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

温磊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山东潍坊 261206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1.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高级形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为主线,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显著特征。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生产力的质的跃升,推动经济社会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 新质生产力的特征

首先是创新性,以科技创新为根本驱动力,注重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是智能化,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技术,推动生产方式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型,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最后是融合性,打破产业边界,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

二、新质生产力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1. 知识结构方面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产业升级和技术迭代加速,岗位需求呈现跨领域、跨学科特征。高职院校需培养学生具备 " 专业技能 + 数字技能 + 创新思维 " 的复合知识结构,不仅掌握单一领域的专业技术,还需具备数据处理、智能设备操作、跨学科协作等能力,能够在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中发挥积极作用。

2. 能力要求方面

传统制造业中,技术技能人才以执行生产流程为主,而在新质生产力场景下,人才需具备智能设备调试、工艺优化、生产系统管理等能力,能够运用新技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甚至参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

3. 价值导向方面

新质生产力强调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技术技能人才具备社会责任意识和生态伦理观念。高职院校需培养学生在职业活动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同时,强化家国情怀和创新报国精神培养,引导学生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挑战

1. 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匹配度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调整滞后于产业升级步伐,存在专业同质化严重、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开设不足等问题。例如,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域,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存在结构性缺口,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岗位要求。

2. 课程体系与技术创新衔接不紧密

传统课程体系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和单一技能训练,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融入不够及时。例如,智能制造相关课程仍以传统机械制造技术为主,缺乏对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增材制造等前沿技术的介绍和实践教学。

3. 师资队伍创新能力与实践经验不足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教师需具备" 双师型" 素质和跨学科教学能力。然而,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对产业新技术、新流程了解不足,难以将前沿技术融入教学。

4. 评价体系未能充分体现新质生产力要求

现行评价体系以知识考核和技能鉴定为主,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数字素养、绿色理念等方面的评价。例如,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侧重于传统技能考核,对智能设备应用、数据驱动决策等新技能的评价标准缺失。

四、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路径

1. 对接产业升级,构建动态调整的专业群体系

高职院校需紧密跟踪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对接 " 十四五 " 规划中重点发展的专业,淘汰或改造落后产能相关专业。以产业链为纽带,构建 " 核心专业 + 支撑专业 + 拓展专业 " 的专业群。例如,智能制造专业群可涵盖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专业,通过共享课程资源、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培养具备跨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 深化课程改革,打造" 岗课赛证" 融合的课程体系

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同时,开发 " 数字技术 + 专业 " 的融合课程,如 " 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 "" 大数据分析与市场营销 " 等,培养学生的跨界思维。对接职业标准和技能大赛要求,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内容与课程教学相融合,优化课程模块和教学项目。

3.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双元育人长效机制

探索 " 引企入校 "" 入企办学 " 等合作模式,与企业共建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数字技术中心等产教融合平台。推行 " 双导师制 ",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实训指导和毕业设计指导。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 双师型" 教师创新能力

建立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长效机制。通过参与企业生产流程、技术研发等活动,教师能够及时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和技术需求,将实际案例转化为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面向行业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担任专业带头人或产业教授。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和社会服务,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对取得重大成果的教师给予奖励。

5. 创新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

构建涵盖专业技能、创新能力、数字素养、职业素养等维度的评价体系,减少对知识记忆的考核,增加对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评价权重。邀请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第三方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定符合产业需求的评价标准。

五、结论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高职院校需主动适应产业变革趋势,以专业群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以师资队伍为保障,以评价体系为导向,构建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生态。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作者简介:温磊(1986-),男(汉族),人,在职于,研究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高职教育改革。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教育人才研究会 2024 年度课题(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研究),课题编号:RK2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