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育观下音乐师范生教育类课程实践探索
白雪
郑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摘要:音乐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应顺应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用新时期美育目标来构架高师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为育人根本任务,把课程体系改革、建设实践教学平台作为课程改革的有力抓手,通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科教融合、师资互通等途径,构建“以突出学生应用能力”为宗旨的课程教学模式。该模式将美育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将美育价值最大化,有效提升音乐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
一、背景
高师音乐教育类课程是音乐学教师教育方向的必修课程,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依托之一,应回应国家关于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号召,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构课堂教学新生态。对此,郑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以音乐学专业为突破点,基于音乐教育课程学科教师立德树人意识薄弱、美育元素挖掘不充分、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开展了关于音乐教育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度探索,从2014年起,音乐学专业以培养“掌握扎实学科知识与技能,具有音乐教育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卓越音乐教师”为目标,以突出学生应用能力为宗旨,重构“一核、二驱、四融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并形成了实施方案,极大提高了音乐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师范生职业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二、做法
(一)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解决“引领性”问题。
1.以美立德,全课堂课程思政
在立德树人视域下,音乐教育类课程不断探索新型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展现美育与思政育人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展现美育课程的育人价值。一方面,不断发掘课程特有的育人元素,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师范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另一方面,通过学科竞赛、实践实训等途径培育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激发学生参与课程的兴趣,通过竞赛、项目等实践教学,在动手实践中践行美的理念,形成对美育课程育人的深刻理解和认同。
2.以美育人,全过程职业精神教育
高师是培养未来教师的重要基地,应着眼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尤其是社会、学校对师资的素质要求,在课程开发、教学标准制定、职业素养中强调融入职业精神培养要求,将大国之师精神融入育人文化。充分利用优秀教师案例、模拟课堂等隐性教育资源营造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育人氛围,润物无声般把优秀教育榜样融为美的氛围,使每个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用把对于教育德爱、对学生德爱化为一体,让美育教育不仅育人更加育心。
3.以美培元,全方位以美育人
依托艺术实践、教育实践、学科竞赛等活动,充分发挥项目活动的辐射带动功能,使其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厚植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载体。结合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优秀传统音乐作品,运用微课展示、说课等形式开展“体验式学习”,以直观的美的形象,使置身其中的师范生萌发传承和发扬校园人文精神的自觉。在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以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思想,涵养美学意识,温润美好心灵。
(二)坚持“实践课程+实践平台”二轮驱动,解决“延展性”问题。
1.改革课程体系
完善“重基础、强实践”的专业课程体系,以OBE理念为导向重新修订课程大纲,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增设《音乐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音乐学科教学设计》等具有音乐教育学科特点的实践类课程,并加大课程实践比重;将学术活动、教育实习与社会实践等第二、第三课堂活动纳入课程评价体系当中,并学分化,从制度上要求全体学生在第一、二、三学年积极参与课内外实践活动,为成就未来美育之师奠定理论基础。
2.建设实践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是新时代美育研究与艺术实践的探索之地,是高等艺术教育与基础美育衔接的落地桥梁,是融合专业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项功能于一体的创新载体。音乐教育类课程把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双能融合发展。结合专业特点,构建了围绕知识迁徙能力、理论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教师实践能力四大能力训练的四段全程实践育人体系。除了增设实践课程外,更加重视师范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我院以郑州市为中心,辐射周边九区六县,共建设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31所,艺术实践基地4所。每年学院指派多名教师带领100多名学生分布在各个实践教育基地指导师范生实习,每年暑期学院组织师范生志愿者小分队赴乡村小学开展支教、艺术展演、学业帮扶等活动,反响良好。通过有目标、分层次的系列实践活动,校内和校外两类实习基地、课堂实践、专项实践、综合实践及实习实践四个阶段的教学实践,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知识、策略知识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切实达成本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
(三)“四融”课程,解决融通性问题。
1.以学生为中心,实现理实融合
在课程重构的实践探索中,对标《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
实施办法(暂行)》《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艺术课程标准》等文件,将教育理论、课堂实训、教学研究与课程思政相互融合,形成以实践为价值取向,侧重教师素养培养,以产出为导向的课程模式。以《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为例,该课程分为“教·学·德”“学·教·艺”“教·教·融”三大模块。三大模块包含音乐教育基础理论,重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基础音乐教学改革发展状况及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在“音乐课堂教学领域”、“音乐课堂教学设计”等实用性较强章节,遵循“教中学、学中教”教学思路,促进师范生“教师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在“教中学、学中教”后反思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教中教”的经历,努力寻得职业认同。
课程考核评价采用“双芯”十维度的评价机制。侧重过程性评价,将日常学习态度、小组讨论纳入评价范围;“艺芯”侧重多元化考试方式,结合微型课、舞蹈排练、合唱排练、器乐排练等多样化的成果形式向全体师范生汇报。并邀请中小学一线教师参与课程评价,一起把脉师范生的培养质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训中感悟,与未来教育生涯零距离接轨。
2.以课程为基础,促进学科融合
音乐是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以课程教学为主体,构建“融·活·美”生态课堂模式,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融合,追求学生和谐、多样化发展,鼓励学生创造,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体验交流共同成长。
一是创设“融”课堂。利用线上优质资源开设的《中小学音乐社团活动组织与排练》课程就是运用混合式教学,学生在线上课,线下完成作业上传平台,在平台上分享学习的感受,学生可相互评阅作业,在充分参与课堂中达到相互交流共同进步。(附图说明)
二是创设“活”课堂。基于体验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让课堂“鲜活”且“灵动”,形成学生思维活跃、教学组织灵活、课堂样态鲜活的教学形式。例如,在讲授课程《音乐学科教学设计》中《音乐教学领域---欣赏领域》章节时,除了学习欣赏教学基本内容和方法外,启发学生将演唱、演奏、声势等融入作品欣赏,通过对作品中蕴含的文学、历史、地理、美术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增强学生对音乐人文性的领悟,在体验美的过程中,去发现美、创造美。
三是创设“美”课堂。探索“以艺载德、以文化人”的自然课堂生态。以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经典音乐作品为载体,融合舞蹈、戏剧、器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师范生模拟社团教师组织学生排练经典片段,此过程重在考察师范生组织排练以及设计排练能力。让师范生润物无声般接受美的熏陶,学习美的表达方式,同时学会用“教师思维”分析作品并解决教学问题。(附图说明)
3.以基地为抓手,构建双师互融
我校于2012年启动“双导师制”活动,依托实习基地学校,课程团队每学期邀请2-3名中小学一线名师走进高校课堂,对师范生课堂教学实践“临床诊断”,同时开展名师座谈等活动,利用名师的力量影响学生,唤起他们的美育使命感与责任感。另一方面,高校教师深入中小学课堂中,对中小学教育研究、新教师培训等进行指导。如本团队负责人及核心成员经常深入中小学,参与音乐学科教研活动,担任教学指导专家,为美育教师教育的研究积累实战经验。(附图说明)
4.以活动为载体,推动赛教融合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加强比赛反哺教学机制,积极将学科优势、教研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校历来重视师范生教育教学竞赛活动,以参加“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等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为抓手,探索“六级六环”科研竞赛机制,连续8年组织院级“尚韵杯”师范生基本功比赛。比赛是推进师范生专业成长的催化剂,是展示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综合素养的大舞台,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举措。以“强本领、提素养、育新人”为抓手,将获奖作品分批进行线上展示,通过教学技能比赛以点带面、以面促线,全方位展示优秀师范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和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升师范生职业素养和人才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