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当代网络空间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构建

作者

刘诗宇

白城师范学院 吉林白城 137000

摘要:随着互联网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行为思想与道德观念都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这些思想价值持续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当前高校必须从网络空间视域下深度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积极传播科学现代化的思想价值观念,从而培养出更具道德素养与思想政治性的新时期人才。基于此,本文深度研究了高效率思政课程的教育路径,以期为高校思政课程教育改革、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作出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校;网站;思政教育;创新研究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4年5月4日北大师生座谈会上将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人类社会进步与民族发展的重要核心。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的精神追求与民族进步发展的重要基石需要不断进行巩固强化,而高校是网络时代多元化价值观传播最快的地方,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必须深谙当前教育现状,进一步改变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模式,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意义。

一、网络空间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校教育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是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在互联网科技竞争日益发展强烈的世界格局中,高校强调政治教育是引导学生成长为综合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当今时期,利用互联网传媒的方式能进一步开拓思政教育发展趋势,从而让学生在多元化的网络空间背景下强化自身思想政治意识,帮助学生成为新时期全面发展的信息化思想先进人才。

(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机遇

以网络空间背景为教育载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为思政教育事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其教育平台较为单一,更多的是面对面的理论讲述。在此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教学过程的主导地位,学生与教师之前之间的联系为单面性联系,难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这对于创新思政教育事业改革是极其不利的。互联网发展背景下的思政教育可以打破传统教育平台,利用多元化的媒体方式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进行强化,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二、网络空间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权威性不断弱化。与此同时,国家大力扶持的信息化课程教育与线上教育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有严重的冲击,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逐渐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互联网信息获取更为高效便捷的当今社会,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资源探索,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弱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与权威性。

其次,大学生能快速融入网络世界,并在网络中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与学习乐趣,而教师不能快速适应网络思政教学模式,成为当前教学的主要冲突之一。教师的教学与学生存在一定的信息差;教师在开展思政教学过程中所教授的信息可能已经不符合当时的当下的时代发展速度与发展内容,而学生的对于互联网信息适应性极强,可能对教师教授的观点有了更多新时代的方向思考观点。因此,高校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信息资源库,以免出现思政话语权生硬的问题。

最后,当前高校思政课程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说理性与说教性,过多知识点用了“必须”“一定”等词汇,这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学习压力。这种知识在互联网教学过程中无异于理论灌输,难以与学生达到深度的沟通交流,这会影响大学生的思考创造潜能,更不利于大学生在网络思政学习中培养自身思辨能力。

三、网络空间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加强队伍建设

教师高校思政教育部要建立一支具有坚定信念与思维创新的高素质教育工作队伍,以此开展网络思政教学。科学的思政教育队伍对于网络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强化各阶层、各部分的统筹协作,通过有效的沟通提高队伍的思政教育专业水平。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强化自身理论学习,积极掌握思政教育的主动权,以此帮助学生解除消除在思政学习中的困惑。其次,相关部门要完善奖惩制度,以此激发思政教师的学习积极性。这对于提高教师思政教学能力、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与爱国情怀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最后,高校思政教育部门要吸收更多新时期网络思政教学人才,以此做好线下与线上思政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参与兴趣,建设学生的思想政治性。

(二)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事业要逐步提升自身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话语权,以此深刻把握新时期思想建设工作的使命任务。构建新时期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思政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趋势。首先,高校思政网络教育要做好自身精准定位,并通过具有特色的思政教育方式开展思政教学,以此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此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要熟练利用新媒体教学方式,并互联网技术与思想政治教学进行充分融合,以此实现在互联网上创新思政教学。其次,网络思政教师要根据平台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差异教学,以此提高思政教学的专业性与趣味性。与此同时,思政教师在互联网思政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大众所熟知的话术对专业思想理论进行处理,并将理论与实践教育对象进行多方面结合,以此帮助网络思政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网络教育者要将教育对象看作为平等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表达意愿,以此构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最后,教师要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搭建学生更喜闻乐见的思政语言体系,让学生以更喜爱的方式接受思想政治理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变化发生了重大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说教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因此,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要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开展有效的网络思政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性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成长为新时期更具有政治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毅任.网络舆情管理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23(02):231-234.

[2]刘丽.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方法创新[J].现代职业教育,2020,(49):188-189.

[3]徐兴华.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02):121-127.

本文系2023年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生态建设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GJX2023D54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诗宇(1995.07-),女,汉族,吉林白城人,硕士研究生,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