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增能理论视域下民航现代产业学院辅导员育人工作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余甜甜 辛晓艳

宁夏理工学院 民航现代产业学院 宁夏石嘴山 753000

引言

随着我国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行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民航人才培养基地,其育人质量直接关系到区域民航业的发展水平。传统育人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一现状亟需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

一、增能理论的内涵及其在民航人才培养中的适用性

增能理论由社会学家Rappaport 于1980 年代提出,其核心观点认为,个体能力的提升不仅取决于自身素质,更受到环境资源和互动关系的影响。该理论包含三个关键维度:个人层面关注自我效能感和自主决策能力的培养;环境层面强调支持性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互动层面重视平等对话和参与机制的建立。

在民航人才培养中应用增能理论具有特殊价值。首先,民航业的高度规范性和安全性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强烈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担当,这与增能理论强调的自我决策能力高度契合。其次,民航职业的协作特性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环境资源并建立良好互动关系,这正是增能理论的重点关注领域。再者,民航业快速发展的特点要求人才具备持续学习能力,而增能理论恰好着眼于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增能理论为辅导员育人工作提供了系统性框架。传统育人模式往往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者,而增能视角则将学生视为具有发展潜能的主动参与者。辅导员角色也从管理者转变为赋能者,通过识别和激发学生潜能,链接校内外资源,创设支持性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学生发展现状与赋能需求分析

现有在校生1500 余人,涵盖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交通运输(物流)、交通运输(机运)专业。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赋能需求。

在个人层面,约 3 5 % 的学生存在自我认知模糊问题,对职业要求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4 2 % 的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规划,自我管理能力有待提升。特别是在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中,严格的体检标准和训练要求使部分学生产生自我怀疑。

在环境层面,虽然学院建有模拟舱、实训中心等设施,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校企合作深度不足,学生参与行业实践的机会有限。

在互动层面,师生交流多局限于事务性沟通,深度指导不足;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网络尚未有效建立。特别是在跨专业协作方面,缺乏有效的互动平台和机制。

这些现状表明,民航类专业学生的成长发展亟需系统性赋能。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应当成为关键的赋能主体,通过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帮助学生突破发展瓶颈。

三、基于增能理论的辅导员育人实践模型构建

基于增能理论框架,结合民航人才培养特点,构建了“个体- 环境-互动”三维育人模型。该模型强调三个维度的协同作用,为辅导员开展赋能型育人工作提供系统指引。

在个体赋能维度,辅导员通过“认知重构- 技能提升- 情感支持”的递进路径开展工作。具体措施包括:开展职业认知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自我概念和职业认同;设计阶梯式能力训练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增强自我效能感。

在环境赋能维度,辅导员重点打造“物理 - 制度 - 文化”三层支持系统。物理层面,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开放共享的实训平台;制度层面,完善奖励机制;文化层面,培育学院文化,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

在互动赋能维度,辅导员着力构建 " 师生 - 生生 - 校企 " 三维互动网络。创新导师制,建立常态化的深度指导机制;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间的经验分享和技能传承;搭建校企对话平台,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人才培养。

四、赋能型育人实践的典型案例分析

为验证模型的实践效果,选取三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案例一: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成长导师计划”。该项目为每名学生配备成长导师,通过定期面谈、学习日志反馈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实施一年后,参与学生的学业坚持率提升 2 2 % ,安检证书考试通过率提高 1 5 % 。这体现了个体赋能的显著效果。

案例二:航空服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平台”。辅导员牵头组建由教师、企业导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育人委员会,共同设计实践教学体系。这展示了环境赋能的实践价值。

案例三:校企合作“民航创新工场”。辅导员组织不同班级学生组成项目团队,在教师和企业专家指导下完成创新创业项目任务。参与学生不仅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也显著增强,印证了互动赋能的积极意义。

通过对案例的深度分析,总结出赋能型育人实践的三个成功要素:一是坚持学生中心原则,所有活动设计都围绕学生真实需求展开;二是注重系统性规划,确保各维度干预措施相互配合;三是建立长效机制,避免赋能工作流于形式。

五、优化赋能型育人工作的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提升辅导员赋能型育人工作的实效性,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构建数字化赋能平台。开发学生成长档案系统,实时记录和分析学生发展数据,为精准赋能提供依据。建设在线资源中心,整合课程、讲座、实践机会等信息,提高资源获取便利性。利用大数据技术识别学生需求变化,动态调整赋能策略。

健全评价激励机制。设计科学的赋能效果评估指标,既关注学业成绩等硬性指标,也重视心理资本、职业认同等软性指标。将赋能成效纳入辅导员绩效考核,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定期评选“最美赋能导师”,推广先进经验。

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鼓励辅导员参与行动研究,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纵向追踪研究,评估赋能型育人的长期效果。建立行业反馈机制,持续优化育人模型。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将增能理论引入辅导员育人工作实践,构建了系统的赋能模型并验证了其有效性。研究表明,基于增能理论的育人模式能够显著提升民航类专业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和发展潜力,为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李明华 . 增能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与发展 [J]. 社会学研究 , 2019, 34(3): 45-58.

[2] 王静, 张立民. 民航院校学生职业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民航大学学报 , 2021, 39(2): 67-72.3] . 人才培养质量报告 (2022)[R]. 2023.

[4] Bandura A.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M].New York: Freeman, 1997.

[5] 陈晓芳等 . 高校辅导员赋能型角色定位研究 [J]. 高等教育研究 , 2022, 43(5): 8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