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赣南围屋改造模式下的乡村振兴研究

作者

王潇彤 高莹 张宇航 杨梅 许永恒 袁海

江西理工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基金项目:202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基于斯维尔热环境软件模拟的赣南围屋保护利用研究——以赣州龙南客家围屋为例”项目编号:202310407014)

摘要:文化旅游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一种可以刺激和激活地区经济,同时重组乡村产业结构的关键力量,它不仅能够开发和保护乡村文化遗产,更能引导乡村经济走向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这一伟大战略目标,以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忠诚村为具体研究对象,在这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村落中,探讨如何以文化旅游为切入点,推进乡村的全面振兴。重点关注的对象是村里的一个重要文化遗址——团龙围。在进行了实地调研后,对忠诚村的现状有了一定了解并对团龙围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造研究。希望通过对团龙围的创新改造,以及以其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开发,从乡村旅游产业振兴的角度,为忠诚村的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推动。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龙南忠诚村;团龙围;

前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乡村振兴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2022年,龙南成功入选第二批省级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作。

1.项目现状

忠诚村村内小部分土地为林地,包括阔叶林地、毛竹林地、耕地等。村庄的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化发掘价值,包括历史保留下来的传统习俗,舞龙舞狮、赣南采茶戏[2]等。团龙围作为典型围屋代表,其空间具有有序的节奏感、韵律感,严格的对称关系、以家庭为单位和谐居住关系,都展示了人文情结在空间构成中的重要地位[3]。团龙围占地面积约1800多平,宽纵均深43.3米,整体呈现正方形,高度约10米,墙面开窗少且面积小,符合客家人南移的时代背景。在团龙围的四角均设四层炮楼与朝东开设的坚固小门作用相同,都是抵御匪患的必备。

2.研究问题

2.1村庄整体问题

目前忠诚村村内多数年轻人均外出寻找工作机会,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数量上升。主要原因是村庄缺少支柱产业,经济主要来源为农业,农业收入不足以支撑整个村庄的生计。村庄整体建筑风貌较割裂,传统民居与现代风格自建房并立,对整体风貌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4]。

2.2团龙围现状问题

团龙围遗址没有得到妥帖的保护与利用,建筑整体风貌有所损坏,多处木质结构已经受到了破坏如楼梯、木制走廊、窗户等老化严重,存在安全隐患[5]。且建筑本身仅仅只作为一个历史符号,并没有将其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充分利用起来。围屋几乎荒废,大量房屋空置,仅有少数老年人居住。村民保护意识薄弱,大多人对团龙围的价值没有具体的认知,只将团龙围作为一处废弃的旧房子。

3.对策与实践

3.1产业赋能带动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以乡村自然、人文景观为主要载体,以农村地区为主要活动场所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目标市场主要是包括被乡村风光所吸引的城市旅游者和可能包括因村落特色而前来体验的其他农村游客[6]。忠诚村缺乏第二和第三产业,可以着重发展旅游业,设计定制化的乡村旅游路线,结合客家风情和乡土历史,吸引游客,提升村庄经济。同时,利用新产业的收益吸引外出居民回乡,增强村庄活力。

3.2定制保护建筑团龙围的相关修复与开发计划

3.2.1团龙围的修复、开发

根据团龙围现存旧址,对团龙围进行数字软件建模与绿色软件分析,从建筑学专业角度对团龙围进行功能上的改造,由传统民居改造成更适合现代化背景的公共建筑。通过数字技术平台,可以更好的整合赣南客家围屋信息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框架[7]。

3.2.2团龙围IP打造

团龙围作为忠诚村旅游发展战略的中心,是旅游业在忠诚村落地生根的关键所在。选取团龙围历史背景故事与围屋造型,进行资源转变,将其作为符号、象征创造一系列独特造型文创产品,如冰箱贴、明信片、围屋DIY系列玩具等,进一步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

