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幼衔接中的家校合作共育存在策略及问题
陈依昕
厦门市集美区康城小学 361022
摘要: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小幼衔接已成为帮助幼儿迅速适应小学生活、引导幼儿对学习予以重新定义的重要时期。要助力幼儿摆脱在小幼衔接中遭遇的断层现象,只有大力推行家园共育,依靠教育合力全方位推动小幼衔接工作的进行。本文就小幼衔接中的家校合作共育存在策略及相关问题展开论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幼衔接;家校合作共育;策略与问题
小幼衔接是幼儿教育阶段的关键转折点,其目标是保障幼儿能够顺利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然而,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幼儿园开展的小幼衔接课程内容与小学教育之间存在明显地教育断层。这一现象使得幼儿初入小学时,轻者难以快速融入小学的学习节奏与生活模式,重者甚至出现了学习动力匮乏、自信心受挫以及学业成绩下滑等不良后果,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学习与成长。针对这一情况,幼儿园可通过采用家校合作共育模式,强化幼儿园与家长之间深入、有效沟通与交流,以便更好地解决当前小幼衔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促使幼儿平稳、顺利地度过小幼衔接这一重要阶段,使幼儿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满怀期待地步入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
1.1塑造幼儿优良的生活学习习惯
相较于幼儿园阶段,小学的学习与生活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因此,让孩子顺利融入小学新环境,家长首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与幼儿园进行联动,双方共同努力对幼儿进行科学且恰当的引导,助力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如在生活习惯培养上,家长要关重训练孩子在早晨能够自主穿衣、用餐,学会独立穿好鞋子并系好鞋带,并能够熟练且独立地使用卫生间;而在幼儿园生活中,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自主整理学习用品、玩具等,共同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在学习习惯养成方面,家长和教师要共同关注孩子能否专注、认真地学习,督促他们书写规范、整洁,引导孩子学会独立整理学习用品,并逐渐具备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这样的学习习惯有助于他们在小学阶段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此外,家长还要特别关注幼儿时间观念的培养,在幼儿园阶段,上学时间的或早或晚对幼儿的学习成长没有过多影响,但如果不进行提前改变,在进行小学后,幼儿面对新环境在时间调整起来会更加困难。因此家长必须提前着手,对孩子的作息时间进行科学的调整和培养。如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督促幼儿早睡早起;在幼儿园教育,教师要时常强调按时到校的好习惯和重要性,以此来培养孩子作息习惯。在此过程中,由于生活节奏的改变,孩子很可能出现不适应的状况。此时,家长和教师可通过生动、易懂的方式,与幼儿进行深入且正面的交流,如良好的作息能让孩子在白天更有精神玩耍和学习,有助于身体长高、变强壮等,让孩子从内心真正认可并接受这种作息安排,并积极参与到规划作息习惯养成中来。
1.2教导幼儿沟通与合作
在未来,社会会成为一个极度重视合作的社会,而合作定然无法脱离彼此之间的交流,毕竟单枪匹马难以成就大业。因此,家长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其沟通以及合作意识是必然之举。首先,幼儿首要教育者当属家长,家长自身需树立正确的沟通与合作观念,在平日生活中营造不同的情境来培养幼儿的沟通与合作意识。其次,家长还可以通过分享家人或自身的成长故事,引发幼儿的好奇心理,使其了解沟通与合作的重要作用,并有意愿参与其中。此外,在家庭环境中,家长还应为幼儿营造出一种沟通与合作的空间,让幼儿更直观的理解沟通与合作的意义。例如,当家长在做饭时,无法立即把厨房的垃圾放入垃圾筒,或扔到外面的公共垃圾箱时,此时,可以向幼儿寻求帮助:“宝贝,你能帮我把这些垃圾收到垃圾筒,并扔到楼下的公共垃圾箱嘛?”在幼儿听到这样的请求后,通常会乐于伸出援手,积极回应并完成任务。在幼儿完成任务后,家长要及时给予正面的反馈和感谢,让幼儿明白这是沟通与合作的具体表现。最后,通过持续的引导和示范,帮助幼儿建立起良好的沟通观与合作观,为幼儿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1.3增强幼儿解决问题的水平
在当下,对于绝大多数家庭而言,幼儿旨被视作珍宝,其鲜少有独立处理事务的契机,从而惯常觉得处理问题乃大人的职责。幼儿的这一观念,不但无法促进其自身的成长,还可能影响他们适应小学生活和学习。因此,幼儿教师要针对不同幼儿的性格、特点以及家庭环境的不同积极探索有效策略,以转变幼儿的这一认知,切实提升他们的自主处理问题有意识和能力。
在幼儿从熟悉的幼儿园环境过渡到陌生的小学时,此时他们将面对众多新同学,相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摩擦和冲突。只有幼儿具备自主处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才能有效避免小摩擦升级为大问题。因此,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强调:“作为大班的孩子在遇到学生和生活中的一点小问题时,首先要自主思考并积极解决,要相信自己有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言语鼓励,有助于他们逐步学会独立面对和处理问题,但当问题真正来临时,幼儿最初还是会本能地向教师求助。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就幼儿在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幼儿自主解决问题,提升他们的处理问题能力。例如,教师可为幼儿播放一段关于“一名幼儿在教室玩耍时,不小心将水洒在桌面上”的视频,视频中的小孩面对这样的情况,一时手足无措。此时,教师可通过言语引导,如“小朋友们,你们面对这样的情境,能想到什么样的解决办法?”在这样的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幼儿会积极动脑思考,并寻找解决办法,进而逐步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幼儿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处理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同时还有助于他们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尽快融入到新的集体生活中去。
1.4擅长正面鼓励幼儿
在幼小衔接这一关键教育转折点,幼儿教师要格外注意与幼儿沟通过程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语态习惯,它们不仅关乎幼儿心灵的健康成长,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助力他们平稳过渡此阶段。例如,当幼儿在学习与活动中展现出积极的态度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正面反馈,以此激励他们保持并发扬这些优点。但同时,也需注意表达方式,确保不会让未能完成任务的幼儿感到自卑或受挫。面对幼儿的错误行为,教师首先要采取直接而尊重的态度了解事情的经过和原尾。例如,面对犯错的幼儿,教师可以用亲切的语气说:“宝贝,老师看到刚刚发生了一些事情,能和老师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做吗?” 通过这样的方式,耐心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给予幼儿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在全面了解情况之后,教师再做出正确且客观的判断。这样做既维护幼儿的尊严,又明确指出错误所在,并避免使用负面语言或体罚。此外,还要对幼儿做出正面且积极的引导,帮助幼儿认识到错误并自愿改正,从而培养其知错能改的品质。
综上所述,幼儿园与家长单方均非小幼衔接的责任承担主体,而是双方在形成教育共识的前提下通力协作,一同对幼儿予以有效引导。具体来讲,应为幼儿构建优质的环境氛围,促使其形成良好习惯、确立正确观念以及树立充足信心,平稳地走过这一时期,进而成长为出色的小学生。
参考文献:
[1]雷秀荣.幼小衔接中的家校合作共育存在问题及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3,(17):38-40.
[2]陈芳.幼小衔接中的家校合作共育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2023,(22):88-90.
厦门市集美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立项课题《小幼衔接视域下5+N家校协同教育的实践研究 》(课题立项编号:23112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