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始皇的客观评价
贾锐
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摘要:秦始皇作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常被人称作始皇帝。他早年历经坎坷,后在一番励精图治之下率领秦军击败六国,统一了华夏大地。秦始皇统一中国自然为后人所称赞,其在位期间所做出的许多功绩也是开创了历史的先河,为统一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带来了有效的促进作用。然而当代人们一提到秦始皇却常将焚书坑儒挂在嘴边,使其“暴君”的形象立时呈现。到底秦始皇是个怎样的形象?“明君”?“暴君”?也许只有史料能给出答案。本文主要从秦始皇留给世人的最普遍形象展开研究,并对其“明君”之举和“暴君”行径分别展开分析,以供借鉴。
关键词:秦始皇;客观评价;“明君”;“暴君”
前言
秦始皇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其大名早就远播海内外,除了那绵延万里、千年不倒的长城,还有那一场场战役中气吞如虎的气势,都为中外史学研究者所津津乐道。但作为一代霸主,秦始皇不仅在开拓土地时无所畏惧,极为霸道,统一六国后,他在国家的管理过程中也有着极为“残暴”的一面,导致人们对这位始皇帝的评价常常走向两个极端。客观来说,好或坏都是始皇帝性格的极端体现,唯有放下这些主观情绪,再看秦始皇,他才更像是一个“完整”的人。下面本文就从秦始皇的“初印象”层层“挖掘”,以对他到底是个“明君”还是“暴君”做出评判。
1.初步认识秦始皇
秦始皇姓嬴名政,赵氏,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位皇帝,拥有“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任务”“中国第一个称为皇帝的君主”等头衔,同时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和改革家。初闻秦始皇,人们都会为其的霸气所折服,以一国之力先后灭掉六个强国,可见其宏图大略非常人能及;然而再进一步的了解,秦始皇成为大一统的皇帝后苛捐杂税不断,压迫百姓修建长城、焚书坑儒等事件又让人心生寒意,不禁大骂“暴君”,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一个四方霸主在治理国家时所使用的手段之残忍,真如战场上一般。秦始皇之所以成为秦始皇,与其从小成长的环境有着较大的关联。他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是秦庄襄王与赵姬之子。其父初为赵国质子,后秦赵两国交恶,一度流离失所、境况困窘,后被卫国商人吕不韦引荐给安国君宠妃华阳夫人并认其为母,境遇才有所好转。嬴政为其父和吕不韦的姬妾所生,适逢战乱,一度被其父抛下,直至秦孝文王即位,嬴政才得以随其母回到秦国,秦庄襄王三年,庄襄王去世,13岁的嬴政即位,彼时,吕不韦已在朝中把握大权。从小生活颠沛流离的嬴政早识人情冷暖,又经历了吕不韦的辅佐与反目、母亲的背叛、嫪毐的挑衅,其性格中温情的部分早已掩去,随着逐步接触政权,在吕不韦的掌握下谋求生存,免除了吕不韦相职之后其性格更是狠戾、凶残。
2秦始皇的“明君”体现
2.1知人善任
秦始皇之所以能够在统一六国的战役中屡屡胜出,与其知人善任的特点有很大的关联。长期以来,人们提到秦始皇多评价他猜忌多疑、刚愎自用、冷血无情,但刘邦这样的平民皇帝登基后与旧部反目成仇,甚至大开杀戒,秦始皇却少有这样的行为,他也没有像宋太祖那样耍“杯酒释兵权”的伎俩,那些曾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重臣宿将在秦国统一六国后也依然被秦始皇视为心腹。秦始皇一直求贤若渴,荆轲刺秦王时的助手高渐离在荆轲失手后四处流亡,秦始皇找到他后赦免了他的罪责,并据其卓越的音乐才华命其担任了宫廷乐师,如此胸襟并非常人能比。再说秦国早年出征攻楚,李信夸下海口带二十万人马攻楚,最终败战而归,秦始皇非但没有怪责,所说也尽是体谅之词;待到王翦出兵,向秦始皇讨要六十万人马,秦始皇倾其所有兵力支持他出征,他却多次派兵向秦始皇讨要田屋,最后秦始皇没有计较,王翦也终于得胜而归。秦始皇唯才是举,不仅知人善任,为了能让有才华的人都来到自己的麾下,更是不计前嫌任命秦国曾经的奸细——郑国为自己兴修水渠。郑国当时是韩国著名的水利专家,被韩王派到秦国修缮水利也只是为了暗中消耗秦国国力,最初其为了修一个可以淹没秦国的工程,伪装成为普通的工匠,但事情最终暴露,郑国的身份被秦始皇识破。而秦始皇知道郑国是奸细后并没有将其处死,爱惜他的才华,不计前嫌继续令其修缮水利。郑国感于秦始皇的大度,更是认真修缮水利渠道。郑国修建的水渠彻底改变了关中农业原本的面貌,贫瘠的秦川也一跃成为了天下粮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诸多功绩无一不能看出在用人方面的才能。
