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1429年江西新建县教谕王来状告宁王府事件分析

作者

高铭敏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0065

摘要:明朝宣德四年,时任江西省新建县教谕的一个小小八品芝麻官王来,竟然上奏朝廷,状告宁王府每年祭祀时取府县学生员习乐舞以供祭祀之行为不妥。其状告结果则是,诸王府自此以后从道观道士中选取乐舞生,不再取用礼生。这一礼仪的人选变化事件虽小,其背后却是明代藩王与中央之间博弈之浓缩。

关键词:王来;杨士奇;朱权;儒道关系

在明代道教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发生在明朝宣德四年(1429)的不起眼事件:时任江西省新建县教谕的一个小小八品芝麻官王来,竟然上奏朝廷,状告宁王府每年祭祀时取府县学生员习乐舞以供祭祀之行为不妥。这一事件记载在史册上,寥寥几字,但其背后的关系错综复杂。

一、王来状告宁国府事件

王来是谁?

王来,字原之,慈溪人。宣德二年以会试乙榜授新建教谕。宁王府以诸生充乐舞,来请易以道士。诸王府设乐舞生始此。1

宣德四年(1429)三月,他为什么要状告宁王府“以诸生充乐舞”,并“请易以道士”?据《明史·王来传》记载:

宁王府每年祭祀社稷山川取府县学生员习乐舞供祀今,生员有定额,务求成效而以供应王府祭祀。预先演习,动经旬月,有妨学业,宜令于附近道观选道童充用。礼部议从其言如选不及数则于本府军士馀丁内选端谨者诏从之命各王府皆准此例。2

王来认为宁王府让府县学生员为祭祀习乐舞不妥,理由是预演耗时久,妨碍学业,建议从附近道观选道童充任。礼部采纳,两个月后明宣宗批准此政令。3至于王来为何反对并提此建议,须先了解“礼生”的沿革历史。

二、礼生与神乐观

礼生是什么样的人?据刘永华考据,最早提及礼生的文献之一,是东汉末年应劭所著《汉官仪》。此书载云:“春三月,秋九月,习乡射礼,礼生皆使太学学生。”唐代在太常寺下设礼院,又称太常礼院,置有专职礼生,由礼院博士直接管理。宋承唐制,设置礼院。女真入主中原后,吸收了大量汉族政权的礼制。4明初很可能承袭了元代旧制,在太常寺设置礼生一职。5

尽管,明政府继承了元朝的礼生制度,但同时做出了一项重大的改革,即由道士而非儒家仪式专家充当礼生的角色。6而这一改革是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7在地方上,从洪武时期开始,各王府都有朝廷选派的五名出自京城神乐观的由正一道士充当的乐舞生,用以教导王府中的乐舞生。然王府的礼生不同于乐舞生,王府中的礼生须从儒生而非道士中选用。8

宁王府每年祭祀让府县学生习乐舞用于祭祀,本无不当之处。但宣德四年(1429)三月,新建县教谕王来却状告此事。礼部还采纳其建议,令各王府“设乐舞生始此”。这显然并非王来所说“预演耗时,妨碍学业”这么简单。

三、王来与杨士奇

回到事件主人公王来:浙江慈溪人,出身官宦世家,为王桓之孙9,其弟王鼎10,家风尚儒。宣德元年(1426),王来举丙午科浙江乡试,次年登会试乙榜,授江西新建县教谕,正八品,类似如今县教育局局长。王来官途顺遂,《明史·王来传》记载,他任新建县教谕同年,即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获杨士奇举荐,提拔为山西左参政11。山西左参政全称乃山西左参知政事。明代实行承宣布政使司官制,布政使司是明代的省级地方行政机关,类似于今天的省政府。明代布政使司的主官为左右布政使,其下设有布政使司左右参政,从三品。因此,王来做的山西左参政之职,可以排进今天山西省政府班子里的前五位。这个升官速度堪比火箭。据《明史·王来传》所记,王来为官清廉,处理政事勤练通达。12

王来官途亨通,令笔者产生两个问题:一是他如何在一年内从官场新人跃入省领导班子;二是王来任新建县八品教谕时,若无人授意或支持,怎敢状告宁王府。笔者认为这与举荐他的杨士奇有关,不禁好奇杨士奇是谁,以及两人之间有何联系。《明史·列传第三十六·杨士奇传》记载了关于杨士奇的早年经历:

杨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早孤,随母适罗氏,已而复宗。贫甚。力学,授徒自给。多游湖、湘间,馆江夏最久。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遂召入翰林,充编纂官。寻命吏部考第史馆诸儒。13

