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音乐家李劫夫研究综述

作者

崔振艳

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单位所在省市:江西省南昌市 单位邮编:330027

摘  要:本文以音乐史学、音乐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为指导,对音乐家李劫夫展开分析。目前学界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语录歌分析,音乐教育观、创作实践和影响等方面。随着音乐学科的深入发展,音乐史研究开始采用新的视野和辩证的观点去看待“文革”时期的音乐,力求音乐史研究的真实性与完善性。故本文以音乐家李劫夫为研究对象,以期从音乐史学的角度填补当前对于近现代音乐家研究方向上的不足,并为该领域后续研究提供相关的资料。

关键词:李劫夫;语录歌;音乐教育;创作风格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音乐技术理论的传入,我国的音乐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在此影响下,对近现代音乐的研究也渐成体系。该文以音乐家李劫夫为中心,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可见已有不少相关研究,如学者梁茂春曾多次就“语录歌”现象展开了详细的论证,但同时也有些迫待解决的问题。

一、“语录歌”相关研究

在《中国音乐学》2005年01期戴嘉枋在《动乱中的喧嚣—1966-1969年间红卫兵运动中的音乐》一文中,列举了文革时期产生于红卫兵运动中的各类歌曲以及各类表演活动,并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音乐本身的形式特点进行的分析。文中便对“语录歌”产生与发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作者提及语录歌的真正问世是在文革初期,在这一时期,《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用整版首次刊登了李劫夫(8首)和中央乐团集团(2首)语录歌,而后形成了一股热潮,引起许多专业音乐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纷纷为语录歌谱曲。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2003年01期梁茂春《论“语录歌”现象》一文中,作者以产生于“文革”期间的“毛主席语录歌”为研究对象,多方位宽领域的论述了语录歌的产生推广和流传情况、语录歌的理论以及消失的原因、语录歌的音乐特点和创作手法、语录歌文化现象。

作者将语录歌称为一种典型的“政治—音乐”,就其音乐特点,提出了两个针对性问题,其一,在艺术上有何特点?其二,有无可取之处?对艺术特点的分析,梁茂春认为它唯一具有美学上的特点便是强调“战斗性”。艺术价值就体现在谱曲上,充分展现出作曲家在群众歌曲创作方面的丰富经验和民间说唱音乐的深厚传统。

在下篇中作者运用对比西方的音乐文化来阐述其特殊文化现象,认为语录歌现象可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观察,如与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音乐产生某种文化联系,因此作者列举了欧洲以及苏联的作品来说明中国的语录歌现象并不是音乐史上的孤例。笔者认为该分析看待问题的方式突破了原有视野,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特定时代空间,可以更加全面地看待事物的产生发展与影响。

上海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2006年04期 梁茂春《让音乐史研究深入下去—浅谈“文革”音乐研究》该篇重点讲述了如何突破音乐史研究的某些禁区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以“文革”音乐研究为例,在论述语录歌的兴起、发展与衰败的同时,肯定作曲家李劫夫所创作的语录歌。

二、歌曲创作风格探究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乐府新声》2013年02期 谢秉元,胡宁波在《对李劫夫歌曲创作研究上的一点思考》谈及可以将劫夫歌曲同政治内容剥离开来,并把他在创作上的过人之处和劫夫方式的笔法提取出来。在此观点的支撑下作者细致的归纳了劫夫歌曲创作上的总体特征和主要优势写法,总结出其歌曲创作上的成功经验:一个重要的原则,找出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东方美学的规律。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乐府新声》1993年04期 鸿鸣,中奇《劫夫歌曲民族风格初探》该文将研究范围缩小,以歌曲的民族风格为研究核心,重点分析了劫夫歌曲民族风格的构成因素,研究其能够运用民族音乐遗产创造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形式的原因。并采用谱例分析结合的方法,从不同角度清晰地为读者展示了歌曲的民族特点。

三、教育理念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乐府新声》2008年02期 魏煌《劫夫音乐教育思想研究论纲》展开论述了李劫夫的音乐教育思想民族化的教育理念,以及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学科分类和理论研究。并且还提及劫夫所具有兼容并蓄的中西音乐观念以及音乐教育观。

上海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2019年04期 程远《李劫夫音乐教育实践中的核心办学理念》一文提及李劫夫音乐教育实践中的核心办学理念的构成因素。同2019年程远在《李劫夫音乐教育思想述评》一文以"民族化"为分析路径,将李劫夫音乐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出其音乐教育理想的核心内容。

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对音乐家李劫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上方面,其中对语录歌的探讨最全面和深入,尤其以梁茂春为代表的学者,为语录歌的研究开阔了新的视角。但对于李劫夫教育思想的探究,许多学者对此仅是罗列李劫夫生平所做,却鲜有学者关注同时代音乐家对劫夫本人的评价,因此笔者认为,后人对前人进行研究时往往会通过作品来了解和观察作曲家,故而研究者容易被局限在特定范围内,并被作曲家本人的思想牵引,因为作曲家的某些思想或多或少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研究者对一个客观事实的陈述,所以需要研究者关注同时代音乐家对劫夫的评价,这将会为研究带来客观的论证。

以上便是我搜集到的有关音乐家李劫夫的相关文献研究,通过阅读和回顾前人的研究成果也让我有了些许的思考,在语录歌和教育思想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功。但同时代人对劫夫本人的评价,将会是一个新的研究视野,同时也会丰富李劫夫本人对音乐领域所创造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戴嘉枋.动乱中的喧嚣——1966-1969年间红卫兵运动中的音乐[J].中国音乐学,2005(01):80-118+143.DOI:10.14113/j.cnki.cn11-1316/j.2005.01.013.

[2]梁茂春.让音乐史研究深入下去——浅谈“文革”音乐研究[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04):19-27+4.DOI:10.19359/j.cn31-1004/j.2006.04.002.

[3]梁茂春.论“语录歌”现象(下)[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02):91-94.DOI:10.19706/j.cnki.cn42-1062/j.2003.02.017.

[4]梁茂春.论“语录歌”现象(上)[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01):43-52.DOI:10.19706/j.cnki.cn42-1062/j.2003.01.009.

[5]梁茂春.歌曲的“异化”——论李劫夫的“语录歌”创作[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02):9-17.DOI:10.16504/j.cnki.cn11-1183/j.2004.02.002.

[6]鸿明,中奇.劫夫歌曲民族风格初探[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3(04):3-11+50.

[7]魏煌.劫夫音乐教育思想研究(论纲)[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02):81-87.

[8]程远.李劫夫音乐教育实践中的核心办学理念[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04):145-151+5.DOI:10.19359/j.cn31-1004/j.2019.04.013.

[9]程远.李劫夫音乐教育思想述评[J].艺术评论,2019(10):156-166.DOI:10.16364/j.cnki.cn11-4907/j.2019.10.017.

[10]程远.李劫夫音乐教育实践中的核心办学理念[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04):145-151+5.DOI:10.19359/j.cn31-1004/j.2019.0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