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精准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研究构架

作者

刘诗宇

白城师范学院 吉林白城 137000

摘要:随着新时代教育公平和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近年来,国家不断完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以确保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本文探讨了建立科学合理的认定标准与流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实践育人体系以及完善评价反馈体系三大核心要素,确保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性与持续改进。

关键词:新时代;本科高校大学生;精准资助育人模式

引言:

近年来,国家不断完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确保每位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避免他们因经济困难辍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进展奠定了基本方向[1]。目前,应用型高校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建设主要方向,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的精准资助育人模式,已成为实现教育公平与社会保障的重要途径。该模式不仅为贫困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资助方案,还可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构建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精准资助育人模式,可以为应用型高校的资助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认定标准和流程

在当今社会,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已成为高等教育公平与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贫困生的资格认定则是高校开展资助工作的基础。因此,高校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认定标准和流程,从而提高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精确度。

高校需要与政府有关资助部门进行合作,建立贫困生大数据精准资助平台,以了解贫困学生实际的家庭情况[2]。例如,通过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家庭和优抚对象等资料,高校可以确定学生资助资格以及等低级,从而提高资助的精准性。此外,高校要监控学生受到资助后的学业、生活变化情况,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管理。例如,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和学生日常接触中,重点了解学生学业、经济情况,定期核实已受助学生的真实状况,以避免“伪贫困”现象的出现。

探索分年级开展个性化精准资助也是值得考虑的方向。在新生中,高校重点关注家庭状况,并借鉴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资助情况,因为高中阶段的家校调查数据更为真实可靠。而在高年级学生中,应从“困中选困”逐步转变为“困中选优”,更多地考虑贫困生的发展成绩作为评定的重要指标。此外,综合测评成绩、评奖评优成绩等可以作为高校制定帮扶政策重要的参考依据,这不仅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鞭策,有利于鼓励贫困生勤奋学习。

二、建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实践育人体系

国家的资助政策在引导学生获得经济支持的同时,还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高校需要将育人目标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建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实践育人体系,以提升资助育人的整体效果。

高校需要设立专门的贫困生帮扶档案,重点关注每位受助学生的心理、学业和就业等问题。通过系统化的数据管理,高校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制定具体的帮扶措施。该措施既是对贫困生物质条件的改善,更是对其心理素质和职业发展的关注,从而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高校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资助育人的核心任务,帮助每一名受资助学生在实现学业成功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高校将感恩、奉献等融入到宣传资助政策活动,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

培养受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提升资助育人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可以在公众号、宣传栏以及QQ群等平台上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多种实践活动,如创新创业大赛、行业实习、社会调研等,不仅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生活,也促进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理解。此外,受助学生通过上述实践活动,不仅能够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还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与竞争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贫困生精准资助工作的评价反馈体系

完善贫困生精准资助工作的评价反馈体系,强化资助育人的效度,是提升高校资助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为确保每一位受助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必要的物质支持,更能在精神和能力上实现全面发展,高校应采取系统化的评价和反馈机制,以便及时了解精准资助效果,并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优化。

高校要依托校友会和在校生的反馈,密切关注受助学生毕业后的发展。通过建立跟踪调查机制,高校对比在校生和毕业生在学业、实践及职业发展等方面的表现,设定相关指标点。例如,在校期间,学校需要重点考察学生的学业成绩、社会实践参与度以及评奖评优的情况;毕业后,学校则关注其职业发展、薪资水平和社会满意度等[3]。该措施不仅可以帮助学校了解资助政策的实际成效,也为未来的资助政策调整提供数据支持。

建立贫困生资助育人效果跟踪台账,是实现精准资助效果评估的有效手段。高校可以定期记录贫困生在受助前后的变化,关注其在学业、心理状态、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进展。这种动态跟踪的方式,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确保贫困生在资助后能真正破除发展障碍,实现更高层次的自我发展。

为了提升资助育人效果,需要将精准资助效果纳入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因此,高校在评估精准资助效果时,需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从而确保评估结果的全面性与科学性。高校在过程性考核中,应重点关注对资助对象的精准认定、资助流程的规范化以及过程的公正性与公平性,确保每一位受助学生都能在透明和公正的环境中获得支持。而结果性评价则应关注资助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从而评估资助政策的实际效果。

高校应发挥优秀贫困学生的榜样作用,是增强学生对资助结果的认同感的关键举措。例如,学校定期开展榜样评选、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宣传优秀受助学生的成功故事和奋斗经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资助政策的信任和认同感,还可以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鼓励受助学生参与资助政策的反馈与评估,是提升资助育人不断改进的关键。例如,通过设置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学校可以收集受助学生对资助策略的意见和建议,可以不断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资助育人的精准性。该措施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还可以让学校及时调整资助策略,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四、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精准资助育人模式为实现教育公平与社会保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认定标准与流程,高校可以确保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得到精准支持;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实践育人体系,不仅关注经济援助,更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创新能力;而完善的评价反馈体系则为资助工作的持续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上述措施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升高校资助工作的整体质量,也将推动国家在教育公平与人才培养上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薛文辉,刘长龙,韩英甲.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精准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23,39(2):84-88.

[2]董晨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策略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15):154-158.

[3]邝洪波,高国伟.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精准化工作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66-6789.

本文系2024年度白城师范学院辅导员专项课题“'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精准资助实施困境与对策研究—以白城师范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24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诗宇(1995.07-),女,汉族,吉林白城人,硕士研究生,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