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探究

作者

王勇

百色学院,广西 百色 533099

摘  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概括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和特点,分析了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意义和培养路径。认为培养大学生拥有丰富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其发挥自身潜能的必备素质,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王勇,1971年4月生,男,汉族,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人,副教授,硕士,现任职于百色学院,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22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一般课题“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22LSZ081);2020年度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杰出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新时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资源,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培养大学生拥有丰富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发挥自身潜能、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积极心理学以2000年塞利格曼和米哈里奇克森特米海伊发表《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为诞生标志,[2]它是21世纪心理学发展的一股清流,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行动,是从全新的角度研究心理学的新兴学科。它竭力认为心理学应该重点探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即以积极的心理学研究模式代替过去消极的心理学研究模式,填补心理学因专注消极方面忽视积极方面而产生的巨大心理空场。[3] 因此,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求索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

积极心理品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积极心理特征,它是由个体在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教育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4][5][6]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是指当今大学生群体应该具备的适应新时代发展变化要求的优秀心理素质。其应既包括积极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方面的品质,又要具备良好的能力、性格及适度的动机系统,同时,由于大学生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大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这就决定了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不仅要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而且还要有很强的可塑性。[7]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

当今世界,新旧格局交替,形势变换错综复杂。世界发展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地区性战乱、恐怖主义活动,个别国家的霸权、霸凌、霸道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疫情三年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等各方面都带来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作为校园里的大学生,在实行校园疫情常态化管理的状态下,大学生的学习、交友、求职就业等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入校园多了更加的限制条件,体现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上,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首先,易发生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是指个体在分析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由于自身或情境的原因做出错误理解或理解本身与理解对象实际不相一致的现象。非此即彼的绝对化判断、理想化完美化的追求和夸张性灾难性思维是大学生易出现的三个方面的认知偏差。例如疫情期间,少数大学生要求学校应该允许自己自由出入校园,认为这是他应该有的权利。当学校因疫情防控的需要,不能满足他的要求时,就会做出各种违反疫情管控的措施,从而受到学校的纪律处分。当事情没有完全按照大学生所属意的方向发展时,这种非黑即白的绝对化认知方式往往会给大学生带来没有必要的烦恼。再比如,有些学生往往夸大事件的影响,认为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觉得天塌下来了。

其次,易爆发负性情绪情感。处于青春发育晚期的大学生,情绪情感丰盈,易受外界变化影响,起伏跌宕。由于人生阅历较浅,自我意识尚未完全成熟,偶遇突发事件,就会出现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下降,做事急躁不稳重,情绪反映比较激烈,容易冲动,出现攻击行为等现象。

第三,易懈怠,意志力弱。大学生怀揣胜利的喜悦,雄心勃勃地来到人生的又一个梦寐以求的重要站点。虽理想远大,目标高远,但由于意志力不够强大,有些大学生很快就颓废、消沉下去。比如,有些大学生虽然制定了学习的目标计划,但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坚持下来。对于自己设立的目标自觉性不高,意志力不强,缺乏长久坚持的动力,自我管控力不强,遇到困难后选择逃避,学习抗压能力不足,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顽强拼搏的精神。[8]

最后,自我效能感偏低。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借助于活动,对自身是否具有完成某项任务时,所具有的能力的判断。比如,有的大学生会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先天禀赋,认为自己智力超群,取得成功易如反掌,从而忽视了自身努力奋斗在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偷懒懈怠、善于耍小聪明,自暴自弃。也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天生就愚笨至极,而忽视了自我能动性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怨天尤人、不思进取。这样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也往往存在自卑、内向的心理,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9][10]

三、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意义

首先,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身健康协调发展,降低心理和机体疾病的发生率。“现代科学研究证实,情绪可以通过大脑影响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乐观情绪可以使人体内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自动调节机能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促进身体健康,对心理疾患起着不可忽视的调节和缓冲作用”。[11]拥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大学生在面对人生抉择时,能够做到心胸坦然面对、理智取舍,积极追求有利于国家、社会和自身发展的目标。

其次,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神圣使命。大学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新鲜生力军,大学生个体素质的好坏和整体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伟业能否顺利实现。因此,培养大学生具有乐观、坚强、自信、自尊的积极心理品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生活压力面前,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社会竞争力,更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提供高素质人才。[12]

第三,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力。美国密歇根大学GeorgeFrederickson在其积极情绪扩展和建构理论中指出,焦虑、愤怒等消极情绪,很容易缩小一个人即时的思想和行动范围,这样反而会为了保护自己而喜欢特定的行动模式。积极的情感拓展了个人的即时思维,拓展了行动范围,使个人能够充分发展其主观活动,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和行为。[13]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力量和能力,充分挖掘个体的潜在力量,最大程度发挥个体的创造潜能是积极心理学的目的所在。大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好奇,正处于学习专业知识和生活技能的黄金时代。培养和发现学生的积极心理素质,不仅有助于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还可以帮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学习,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提高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效率。卢家楣实验发现,[14]快乐情绪状态下学生的整体创造力水平远高于悲伤情绪状态下的学生。可见,具有积极的心理特性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是保障大学生创造力发挥的基本前提。

最后,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总体幸福感是对自己的生活状况、环境和情感体验的感知和评估。一般来说,具有积极心理特征的人更有可能拥有快乐的经历。研究表明,自尊、社会支持和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而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最大。[15]具有高度自尊、自信和乐观的人采用积极的方式方法来处理问题,从而拥有更高水平的幸福感。归因和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有显著影响,越倾向于从能力、努力等内在因素归因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高于从情景、运气等外在因素归因的大学生。[16]