2.2勇于改革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首先,他建立起了专制集权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免于诸侯纷争,又推行了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郡,并在后续的朝代更迭中长久地延续了下来。对于秦朝的中央集权,秦始皇还设置了一系列的权利机构,即三公九卿,其中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这三公由皇帝直接任命和罢免。其次,他修建交通、沟通水系,解决了很多陆路、水路交通运输的难题。百越地区居住着南方古老的民族“百越”,他们分布于东南沿海与珠江流域,秦始皇派兵驻扎前,百越地区人民生活封闭、与世隔绝,秦始皇派兵驻扎当地并设置桂林、象郡、南海等多个郡县,犹如打开了百越地区与外界沟通的大门,借助对灵渠的开凿,连通了湘水和离水,从此百越地区水路通畅。最后,秦始皇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改不同的文字为统一使用的小篆(后在民间发展接近隶书),使用货币为圆形方孔铜钱,进而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有人说秦始皇修筑长城是其改革中最为劳民伤财的举措,是证明其暴君的典型案例,然而当时的背景是北方的匈奴常常来犯,修筑长城也是为保国土不受侵扰,虽然在当时为秦国百姓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但从后世的发展来看,秦始皇当时的决策还是十分具有远见的,后来的明朝等朝代都曾借助长城有效地抵御了外族人的进攻。
2.3重视农业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除了大型改革外还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农业作为我国古代大多数人从事的劳动对于国家民生经济的发展具有较高的促进作用,而农业的开展,土地是根本。夏、商氏族及周王朝时期,土地归氏族首领或封建领主所有,周天子彼时还时常将土地分封给各个诸侯、卿、大夫,这些被分封的人不仅是一方的管辖和统帅,还持有着地方的土地所有权,是名副其实的地主,而普通的农民则沦为“隶农”。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下令全国范围内废除封主,设立土地所有权私有制,为农业的发展带来了突破和促进。秦始皇对土地制度的改革实际借鉴于商鞅变法,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了封建井田制度,将土地化为私有分给农民,并奖励农民开垦,从中抽取赋税,最终使秦国走向了富国强兵的道路,而秦始皇重视农业,也有想借助收取税赋提升国力的原因。秦始皇不仅是设立了土地私有制,还改革了相关的赋税制度。在他的改革之下,赋税主要分为田租、口赋与杂赋三种。其中田租即是指农民按土地征粮,征粮的租费是土地的十分之一;口赋即是指按照人口征钱,每个人平均120钱;杂赋多是临时性的征调。这种新的赋税制度在结合新颁发的土地制度之下十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此外,秦始皇大兴水利、奖励农耕也是其重视农业生产的表现,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四年,中原大地犯了蝗灾,秦始皇下令封出栗子(粮食)的人为爵,这种奖励无异于阶级的转变,大大刺激了当时的农民,于是农业生产的效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3秦始皇的“暴君”体现
3.1赋税繁重
