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人文文化在大学物理中的融入与实践

作者

陈琴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211106

摘  要:物理学既是一门科学,也兼具文化元素。人文与物理并不是毫不相干,将生动有趣的人文文化元素诸如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词、历史背景与人文故事、古典小说作为大学物理教学的桥梁与纽带,渗透到大学物理教学中,以获得学生的共鸣及启发式思考,能使得教学风格深刻却不沉重,对于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民族自豪感,实现学业和素养的双重提高会是一个有益尝试。

关键词:大学物理;物理教学;人文文化;传统文化;教学手段

一、引言

英国科学家斯诺1959年在剑桥大学作了著名演讲《两种文化及科学革命》(Two Cultures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指出现代社会存在两种文化,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两者之间在处理问题上存在着互不理解的鸿沟。而在当今时代,以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为主导的新科技迅猛发展,促使人文学科与科学技术的融合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向。

物理学既是科学,也是文化。物理学研究“物”之“理”,即为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物理学的发展过程是人们自然观和宇宙观形成的过程[1],物理学的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重大变革。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在演讲中道,“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由实验事实、唯象理论和理论架构组成的物理学体系拥有整体的结构美,作为物理学语言的数学的严谨性则赋予了物理学严格的逻辑美,自然界的对称性则反映了物理规律的对称美。物理学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理念,包括对机械性的理解、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因果关系的观念、对称性原则、和谐性追求、对永恒性的看法,以及绝对性与相对性、无序与有序之间的辩证关系,具备文化传承属性[2]。

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曾指出:“为了避免出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危机,当前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是消除现代文化中的两种文化——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隔阂,而为加强这两方面的交流和联系,没有比大学更合适的场所了。”大学物理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其内核在于逻辑自洽的科学知识体系,主张分析、逻辑和实证性,求真精神贯穿始终。人文文化则主张整体性、综合性和思辨性[3]。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是当代人不可或缺的两大核心价值。科学与人文有所差异,却又密不可分。如何找到契合点,使二者有机融合,将对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产生积极作用。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智慧和精神财富。2022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了重要文章《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4]。在古诗词、古典著作中不乏对自然现象的形象描述及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描述。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几乎所有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接触并沉浸在这一文化氛围中。在物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广为人知的传统文化元素,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心理认同。鉴于此,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作连接科学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精心设计了一种深度融合文学、科学和道德教育的课程内容,并配备了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知识的传播、文化的浸润和课程的交织之中,使得思政的精髓在教学过程中悄然渗透。这样,知识教育、文化继承和价值观塑造三者得以和谐统一,相互融合,共同促进。

二、中华传统文化思政元素构建

物理学兼具科学与文化双重功能,而传播物理学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大学物理教学。物理学在学生们心中是属于“理工科”学科的存在,但每位学生都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学生们自小耳濡目染,对中国传统文化则是熟悉又亲切,在物理学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当给物理学的“严肃”外表添上了一道柔和的色彩。将富有活力和趣味性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大学物理课程,常常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教育成效。

(一)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在讲述机械能时,引入苏轼名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则是弹性势能转换为动能。此句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词人保家卫国的豪迈之情融入其中,表达了词人壮志满怀的赤子之心。

再例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声音的传播不会互相干扰;声音可绕过障碍物传播。诗词的下一句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对联可用以鼓励学生时刻关怀国家民族前途,人民大众疾苦,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抱负。

“坐井观天,所见甚小”表明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也可以用来鼓励学生志向远大,心怀天下。

(二)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唐代诗人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写道:“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天地是万物的旅舍,时间是百代的过客。这首诗通过其内容传达了与牛顿经典力学中相似的时空观念,即物体的运动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但时间和空间本身被视作独立于物质运动的绝对存在。该诗形容人一生的时光极其短促,督促每位学生要珍惜光阴。

如在讲述电磁学引入时,通过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故事一来可以显示古代与现代生活有无电的对比,二来可以借古代勤奋苦学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珍惜读书的机会。再如位置矢量指的是从坐标原点指向质点的有向线段,我们说“有的放矢”,就一下清晰了起来。“有的放矢”放箭要对准靶子,比喻说话做事有针对性。在讲述热力学中的熵增原理时,引入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5],劝诫学生珍惜光阴。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在讲述角动量时以陀螺为例,陀螺是我国各民族的共同喜爱的一项运动。打陀螺在彝族、佤族、瑶族、哈尼族、苗族、壮族流传已久,是逢年过节的一项传统娱乐活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将打陀螺列为竞赛项目。

在讲述力的矢量分解与合成时,引用“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大家一心,就能发挥出极大的力量。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大学物理》课堂往往是近百人,其中不乏少数民族学生。在课堂中讲好中华传统文化故事,鼓励学生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物理学成就,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四)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思维及科学精神

