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新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进策略研究
万佳辉
西安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陕西西安 710100
本文以“积极心理学”相关理念为指导,探索并构建了更加积极主动的以 “危机干预、预防性强化和发展性赋能”为核心的,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以及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等为优先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工作新范式、新机制。将学生培养为专业技能硬、心理素质好、综合能力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当下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存在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落后
现阶段各高校,心理专业老师资力量较为落后。在大学生情绪问题、心理疾病日益多发的现在,大多数高校总体上保持着专业心理咨询老师1:4000 的配比,难以满足呈指数级增长的咨询需求 [3]。此外,学生最最直接的教育、管理者辅导员们,多不具备相关专业背景,不具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能力,且缺乏系统的专业再教育,难以深入认识到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和当下的心理困扰,无法及时识别问题学生并进行干预、指导,更无法以科学的方式对普通学生进行教育。落后的专业师资使得无论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都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心理健康教育被动应对缺陷
在应对模式上,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还主要集中在对危机个体的危机干预上,教育模式仍以“医学矫治”为主导,过度关注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干预与治疗,而忽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功能 [4]。多数高校将心理健康工作简化为心理咨询室的设立和危机事件的事后处理,缺乏对心理素质培养、压力管理技能等预防性教育的系统规划;在关注主体上,也主要集中在问题学生负性心理问题、心理障碍( 或疾病 ) 以及不良问题行为的干预、修复和矫正,对亚健康群体以及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较少;在教育宣传方面,许多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主要集中在心理宣传月期间,整体上,持续时间较短活动内涵不深、覆盖范围不广。没有构建起发展型较为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三)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协作
心理健康作为学生发展的底层素质和必备条件之一,影响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方方面面,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意义,因此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更应加强各部门系统协作。在教育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责任主体分散,心理咨询中心、学工处、团委、就业中心、院系辅导员等部门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工作机制和资源共享平台,导致活动重复开展而覆盖面有限。例如心理健康月活动与思政教育主题班会未形成教育合力。其次,课程教学、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环节衔接不足,多数高校将心理健康课程设为选修课,与心理咨询服务、心理测评系统之间缺乏数据联通,难以为学生建立动态心理档案。此外,校内外资源整合能力薄弱,未能与医疗机构、社区心理服务机构建立转介机制,部分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无法获得连续性支持。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机制改进的核心理念及目标定位
(一)积极心理学相关概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1997 年第一次被提出来,其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形成,以 Seligman 和 Csikzentmihalyi(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5] 的2000 年1 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消极心理学模式在整个 20 世纪占据了心理学发展的主导地位。20 世纪末,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 Seligman),谢尔顿(Kennon M. 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6] 他们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
(二)工作机制改进的核心理念
改进工作机制的前提和基础是改进工作的理念,因此要从以下方面改进:
从“问题干预”转向“优势激活”[7]:关注学生内在资源(如韧性、创造力、感恩),而非只聚焦心理问题;从“被动补救”转向“主动赋能”:通过培养心理资本(希望、乐观、自我效能感),提升学生应对挑战的能力;从“个体服务”转向“生态共建”:整合学校、家庭、社会资源,营造支持性成长环境。
(三)工作机制改进的目标定位
短期目标:提升学生主观幸福感,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率。长期目标:培养具备“蓬勃人生(Flourishing)”能力的终身学习者,形成积极校园文化。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新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进策略
不断完善校 - 院 - 班 - 宿舍 4 级管理体系,重塑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及工作目标,坚持“重点关怀,普遍教育”,改进原有的“预防—过程管理—危机应对”的被动型工作方式,建立以“危机干预、预防性强化和发展性赋能”为核心的工作范式。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优势潜能”的发挥。
(一)重塑管理队伍体系,提升整体素质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队伍存在横向协作断层与纵向责任模糊的双重困境。横向层面,构建心理健康网格化管理体系,通过设立跨部门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建立定期案例讨论机制,实现教学数据、行为观察与心理测评三方信息共享。纵向层面,应建立 " 校 - 院 - 班 - 寝 " 四级联动体系,加强校 - 院 - 班 - 宿舍4 级协同管理,形成层级分明、责任到人的垂直管理网络。最后,建立分层培训机制:校级管理者重点培养政策解读与危机研判能力,院系督导员强化心理咨询技术与危机干预技能,基层队伍侧重异常行为识别与朋辈辅导技巧。通过机制重塑以及专业素养提升来为心理健康工作保驾护航。
(二)创新分层干预策略,确保精准施策
坚持“重点关怀,普遍教育”,建立以“危机干预、预防性强化和发展性赋能”为核心的工作范式。针对危机个体引进积极心理学工具,主要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及学院心理工作站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定期进行一对一帮扶立 " 筛查 - 评估 - 干预 - 追踪 " 闭环管理机制;针对亚健康群体,引进感恩叙事疗法、正念减压工作坊、成长型思维训练等内容,帮助其重塑心理韧性;针对全体同学主要进行普遍性教育,通过主题班会、团体辅导、知识科普等营造积极氛围,帮助学生发现内在优势 [8],提升心理韧性,实现自我成长。通过精准识别、动态调整与资源整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从" 粗放管理" 向" 靶向干预" 的系统升级。
(三)重构心理育人实践, 加强协同共育
将“积极心理”视为学生发展的底层素质和必备条件,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大学四年,同时与就业、团委、教务等单位协同推进“心理健康 +”模式,加强协同共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学生培养为专业技能硬、心理素质好、综合能力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就业工作中的职业生涯规划实际上与心理健康教育有重合之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也相辅相成。因此,各单位协同推荐心理健康 + 美育、劳育等,鼓励大家在社团活动中、校外社会实践中不断增长个人能力、提升修心理韧性。构建全员参与、全域渗透的心理育人共同体,实现心理教育从“阶段性干预”向“终身性发展”的范式转型。
参考文献:
[1] 徐凯文 .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J]. 心理学通讯 ,2019(1):22-24.
[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2107/t20210720_545789.html
[3] 贾健鹏 .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探索[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25, 43 (04): 154-156+165
[4] 张艳婷 .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J]. 山西青年 , 2025, (06): 121-123.
[5] Alan Carr . 积极心理学 : 有关幸福和人类优势的科学(第 2版)·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9: 序.
[6] (爱尔兰)卡尔著, 丁丹等译. 积极心理学(第二版).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
[7] 周肃军 , 常扩 , 周详 .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式革新及体系建构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 2024, 42 (11): 120-128. DOI:10.19903/j.cnki.cn23-1074/g.2024.11.014.
[8] 于小雯 .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上旬刊 ), 2024, (09): 181-184.
万佳辉(1994.11),女 汉族 宁夏中卫人 研究生 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金项目:(西安财经大学 2024 年辅导员专项课题 、积极心理
学视角下新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进策略研究)
项目编号:24FCXKT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