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解决问题的策略”重在什么

作者

陈蕾

江苏省苏州市善耕教育集团善耕实验小学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问题解决”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强调学生需“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针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来讲,其独立编排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渗透了画图、列表、转化以及假设等策略,可引导学生掌握应对复杂问题的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开展阶段,部分教师存在“重技巧训练、轻思维培育”情况,使学生陷入机械学习困境中。因此,下面重点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教学实践路径。

一、“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质

“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是简单的解题技巧集合,而是个体在认知调控中选择恰当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如以小学数学“从条件出发思考”与“从问题出发思考”策略为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果园里桃树有 25 颗,梨树比桃树多 10 颗,梨树和桃树一共有多少颗”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已知信息与位置目标的逻辑关联。在教学开展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应避免将策略异化成为僵化的“解题套路”,例如在“画图策略”教学中,如果仅强调“线段图用于倍数关系问题、示意图用于行程问题”,那么学生就只能机械模仿。反之,如果教师可以通过“如何用一幅图清晰表达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图中的每一部分对应题目中的哪些信息”等追问方式,就能够引导学生理解画图策略本质,即通过直观图形梳理信息、发现内在联系,使策略可以真正成为支撑学生思维发展的工具。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定位

在新课程背景下,“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应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维度:

(一)根据真实情景强化数学化转化能力

真实情景可以说是策略应用的重点,小学数学教材虽然设置了部分生活化例题,但依然存在“纯数学问题”占比过高的现象。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设本土化情景。例如在“列表策略”时,可设计这一任务:“学校组织秋游,大巴车限乘40 人,中巴车限乘 25 人,五年级 230 名师生如何租车最省钱?”引导学生通过列表整理不同租车方案车辆数、空位率和总费用,直观感受列表策略“有序呈现信息、对比分析数据”的优势,并将其迁移至“超市促销组合方案选择”等实际问题中。这种“情境抽象—模型构建—实践应用”的循环,可以使策略学习摆脱机械训练,真正解决现实问题。

(二)体现策略生成过程,提升认知监控能力

策略价值不仅在于解决方法,重点在于选择策略的思维逻辑,在教学开展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完整思维链条。如以“假设策略”教学为例,问题呈现可为:“12 张乒乓球桌上共有 34 人在比赛,单打和双打各有多少桌?”引导学生尝试枚举法(逐一列举单、双打桌数组合)、画图法(用圆圈代表球桌,标注人数)或方程法。在交流中学生会发现“假设全是单打或双打”能简化计算过程,进而理解假设策略本质——通过“先设定极端情况,再根据差异调整”减少试错成本。此时教师再进行追问:“为何数据较大时枚举法效率低?假设后如何确定调整的方向?”引导学生反思策略的适用条件与思维特点,形成“依据问题特征灵活选择策略”元认知能力。

(三)渗透数学思想 构建结构化思维框架

在小学数学教学开展阶段,策略是数学思想的具象表达,教材中的“转化策略”蕴含化鬼思想,而“枚举策略”体现分类讨论思想(如用 1.2.3 组成不同三位数时有序列举)。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提炼策略背后的通用思维模式,例如在“转化策略”单元中,可结合“平行四边形面积转化为长方形面积”“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等跨领域案例,以此帮助学生总结“寻找新旧知识连接点”的思维路径,这样能够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结构化思维基础。

三、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实施路径

(一)以问题驱动为核心 激发策略需求

策略学习需要始于学生认知冲突,如以列举策略教学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可创设问题,即:“用 20 根 1 分米长小棒围成长方形,长和宽都是整分米数,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学生在开始可能会尝试无序列举,这样极容易出现重复和遗漏。教师在发现这一问题之后,就可以通过追问方式再次向学生提问:“怎样才能确保不重复、不遗漏?”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考”,进而自然引出“从最长的最大值开始依次列举”的策略,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策略的必要性,这样在未来学习中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探究。

(二)以思维可视化为抓手 深化策略理解

针对小学生思维特点来讲,决定其需要借助直观工具理解抽象策略,在教学开展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其一,思维导图法。在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时,用思维导图呈现“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选择策略→列式解答→检验反思”的流程,并结合例题标注关键思维点(如“选择策略时需判断问题类型和数据特征”);其二,对比分析法。针对同一问题呈现多种策略(如“和差问题”,可用画图法、列表法、算式法解决),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策略优势与局限,深入体会“策略无优劣之分,关键在于适配问题”;其三,错误分析法。选取学生典型错例(如“假设策略”中“未正确计算调整量”),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错误原因,理解策略核心步骤(如“假设后需计算总差额,并根据差额调整假设值”)。

(三)以分层应用为载体 促进策略迁移

策略掌握应经历模仿—变式—创新的渐进过程,教学中可设计三级练习:1. 基础题:直接运用策略解决教材同类问题,如用“倒推策略”解决“小明原有一些邮票,送出一半后又收集 20 张,现在有 55 张,原有多少张”,巩固策略的基本步骤;2. 变式题:改变问题情境或数据形式,如将“鸡兔同笼”问题改编为“停车场有三轮车和小轿车共 15 辆,轮子总数52 个,两种车各有几辆”,引导学生识别策略普适性;3. 开放题:提出无明确策略指向问题,如“用24 个边长1 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怎样拼周长最短?”学生需自主选择代数推理、几何直观等策略,体会策略灵活应用价值。

结束语:

结合全文,“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系统化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开展阶段,教师应超越知识本位视角,从核心素养培育认识策略教学既是应对具体问题的工具,也是贯穿数学学习的思维方式。只有培养学生思维内核,才能够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悟策略价值。

参考文献:

[1] 黎其元 .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探究[J]. 学苑教育 ,2022,(12):49-51.

[2] 马洁明 .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策略研究[J]. 新课程 ,2020,(38):66.

[3] 王亚敏. 新课程理念下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 ,2018,(13):34-35.

[4] 郑卫芬. 谈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J].新课程 ( 上 ),2018,(03):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