单田芳评书里说“左脚一踩右脚尖,噌,右脚又一踩左脚脚尖,噌噌噌,这叫燕子三抄水,轻功提纵术”在讲述动量定理时,人没有外力作用,这个“轻功”是不存在的。

《韩非子·观行篇》中最早提出了力不能自举的思想:“有乌获之劲,而不得人助,不能自举。”乌获能举千钧之重,但如果没有人帮助的话,他也不能把自己举离地面。一个人本事再大,也有无法克服自身的弱点,所以要学会团结协作。《论衡.效力篇》中也有相关记载:“古之多力者,身能负荷千钓,手能决角引钩,使之自举,不能离地”。

质点运动学中,描述物体运动选用的参考系时,运动本身是绝对的,描述运动是相对的。地球有自转,所谓“坐地日行八万里”。“刻舟求剑”这个故事里船、河岸和水三者之间既涉及参考坐标系的选择,也与相对运动问题相关。在讲述光的折射时,引入“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告诉学生们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四两拨千斤”在讲述力矩时则是与力臂相关,即利用了杠杆原理。“四两拨千斤”这一术语最初源自王宗岳所著的《太极拳论》,其含义在于太极拳的实战技巧中蕴含着深厚的功力和精湛的技艺,强调的是通过技巧而非单纯的蛮力来战胜对手。课堂上提出传统武术内容,学生兴趣大增。

(五)提升文化自信

诗词的美是多维度的,它不仅体现在语言的精炼和韵律的和谐上,还蕴含在深邃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述了温度梯度,“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则属于分子的热运动。在讲述万有引力时,“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中描绘了潮汐时,夜晚春江宁静而明丽的景致。

古人的智慧是跨越时代的财富。在探讨摩擦起电时,我国西汉末年记载有“碡瑁吸偌”,意为玳瑁能吸引轻小物体;晋朝时也有文献记载“今人梳头,解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这些记载反映了古人对摩擦起电现象的早期观察和理解。

在讨论磁学时,引入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司南。沈括在《梦溪笔谈》记载了指南针的制造方法及磁偏角的阐述。清初刘献庭在《广阳杂记》中最早记述了磁屏蔽现象。

在讲述热学时,《考工记》中记载:“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工人通过观察火焰的颜色变化来判断冶炼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在讲述热胀冷缩时,引入《华阳国志》中记载李冰开凿都江堰利用的原理。

在讲述相对论时,提出我国文学小说中的“长生不老”,真的可以实现吗?是可能的,当你的运动速度超过光速。当然,这是在地球人这么看来是这样,那如果高速运动的人来看呢?这会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式教学问题。

三、传统文化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渗透与实践

人文文化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渗透,最为直接的便是通过教师本人的言传身教。相较于高中物理,大学物理理论逐渐抽象,数学工具的应用逐渐复杂化,学生深感物理深奥、枯燥[6]。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领路人,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且深刻的。“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强己”需要教师充分掌握大学物理本身所具备的文化内涵,明晰物理学家们的不断探索与追求的人文精神,发挥物理学科本身优势吸引学生。“律己”则是通过教师本人的言传身教进行人文文化的教育与渗透,教师需怀抱敬畏之心,拥有良好的人文修养及道德品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真精神。物理学的知识是客观的,而教师传授知识的途径却是主观的。不论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还是历史背景与人文故事,从物理知识入手,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往往能事半功倍。人文文化元素可以通过教师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展现,更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式探索。

课堂起始,采用“猜字谜”的方式唤醒课堂。如“景德镇的作坊”打一物理名词“磁场”,“尺子”打一物理名词“能量”,“待到朱颜改”打一物理名词“等容变化”。学生们往往放下手机,注意力瞬间回到课堂。也可通过提出一句古诗词或者古代器物,让学生解释其中所蕴含的物理现象及物理解释,如讲述驻波时,先放出鱼洗的图片或视频,甚至可将鱼洗搬至课堂,留下悬念。

课堂之间,则是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大学物理课堂。不仅教师可以引入相关元素,也可以学生为主角,改变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向被动的教学模式。例如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在相应单元节点布置一些物理教学研讨活动,根据学生兴趣自主选择物理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先进技术与物理、生活中的物理等内容,让学生作为报告人,悟科学与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民族自豪感,实现学业和素养的双重提高。

在课后,读书报告部分,则可布置传统文化相关读书报告,如笔者布置了“大学物理与传统文化”、“生活中的物理”、“文物中的物理”等相关主题内容。

四、结论

物理学既是一门科学,也兼具文化元素。人文与物理并不是毫不相干,将生动有趣的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到大学物理教学中,能使得教学风格深刻却不沉重,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还能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通过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在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智慧,对于培养“文理相通”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会是一个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 谢东,王祖源.人文物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06-23.

[2] 李丽. 大学物理教育中物理文化建设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3] 张沁源.传统文化和现代物理学[J].科学新闻,2001(35).

[4]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J],求是,2022(14).

[5]徐初东,熊万杰,谭穗妍.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融入中华传统文化[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31).

[6]张琴. 大学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陈琴(1992-),女,江西丰城人,黑龙江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微纳尺度光热转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