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活化视角下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策略实践

作者

王金忠

石家庄第二十八中学 湖北 石家庄 050091

高中地理知识丰富繁杂、主题较为零散,为助力学生深化对核心地理概念的理解、构建完整知识体系,教师可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打造课堂,让教学契合学生认知规律与发展需求。通过开展多元生活化教学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缩短他们与地理知识的距离,围绕知识本质开展探索,实现高效学习,提升核心素养。

一、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其一,点燃学生学习热情与自主实践探索的驱动力。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能把抽象、繁杂的地理概念、规律,以直观易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清晰认识到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进而激发他们对地理知识深入探究的强烈渴望,促使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学习,有效提升学习质量与效率。其二,达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生活化教学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开展实地考察,为学生深入把握地理概念内涵、剖析地理现象本质以及洞悉地理规律内在逻辑提供有力支持。学生在生活联想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于不知不觉间深化对知识的认知。其三,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生活化教学倡导在生活场景与实践中解读知识内涵,在这一进程里,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获得提高,人地协调观念、地理实践技能以及综合思维素养均得以培育。同时,通过对社会新闻、生活故事的分析,学生的资源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综合素质实现全面提升。

二、生活化视角下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关联生活事例,激发地理知识探究热情

相较于初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更为繁杂、抽象。传统机械照搬教材文本的教学模式,因其缺乏对知识内涵的深度挖掘与生动呈现,致使学生难以透彻领悟理论知识的精髓要义。同时,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生活化案例的巧妙融入,为地理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其情感共鸣的重要突破口。同时,生活化案例搭建起现实与书本知识的桥梁,有助于学生消化课本知识、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真正达成学以致用的教育目标。

例如,以《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学为例,教师可借助生活化案例点燃学生学习热情。课堂伊始,抛出“若太阳消失,地球将面临何种巨变?”“生活中,太阳辐射常在哪些场景中发挥作用?”等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瞬间激活课堂氛围,激发他们探寻答案的强烈欲望。在此阶段,教师借助多媒体平台,呈现我国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以及全球太阳辐射量空间分布图。随后,教师基于图表内容提出“我国哪些区域太阳辐射量最为丰富”“全球太阳辐射量分布呈现怎样的规律”等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图表信息进行思考与回答,旨在通过这一教学过程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情感认知,并丰富其生活经验储备。紧接着,教师结合日常生活与社会热点,引入太阳能生活案例,组织学生围绕“太阳能利用的注意事项”“开发太阳能的条件”“太阳能的优劣势”等展开交流探讨。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深刻领悟到太阳能于农业生产中的不可替代性,使课堂更加鲜活、生动、具象,有效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借力新兴技术,为教学注入特色魅力活力

以多媒体为典型代表的新兴技术,为知识的展现形式带来了革命性变革,让知识以更为多元、生动、立体且综合的样态呈现。这种变革为生活化教学搭建了优质且高效的实践平台,有力地驱动了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升级。例如,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能够借助微视频技术精心制作生活化微课,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与现象作为素材,在授课伊始播放,新颖又有趣。教学评价环节,借助“班级优化大师”等软件,能自动记录课程信息并生成课堂日志,便于教师反思教学、完善方法,还可真实反映学生表现,助力家校共育。假期时,教师通过提交电子作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反馈。此外,系统支持多班级人员浏览作业,可点赞、分享优秀作业,实现多元评价与相互学习。微信群、QQ 群等工具也极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如在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时,鉴于学生对农业生产了解有限,教师能够借助当下相关的社会热点议题,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深度思考活动,进而有效锻炼其综合思维能力。例如,在中国国家空间站开展的“天宫课堂第三课”中,详细介绍了“太空作物”的生长状况,这一前沿热点事件为地理、生物等多学科知识融合思考提供了绝佳素材,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观看后思考:“太空农作物怎样生长?”“未来太空能否成为新‘耕地’保障粮食安全?”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列出证明材料。此过程将学习与科技发展、国家需求相融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强化了他们的家国情怀,使课堂更具深度与意义。

(三)拓展多元教学资源,构建完备知识体系

在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践推进过程中,教师需紧紧围绕课程主题这一核心,对与之紧密关联的生活资源展开深度挖掘。这一举措旨在丰富课程内容,助力学生构建更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进而打造高效课堂,为学生的学习与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需多管齐下助力学生成长。首先,精准洞察学生当下生活经验与发展需求是关键。教师要以学生为圆心,深入剖析其认知水平与生活阅历,以此为基石挖掘生活素材。将晦涩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实例,像用家乡四季变化讲解气候成因;或借助生动有趣的生活故事,如以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串联起沿线地理风貌、物产等知识点,让知识变得鲜活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其次,实地考察活动不可或缺。教师应打破传统课堂局限,组织学生走出教室,深入自然与社会。在实地观察、测量、调研中,学生能亲身体验地理现象,自主归纳地理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最后,教师要善于整合现实资源。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地理公园等,结合生活实际补充课程内容。例如在讲解地质构造时,引入地理公园的实地照片与视频资料。如此,课程更具创新性,能持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满足其知识探索与个人发展需求,使学生在兴趣引领下,不断提升实践能力。

三、结语

为保障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需深刻洞察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关联,以此为基石精心设计多元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生活,鼓励他们在观察生活现象、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自主探寻地理知识背后的深层内涵。秉持生活化教学理念构建课堂,能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学习,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有效提升知识技能掌握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泽坤 . 生活化情境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J].教育界 ,2024(3):23-25.

[2] 徐丹 . 立足生活强化实践:论高中地理课堂的生活化教学思路[J]. 家长,2023(12):134-136.

[3] 万克苗 . 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实践化、有效化的策略分析 [J]. 考试周刊,2022(13):131-134.

[4] 窦方晨,张守志 . 生活化情境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0(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