团龙围地处围屋之乡,已经存在一批成熟的围屋IP,如关西新围、燕翼围等,可与知名度广泛的成熟IP形成联动,构建围屋旅游无障碍路线,扩大团龙围名气,打造休闲宜居的旅游胜地。

3.2.3打造相关产业链

忠诚村保留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香火龙表演。传统民俗在旅游发展中是非常好的素材和看点,游客可以观看表演,体验不同文化的表达方式。香火龙围绕宗祠、古建筑展开,拥有非常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此外,村内存在大量闲置的房屋资源,将其改造成特色民宿,为往来的游客提供舒适的休憩空间,切实为村民提供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4.实践与创新

4.1具体实践

与传统乡村旅游业相比,忠诚村的旅游以文化符号——团龙围为载体,振兴村庄产业,为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效益,摆脱村庄困境。

团龙围原本为赣南客家民居的一种范式,内部空间属于私密性较强的空间。在改造设计后将团龙围定为展览馆,同时将空间属性发生改变,从私密性空间变成公共空间,内部空间也将随之进行改造。功能替换:不对原建筑进行整体结构方面的颠覆性改造,改造主要集中于内外装修和设施设备更新。围屋一楼原功能为几个楼梯间加居住空间和厨房,在前期分析中发现原有围屋采光以及通风效果不佳,热环境舒适度较差。改造后,一楼除楼梯间不变以外,其余房间均改造为展览空间。二楼的功能由单一的居住功能扩增为大厅、库房、展览和文物修复等功能。   空间重新组合或细分:通过拆除部分隔墙、重组空间等方式,重新组成尺度适宜的空间。围屋原有的各个房间均独立存在,计划把原有房间之间的隔墙拆除,将面积扩大到原来的两到三倍,这样既满足了通风采光的舒适感,也满足了展览空间的需求。

改造后,内部空间大致为大厅、库房、展览、文物修复和交通空间。展览内容主要包括围屋生活的影视资料(视频、照片、报纸等)、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围屋历史等,为游客生动形象的展示客家传统文化以及增强体验感。

4.2创新做法

随着时代发展数字化技术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将数字化技术用于建筑保护的案例屡见不鲜,在圆明园的复原、保护敦煌莫高窟中都大展身手。将其使用在团龙围的复原与修缮中,成为可行做法。将在信息采集、价值评价、数字化保护和历史文化资源库建设方面支持以围屋为中心的旅游产业发展[7]。

5.总结和展望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中央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以龙南忠诚村为例,结合人文资源赣南客家围屋团龙围,展开以当地特色建筑为中心和一系列相关周边建设的乡村旅游业的可行性发展讨论。强调数字技术与建筑保护相结合,打造特色鲜明的赣南客家文旅产业,为乡村振兴旅游业的可能性绘制新蓝图。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J].国土资 源,2018,(10):35-37.

[2][1]钟金烨.赣南采茶戏[J].地方文化研究,2023,11(02):2.

[3]汤翔燕. 赣南客家乡土建筑-围屋的建筑型制及其室内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学,2007.

[4]夏仰星,彭小云.建筑类型学视角下传统聚落民居改造策略研究——以定南县忠诚村团龙围小组为例[J].小城镇建设,2023,41(04):103-111.

[5]周鹏.“文化激活+旅游体验”视野下的传统赣南客家村落更新研究[D].天津美术学院,2023.DOI:10.27361/d.cnki.gtmsy.2023.000014.

[6]李林.民俗文化保护与乡村旅游耦合发展研究[D].内蒙古财经大学,2024.DOI:10.27797/d.cnki.gnmgc.2024.000476.

[7]王利青,李国华,陈甜甜,等.数字技术在赣南客家围屋保护中的应用[J].建筑与文化,2024,(03):211-213.DOI:10.19875/j.cnki.jzywh.2024.03.067.

*通讯作者:袁海,男,汉族,江西赣州,江西理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建筑设计与赣南传统建筑层面的研究

作者简介:王潇彤(2002.07-),女,汉族,河南滑县,本科在读,江西理工大学,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绿色建筑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