说到秦始皇时期百姓疾苦的画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孟姜女哭长城”。长城到底有没有被孟姜女“哭倒”无从查证,但却侧面反映了秦始皇时期赋税繁重的事实。其实秦始皇统一六国并非一举拿下,期间频繁出兵、几经奋战,已是耗光了国力,百姓早已苦不堪言。然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并没有立即休养生息,而是不断增加赋税,用以各项工程的修缮。阿房宫、长城、始皇陵,这些都是极耗人力的大工程,再加上开通越地灵渠,北部打压匈奴,国中财力、人力都遭受了巨大的损耗,若要维持所有工程的继续开展,只能不断加收赋税,以充实国库。而所谓的徭役,则是指统治者强制性要求平民从事无偿劳动,包含军役、力役以及杂役,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描述了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征徭役(力役)身死,孟姜女一路赶来探望(不知情),而后伤心哭倒长城的故事,可见当时繁重的赋税、徭役已经让百姓生活在了水深火热之中。
3.2刑法严苛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制定了一套系统的法律体系,该体系内容复杂,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涉及刑事、民事、行政、经济等方面,也是为后世立法带来了借鉴。然而统一立法虽有助于国家稳定,严苛的刑罚却让触碰法律的人如临深渊。参照了法家重刑原则,秦始皇时期的刑罚可以用残忍来形容:(1)具五刑,受刑者要被黥面、劓鼻、斩左右趾,再被棍杖生生打死,死后枭首示众,身体被剁肉酱;(2)车裂,受刑者四肢、头部分别被绳子拴于五匹马身上,令马朝不同方向前行,并将人身体撕裂致死;(3)抽胁,生抽取受刑人的肋骨的刑罚方法;(4)镬烹,将人放到大锅里面蒸煮。这类身体刑罚对人体的破坏程度仅次于死刑,但又远远比死刑更痛苦。除此之外,秦始皇在其他专门领域的刑罚制定也十分全面,例如针对修筑长城、大修陵墓这类大型工程的参与者而言,由于劳动人员数量大,劳役刑罚名目繁多,秦始皇甚至为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劳役刑体系,足见当时刑罚手段的残忍与严格。
3.3焚书坑儒
历史上有关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人们一直保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方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不愿听到反对之声,当时有一部叫作《尚书》的书记录了上古贤明正直君王的治世理论,秦始皇不希望有人按照书中内容审视自己,贬损自己,故导致了焚书事件;另一方则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是有道理的,当时来自各地的方术人士数量突然不断增加,并对周围百姓灌输各种观点、想法,煽动百姓反抗,鼓励他们结党营私,进而削弱君主的权利、动摇帝国的统治,对于国家的安定而言无疑是一种无形的阻碍,秦始皇为有效抑制这些干扰“思想”,不仅焚书,甚至做了坑儒这一举动。现在看来,不论被焚烧书籍是否是方术、禁书,被活埋的人是否是方士、恶民,焚书都是我国文化传承中的一次大危机,而坑儒也是比较残忍的处理手段,后世各朝代皇帝虽也规范了王朝发展的思想方向,但都没有像秦始皇一样做到“赶尽杀绝”的程度。
结语
秦始皇到底是“明君”还是“暴君”,要结合他的功绩和他对人民的压迫两方面来看。秦始皇作为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皇帝,自然有其无上的魄力,用人不疑的气概和拓展版图的雄心,从此角度看,其功高无上。但是其治理国家手段暴烈,刑罚制度残忍,做事不留余地却也为当时的百姓带来了许多的苦难,在这一层面上,他不能称为“明君”。而作为一个人来评价,秦始皇总体还是具有决策果断的优点,只是杀伐太过,缺乏对于百姓的体恤,回望其之前的颠沛生活,或许童年的遭遇也是其性情形成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马植杰.试论秦始皇的功与过[J].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3):51-54.
[2]王修智.千秋功罪自有评说——秦始皇的得与失[J].孔子研究,2005(01):101-105.
[3]汪景丽.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还是暴君——试论秦始皇的两面性[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03):10-12.
[4]王静.郭沫若评价秦始皇之管见——由郭沫若与翦伯赞的几封书信说起[J].郭沫若学刊,2019(02):64-68.
[5]张子瑜.评析秦始皇的功与过[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0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