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预警系统中高性能计算平台的价值与实施
安源 卢振礼
日照市气象局 山东日照 276826
前言
高性能计算平台依托强大计算能力与并行处理技术,能够优化气象灾害预警的全流程环节,在气象要素精准模拟、预警信息快速生成等方面展现显著技术势,为提升灾害预警能力、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供核心支撑。
1 高性能计算平台的基本内涵
高性能计算平台作为现代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核心基础设施,结合高度集成的硬件架构与专业化软件系统构建而成。其硬件体系以异构处理器集群为核心,将多核中央处理器的通用计算能力与图形处理器的并行加速特性相结合,借助分布式内存架构实现数据的快速存取;同时采用 Omni-Path、高速以太网等高速互联网络技术,确保节点间数据传输的低延迟与高带宽。在实际应用中,高性能计算平台突破传统计算模式的瓶颈,承担着前沿科学研究与重大工程创新的重要使命。在气象领域,通过构建精细化数值模型,实现对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高分辨率模拟。
2 气象灾害预警系统中高性能计算平台的价值
2.1 突破模型计算边界
气象数值模式的计算复杂度随分辨率提升呈指数增长,传统计算资源难以支撑高分辨率模拟。高性能计算平台采用混合并行计算策略,对于 WRF 模式的动力框架与物理过程实施分模块加速:利用消息传递接口实现跨节点分布式计算,通过 Open ACC 针对微物理过程进行GPU 异构加速。在京津冀区域气象模拟中,该技术将水平分辨率提升至 3 0 0 m ,促使城市热岛效应引发的局地对流系统预测提前量由 2h 延长至
。
2.2 创新风险评估模式
高性能计算平台通过构建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实现气象灾害全链条模拟。将大气运动模型与洪水演进、建筑物动力学等模型实时耦合,在超算集群开展百万级参数敏感性分析。以台风灾害为例,能够通过模拟不同登陆强度下城市电力系统、交通网络的脆弱性演变,生成包含127 项指标的动态风险图谱。
3 气象灾害预警系统中高性能计算平台的实施
3.1 预警信息收集
构建“天基 - 空基 - 地基”多维感知网络,集成高分系列卫星、低空无人机监测系统、流域水文监测站及城市内涝传感器数据。具体如表1 所示:

通过表1 可知,采用边缘计算节点前置处理,结合ASIC 加速芯片,将卫星遥感影像处理速度提升至 1 5 G B / h ,无人机实时监测数据回传延迟从 8min 压缩至 3 m i n 。运用改进的孤立森林算法融合专家规则库,构建四级数据校验体系,使原始数据有效率由 7 5 % 提升至 9 5 % 。
3.2 预警信息计算
部署基于异构加速的 GRAPES-Meso 与 SWMM 耦合模型,利用1536 个 CPU 核心与 96 块 AMDMI250XGPU 组建计算集群。具体如表2 所示:

通过表 2 可知,借助 OpenSHMEM ⋅ + CUDA 混合编程模型,将洪涝过程模拟的空间分辨率提升至 2 0 0 m ,单步计算时间从35s 缩减至
开展集合数据同化(EDA),并行运行 150 个预报成员,使洪涝淹没范围预测误差从传统的 2 2 % 降低至 1 3 % 。
3.3 预警决策制定
构建洪涝灾害多尺度影响评估模型,融合气象动力学、洪水演进学与社会经济脆弱性模型。具体如表3 所示:

通过表 3 可知,根据高性能计算平台开展 50 万次参数敏感性实验,生成涵盖 108 项指标的动态风险矩阵。部署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决策支持系统,在每秒 8 万次策略推演下,预警阈值动态调整准确率提升3 8 % ,应急资源调度方案优化效率提高 5 2 % 。
3.4 预警决策发布
构建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智能发布平台,结合边缘计算节点与5G 网络切片技术,实现预警信息亚秒级传输。具体如表4 所示:

通过表4可知,采用自适应内容生成算法,针对政府应急部门、社区、交通、农业等 8 类用户群体定制差异化预警方案。平台支持800 万级并发访问,预警信息20s 内触达 8 5 % 以上目标受众,公众应急响应速度提升 5 8 % 。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性能计算平台通过强大计算能力,针对洪涝灾害预警全流程进行革新。从多维数据的高效采集,到精准模拟与智能决策的实现,进而实现预警信息的快速精准发布,均显著提升灾害预警的时效性与科学性,为城市防洪排涝构建坚实技术防线。
参考文献
[1] 汪甫 . 网络技术在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应用 [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7,(22): 1 6 7 + 1 6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