四、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路径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塑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渗透在大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既需要传承中华优秀的文明,又需要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既需要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也需要学校和家庭的正确引导,更需要大学生本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首先,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精神素养是锻造具有优秀心理品质特质的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源泉。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一脉传承,积累了许多优秀的人文特质,浸润在我们的血液里。《周易》里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为政篇》里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滕文公上》里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承守望的精神瑰宝,历久弥新,永不过时,都是我们屹立于世界的“精神之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传承这些优秀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吸纳中外优秀文明成果而凝练出来的新时代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我们要善于发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建立起来的积极心理品质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土壤和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使积极心理品质既有“独立我”价值取向,又有“互依我”的价值取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归属与文化认同实现教育价值。[17]

其次,养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和科学归因模式。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模式是指由于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重复而转移或组合的动作的结构或组织。”[18]认知图式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实践经验的积累而动态发展变化的。积极的认知图式“是指在辩证思维主导下,包含着乐观、合理期望、理解等积极心理品质的一种认知结构。”[19]大学生积极认知图式的养成需要从多方面努力,一必须要学会客观地评判自己和他人,不要夸大自己的长处,放大别人的缺点。二要正确看待他人对自己的评判,结合他人评价全面审视自己。只有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他人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才能更好地觉察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才能克服自卑心理,避免盲目自信,树立信心。归因是观察者对他人或自己行为的因果关系的解释和推断,以预测和评估他人的行为,从而控制环境和行为。[20]归因的三个主要维度是:内部和外部维度、可控和不可控维度、稳定和不稳定维度。大学生要积极、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对于失败的事件,要引导大学生从外部的、可变的、不可控的维度来归因,从而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对于成功的事件,大学生要善于从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维度来分析原因,这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

第三,掌握控制情绪的方法,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情绪体验是指与个体需求紧密相连的个体能够在主观上意识到或感受到的情绪状态。个体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产生积极情绪体验还是消极情绪体验的重要因素,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当满足个体的需求时,就会产生快乐、高兴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当个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悲观、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一是要教育大学生养成合理的需求预期。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个别大学生爱慕虚荣,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和高标准生活,当现实条件达不到需求时,就会产生沮丧、怨恨心理,因此要对大学生积极引导,形成合理的生活、消费预期,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消极情绪体验,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二是要指导学生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常见的调节情绪的方法有:情绪转移法、宣泄法、自我暗示法等。即把注意力从产生消极情绪的事件上转移到能产生愉悦情绪的事件上,像打球、唱歌、散步、游泳等有氧运动,书写、绘画等艺术活动,想象、沉思、升华、自我激励等冥想活动都可以改变不良情绪。

第四,家校联动筑牢稳定的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社会支持系统。学校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家庭是发源地,学校是主阵地,两者相辅相成,构成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社会支持系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民主的教养方式有助于父母和子女之间友好相处。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理解和包容的方式越多,子女就越表现出更多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而较少出现自卑、抑郁、焦虑等人格特征。学校是大学生除家庭外生活、学习、交友、活动时间最长的地方。学校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开放的思维思考人生和世界;可以接触更多的老师和同学,学会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育良好的人际氛围;学会团结互助,信守承诺,与人为善;掌握独立生活的能力,培育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品格;学会知恩图报,懂得感恩。学校是理应成为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大熔炉、聚宝盆。

最后,关心关爱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并实施积极的心理干预。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内卷严重。面对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压力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大学生也有为数不少的同学不可避免地产生消极的情绪和心理。针对这部分大学生,学校一是要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积极进行疏导,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信心。二是要采取措施将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三是要积极搭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平台、师资平台、网络平台、咨询室平台等心理育人载体,拓宽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21]

总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学校、个体等社会支持系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建设。要鼓励大学生学会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看待问题,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树立积极心理品质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是可以塑造和培养的信念,不负青春,不负时代,努力把自己锻炼成德才兼备拥有优秀心理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段元梅.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探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9(02):92-93.DOI:10.16336/j.cnki.cn43-1459/z.2018.02.028.

[2]Seligman M E, 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1):5-14.

[3]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81-87.

[4]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81-87.

[5]卢会志.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因素结构分析[J].青年学报,2014(04):85-87.

[6]任云.当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13):198-199.

[7]黄爱菊.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建设的思考[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36(04):38-41.

[8]鲜于乐娇.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0):38-40..

[9]朱江鸿,李宁,李天万.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重要性及途径[J].百科知识,2022(21):51-53.

[10]侯佳琦.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研究[D].渤海大学,2019.

[11]曾秀兰.实施积极心理教育培育大学生积极心态[J].教育导刊,2008(01):49-51.DOI:10.16215/j.cnki.cn44-1371/g4.2008.01.011.

[12]田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D].首都师范大学,2011:8.

[13]叶浩生主编,任俊著《积极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年版,第91-92页.

[14]卢家楣,刘伟,贺雯,卢盛华.情绪状态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2(04):381-386.

[15] 温翠红,韩建茹,黄晓明,傅培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02):106-108.DOI:10.13342/j.cnki.cjhp.2007.02.004.

[16] 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01):61-62+44.

[17]白晔.传统文化视域下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本土化研究[J].文学教育(下),2022(01):161-163.DOI:10.16692/j.cnki.wxjyx.2022.01.051.

[18]J.皮亚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4):5.

[19]周宗建.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论新民警的心理素质强化训练[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5):52-54+67.

[20][1]侯佳捷,郑涌.归因方式与学生健全人格养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02):72-76+78.

[21]付可心,于嘉怿.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18):110-112.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8.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