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融合发展研究
侯田曼
疏附县吾库萨克镇人民政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844199
引言
当代文化生态变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双重挑战:代际传承断裂与当代价值解构。传统保护模式难以应对数字化时代文化传播的复杂性,而群众文化实践的创新需求为非遗活态传承注入新动能。基于文化传播学中符号互动理论与社会治理的协同框架,本研究着重探讨非遗元素在社区文化生产中的嵌入机制。通过解析数字技术赋能的场景再造策略,揭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文化自觉形成过程,阐释产业转化中文化资本与经济效益的互构关系,构建覆盖政策创新与法律保障的制度体系。这一研究视角突破了文化保护与社区发展的二元对立,为构建具有文化根性的现代生活范式提供理论支撑。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融合发展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融合发展的价值基础体现在文化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与创新转化层面。作为承载民族记忆的活态基因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始终依赖于群众文化实践提供的土壤,二者在当代社会的互动关系呈现出文化再生产与主体认同建构的双重特性。从文化传播机制来看,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等非遗项目通过社区节庆、民俗展演等群众文化活动获得传播载体,这种动态传承模式突破了静态保护的理论局限,使文化记忆的延续具有了社会参与的实践维度。当剪纸技艺融入社区美育课堂、传统戏曲进入广场文化展演时,不仅实现了非遗项目的场景化激活,更在代际传递中重构了文化认知图谱,形成传统审美与现代生活的意义对话。这种融合过程本质上构成了文化主体性的当代重塑,既避免了非遗保护沦为档案式保存的困境,又赋予群众文化以历史纵深感和精神厚度。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融合发展策略
(一)空间融合:构建沉浸式文化传承场景
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使传统民俗场景得以在虚拟空间精准复现,当增强现实设备与社区文化中心的实体场景结合时,群众在参与合唱排练或书画展览的同时,可直观感知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精妙。实体空间的改造需遵循文化记忆的层积规律,例如将工业遗产转型为非遗工坊的过程中,保留锈蚀的钢架结构作为历史见证,同时在空间内部嵌入皮影戏教学、竹编工艺体验等模块,使新旧文化元素在碰撞中生成独特的场所精神。流动文化载体的创新同样不容忽视,非遗大篷车穿梭于城市广场与乡村集市之间,通过现场展演草木染技艺、即兴创作民俗故事等方式,将静态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动态的生活景观。数字空间的延伸则为年轻群体提供了参与通道,元宇宙社区中虚拟戏台的重建不仅再现了传统戏曲的表演场域,更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数字戏服的产权确权,使文化传承在虚实交织中形成闭环。这种多维空间的建构策略,实质是通过技术赋能重构人与文化的互动关系,使非遗保护从被动保存转向主动创造。
(二)主体融合:培育多元参与的文化共同体
政府职能的转型表现为从政策制定者到资源协调者的角色演变,通过设立非遗传承基金、搭建文化共享平台等举措,为传承人与社区群众构建互利共赢的协作网络。当非遗传承人深入社区担任艺术指导时,传统剪纸技法可转化为现代装饰元素融入广场舞服饰设计,这种创造性转化既拓宽了非遗的传播路径,也提升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审美品质。基层文化组织的培育具有基础性作用,非遗合作社的建立使得村民在参与传统刺绣生产的同时,自发组织民俗文化节庆活动,形成生产与传承的良性互动。教育体系的融入为共同体建设注入持久动力,中小学将地方戏曲引入音乐课程的同时,社区大学开设传统工艺研修班,构建起覆盖全年龄段的传承链条。市场力量的适度介入为机制创新提供可能,文化众筹平台的出现使公众可通过小额投资参与非遗民宿建设,这种参与式消费模式强化了文化认同的经济纽带。各主体在协同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自觉,最终推动保护实践从行政主导转向社会共治。
(三)产业融合:探索文化价值转化新模式
审美价值的现代转译是首要环节,将传统纹样解构重组后应用于智能家居设计,或在运动鞋履中植入民族刺绣工艺,通过设计创新实现文化符号的功能化转型。文旅融合的深化应突破观光式体验的局限,在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中设置古法造纸的实操环节,使游客在抄纸、焙纸的劳作中理解技艺蕴含的生态智慧。知识产权体系的完善为价值转化提供制度保障,建立数字纹样库进行版权登记后,传统图案可通过授权机制进入影视服装设计领域,形成文化资源的多维开发。值得注意的是,产业开发必须建立文化完整性的评估标准,在推广掐丝珐琅工艺时,需区分机械复制的装饰品与手工制作的艺术品,避免技术异化导致文化内涵的消解。科技赋能为新兴业态创造可能,3D 打印技术复原的榫卯构件可作为建筑教育教具,人工智能生成的民乐旋律经传承人润色后形成新的创作范式,这种跨界融合在拓展非遗应用场景的同时,也重塑着传统技艺的当代认知方式。
结语
本研究系统揭示了非遗资源融入群众文化实践的转型逻辑,构建了覆盖空间重塑至制度保障的系统框架。实证表明,虚实融合场景创新了文化感知方式,主体协同机制催生了文化认同共同体,产业化路径开辟了可持续发展空间,制度设计保障了文化基因的赓续。这种融合范式不仅激活了传统技艺的当代价值,更通过重构文化生产链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其理论价值在于建立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解释模型,实践意义体现在为乡村振兴培育文化主体性。
参考文献
[1] 闫贝 , 付儒佳 . 文旅融合背景下开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研究——以朱仙镇木版年画文创产品创新发展为例 [J]. 玩具世界 ,2025,(01):157-159.
[2] 李楠 . 推动元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以元江县羊街乡“梯田人家—喍奢扎”节庆活动为例 [J]. 西部旅游 ,2024,(21):84-86.
[3] 李晴 , 王若晨 , 王会战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模式与路径初探——以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为例 [J]. 新西部 ,2022,(05):92-94.
作者资料:侯田曼,女,1995.02,陕西渭南,汉族,本科学历,初级群众文化专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