洪武年间(1368-1398),杨士奇父亲早逝,他自幼成孤,随母改嫁后复宗姓。早年贫困,一边教学一边侍奉母亲,多在湖北、湖南游走,于江夏居住最久。建文年间(1399-1402),朱允炆召集文臣修《明太祖实录》,王叔英与方孝孺以史才推荐37岁的杨士奇,其传奇政治生涯由此开启。此后,杨士奇历经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五朝,任阁臣长达四十三年,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宣德四年(1429),王来在江西新建县任八品教谕时,杨士奇已是内阁首辅、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

那么王来,状告宁王府每年祭祀时取府县学生员习乐舞、供祭祀这一行为,以及礼部听从了王来关于生员供应王府祭祀,预先演习动经旬月,有妨学业,认为应从附近道观选道童充用的建议,其背后不难猜到这也是杨士奇的用意。

四、宁王朱权与中央朝廷

杨士奇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一个藩王和一个内阁大臣之间为什么对于祭祀礼仪的人选有有矛盾呢?笔者猜想其原因如下:

姚品文老师认为,“靖难之变”后,明成祖朱棣与众兄弟形成朝廷和诸藩关系。宁王朱权封国被毁,助朱棣靖难反被算计,自择封国未遂且遭猜忌,心中难免不满怨愤。朱权在南昌的四十六年,与朝廷关系从永乐时的怨望隐忍,转为宣德时矛盾锐化,期间发生“上书请赦朱高煦”请宗室禄米不应定品级”“乞灌城乡土田”等事件,14,而这次王来状告的宁王府“令县学生员习乐舞事”也在此段时期内。

笔者猜想,宁王朱权与朝廷之间的矛盾锐化,早就引起了作为内阁大臣的杨士奇的注意。当他发现王来这位考生非常有才能后,就想收为己用,于是在他中举后,安排他去江西新建县任职。其用意在于,一方面先令王来多积累地方经验为后面的举荐做准备;另一方面,把王来安插在江西,从而作为监视宁王的一枚棋子,这样一来,宁王在江西有任何的风吹草动中央都可以随时了解。

五、结语

综上所述,明代宣德四年(1429)有一事件看似不起眼,涉及人物却不容小觑。状告者王来原是八品县教谕,一年内竟升至三品山西左参政,升迁速度惊人。被告是宁王朱权代表的宁王府,朱权为朱元璋十七子,历经洪武至正统七十年。状告结果是,诸王府此后从道观道士中选乐舞生,不再用礼生。这一礼仪人选的变化,成为明代藩王与中央博弈的缩影。

注释:

1.(清)张廷玉撰:《王来传》,《明史》卷一七二,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校刻本,第7038页。

2. (明)杨士奇:《明宣宗实录》卷五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版,9b。

3. 王岗著、秦国帅译:《明代藩王与道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69页。

4. 刘永华:《明朝时期的礼生与王朝礼仪》,《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8年第9卷,第245-257页。

5. 注:《明太祖实录》,洪武十三年(1380)五月,“诏免太常司斋郎、礼生之家徭役”。[(明)胡广等:洪武十三年夏五月丙辰条,《明太祖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一,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第7页。]

6. 王岗著、秦国帅译:《明代藩王与道教》,第68-69页。

7. 注:据刘永华考,洪武十二年(1379)二月,建神乐观于南京,至同年十二月竣工。[刘永华:《明朝时期的礼生与王朝礼仪》,《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8年第9卷,245-257页。]《明太祖实录》载,吴元年(1367)七月,“上以道家者流务为清净,祭祀皆用以执事,宜有以居之,乃命建神乐观于郊祀坛西。”[(明)胡广等:洪武十二年二月戊申条,《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第4页。]此外,“吴元年(1367)七月,命选道童年少俊秀者充雅乐生。洪武初,命选道童为乐舞生”。由此可知,朱元璋自吴元年(1367)始改革礼生制度,选用道士为乐舞生参与王朝礼仪,其原因是因为他觉得道士的精神气质比较清净,适合祭祀。[佚名:“神乐观”条,《太常续考》卷七,页7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此书修于崇祯年间。]

8. 王岗著、秦国帅译:《明代藩王与道教》,第68-69页。

9.童银舫编著:《慈溪历代名人图像集》,宁波:宁波出版社2018版,第26页。

10.注:王鼎(1401-1471),字重之,慈溪西屿乡唐堰(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人。乡人称王来、王复、王鼎为“王氏三凤”。明官史。官江西道监察御史、江西按察司签事。(童银舫编著:《慈溪历代名人图像集》,宁波:宁波出版社2018版,第28页。)

11.(清)张廷玉:《王来传》,《明史》卷一七二,第7038页。

12.(清)张廷玉:《王来传》,《明史》卷一七二,第7038页。

13.(清)张廷玉:《杨士奇传》,《明史》卷一四八,第6243页。

14.同上书,第108-1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