所以能够让学生最大化地提升综合解题能力,使其了解不同知识点的内在关联性,为培养其深层次的探索意识及能力发挥积极作用,最关键的是能够在做综合性练习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自信、形成更强的成就感等。但是对于B与C层次的学生来说,则应该逐步减轻其写作业的数量及难度,确保B层次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完成灵活性练习题,然后再对个别题型进行深入研究与思考;同时C层次的学生必须要加强这一章节的基本概念与理论的掌握与理解,并牢记相应的计算公式、概念等一些基础性的姿势,方可逐步提高学习效率,确保层次升级。比如:在学习《小数的意义与加减法》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安排C层次的学生认真思考小数的概念及意义,同时能够对一些简单的加减算法进行灵活运用;安排B层次的学生能够逐步提高运算难度,使其掌握一些复杂的小数加减法;安排A层次的学生能够在掌握加减法运算规则的过程中逐步牢记小数乘法的规律与技巧。并且教师也需要在设计一些书面作业类型的过程中导入一些创新性思维,促使作业类型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个性,例如:实践类作业、活动类作业、角色扮演类作业、小组讨论类作业等,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习效率等发挥积极作用。
(三)配置分层课外作业,优化分层评价机制。
当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全班学生进行科学分层之后,还需要设置层次化的作业,以便于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的课外作业实施科学分层,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地把课内知识进行拓展与延伸,帮助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并逐步拓展学习内容。比如,在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课堂活动中引入一些课外的组合图形,引导学生进行计算与思考,确保学生在增强自主学习意识的情况下能够提升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且,教师也需要结合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实施分层评价,以便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相应的考核标准与要求,例如:顺利完成作业的时间、作业正确率等,帮助学生的学习难度持续降低。当然,教师在面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过程中,也需要多鼓励、多引导,确保学生在完成作业期间能够逐步增强自信心,通过信任、善意的鼓励与教导来取代盲目的批评与责怪,逐步让学生接受教师的管理,使其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不足与短板,由此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懂得查漏补缺、挖掘潜能、彰显长处。
(四)营造开放性学习氛围,实施分层作业设计。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设计作业内容比较注重课堂知识的巩固与复习,导致其内容缺乏趣味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此时教师需要注意引入全新的教学思想,通过构设开放性、探索性的教学氛围,为学生设计一些丰富有趣的作业,然后给予分层指导,力争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这对于培养学生写作业兴趣、增强作业质量等是有帮助的。比如:参照“位置与方向”的作业设计情况来看, 这一章节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打开空间认知能力,所以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强弱为其进行分成设计,在指导学生形成基础空间意识之后,帮助他们进行思维拓展,鼓励学生通过语言描述、路线绘制等方法,以学校为中心设计不同的线路图。针对这一类开放性的作业来说,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实践参与意识,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在写作业期间逐步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当然,教师也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绘制相关图片,围绕着学校设计周围的建筑物,然后在图片上标记不同的方位,通过比例计算的方法,要求学生设计从A到C,再从C到B的最短路线。针对这一类实践作业来说,它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性的思考空间,确保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能力拓展与提升。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需要通过作业训练巩固基础知识,提高空间认知能力;对于中等生来说,则能够增强实践运用能力;对于优等生来说,则能够提高其综合水平,促使其核心素养大大提升。
四、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灵活性地设计不同的作业类型,并丰富作业内容,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科成绩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并且,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自身的教学短板与不足,以便于在作业设计过程中,不断地查漏补缺、提升自我,为真正地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奠定稳固基础。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A]. 刘倩.教育理论研究(第十一辑),2019
[2] 传统文化进校园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作用[A]. 卢秀花.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2019
[3]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A]. 闫相梓.新教育时代教育学术交流系列研讨会,2019
[4]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A]. 江珺.2020年第一期华中教师教育论坛,2020
[5]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良好数感的研究[A]. 廖长银.2020年第一期华中教师教育论坛,2020
注:本文系南安市级课题:课题名称:《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编号:NG1453-19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