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
欧璐 钟建瑜
广西玉林市兴业县卖酒镇中心小学 537816 广西玉林农业学校 537816
摘要:在时代的高速发展下,信息技术的运用日趋广泛,日益渗透于世界的每个角落中。特别是对于培育人才的学校而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无疑引发一场改革浪潮。因此,在新课改的视域下,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也应该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创造生动逼真、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氛围和环境,使得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增强。基于此,本文将以此为话题,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的展开发挥出借鉴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融合
前言:当前新课程已经进入到改革时期,新课改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创造新的机遇。新课改大力倡导,在现代教育中,教师需要借助现代化工具辅助教育,让教育朝着现代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通过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让课程“活”起来,为教学“锦上添花”,对教学的改革持续和稳步的推进。这就需要教师在信息技术运用中把控艺术性,将信息技术的价值发挥到最大,让教学朝着高质量、高效率的方向不断发展。
一、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意义
在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非常迅猛的,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与信息技术都脱离不开,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更得到凸显。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新课改正在大力推进中,信息技术成为教师课程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利器,可辅助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落实,为教育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从教师的“教”层面上看,教师可对教育资源进行信息化的转化,对知识点趣味化、灵活化的呈现,为教学扫清障碍。可借助信息化实现课程资源的创新和拓展,使得课堂的维度得到拓展。从学生的“学”上看,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使得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得到打破,使得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掌握中有更多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从原本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意义重大的。从“评”方面,信息技术为教学评价赋能,可借助大数据对学生的表现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精准评价进行实施,使得评价更加具备价值和意义。
二、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路径
(一)融合信息技术,构建“翻转”课堂
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教师首先就需要对以往陈旧的课堂形式进行转变,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型课堂。在其中,教师可以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价值,对翻转课堂进行构建,让语文教学翻转出精彩,使得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持续的锻炼和增强。
例如,在讲解《山居秋暝》一课前,教师可以提前对备课工作进行开展,对课程的重难点进行分析。如本首古诗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从想象和朗读中体会诗歌的动静之美,感悟诗人的情感,对王维诗歌中的“空”进行了解。教师可提前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对讲解的过程进行录制,图文资源融合后剪辑成5-8分钟的微课程,上传在网络中,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对资源进行获取,高效地进行预习。在后续教学中,结合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难点进行合作探究,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得到有效的开展。使得学生在语文知识和技能掌握中积极地自主合作实践,促使预期的教育成效得到实现和达成。
(二)融合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情感性兼具的学科,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获取到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锻炼和提升。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带给学生更加深刻的情感触动,使得学生对文章的深刻意蕴进行品味。
例如,在讲解《观潮》一课中,教师可以先播放配乐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感知钱塘江大潮的壮美景象。后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在大屏幕上展现出事先制作好的Flash课件,动态地展现不同时间段下钱塘江大潮的壮美景象,使得学生产生一种“入情入境”的感受。使得学生对我国的大好山河产生喜爱之情,在无形中对爱国教育进行实施。
(三)融合信息技术,拓展课程“资源”
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教师也可以对课堂的维度和广度有效的拓宽。信息技术背后有着互联网的支持,海量资源都可以在教育中运用。因此,教师需要对传统教学的局限性进行打破,使得学生在局限的课堂中获取到更多。
例如,在讲解《两小儿辩日》一课中,除了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外,为了使得学生对孔子身上的品质进行感受,教师就可以借助慕课对孔子及其弟子其他故事进行拓展,如《曾子杀猪》、《孔子拜师》等,使得学生学习古人身上的优秀品质,使得学生的认知得到提升、视野得到拓宽,使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得到实现和达成。
(四)融合信息技术,拓宽学习“空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备革命性影响,需引起高度重视。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教师也需要为学生打造全新的学习空间和阵地,让学生拥有不同的学习感触和收获,使得学生喜爱语文,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例如,在语文学习中,写作一直以来都是学生的难点。微亦足道。在信息技术下,教师可以将“微博”作为学生微写作的主阵地。在日常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推送有意义的文章、有探讨意义的话题,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200字符的写作。使得学生的写作更加碎片化、生活化,减少学生对写作的抵触和排斥的情绪和心理,将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中的价值展现出来。
结论:总之,在新课改的导向下,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因此,小学教师在语文课程实践中需积极地应用信息技术,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完成,使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得到实现和达成。在其中,教师主要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融合,构建“翻转”课堂;创设教学“情境”;拓展课程资源;拓宽学习空间等。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拥有更多的可能性,推动教学朝着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方向前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信.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中国新通信, 2024, 26 (01): 179-181.
[2]苏丹. “互联网+”视域下小学语文情景式阅读教学实践探索[J]. 中国新通信, 2024, 26 (01): 182-184.
[3]胡雷. “互联网+”视域下小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J]. 中国新通信, 2023, 25 (24): 176-17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