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在水利工程变形监测中的应用与实践
秦显鹏
山东鸿禹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山东枣庄 277500
一、引言
水利工程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部分,对防洪、灌溉等意义重大,其安全运行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变形监测是评估水利工程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传统监测方法受地形、天气制约大,监测精度与实时性不足。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凭借高精度定位、实时通信等独特优势,为水利工程变形监测提供创新方案,对提升水利工程安全管理水平意义深远。
二、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概述
2.1 系统组成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构成。空间段的多类型卫星协同实现全球信号覆盖;地面段负责卫星运行监测与信息注入;用户段通过接收机接收信号获取位置等信息。
2.2 技术特点与优势
北斗系统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经处理可实现毫米级定位,能精准捕捉水利设施微小变形。其不受天气影响,可全天候作业,确保监测数据连续。在偏远无公网地区,利用短报文通信功能实现数据实时传输。此外,多频多星座兼容特性增强了信号可用性与定位可靠性。
三、水利工程变形监测需求及传统监测方法的局限性
3.1 水利工程变形监测的重要性
水利工程受水位、地质等因素影响易发生变形,及时监测变形可掌握设施结构状态,发现裂缝、滑坡等隐患,避免安全事故,保障工程正常运行。
3.2 变形监测的主要内容
监测内容涵盖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倾斜和裂缝监测,分别用于测量设施水平移动、垂直沉降、倾斜角度及裂缝发展情况,为工程安全评估提供依据。
3.3 传统监测方法的局限性
传统的大地测量、光学测量和机械式测量方法,受地形限制大,在复杂区域难以开展,且人工操作强度大、监测频率低,恶劣天气下测量精度与可靠性差,无法满足现代水利工程监测需求。
四、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在水利工程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原理
4.1 基于卫星定位的变形监测原理
利用北斗卫星信号,通过接收机测量卫星与接收机距离,结合卫星轨道信息定位。在水利工程监测中,在监测点与基准站安装接收机,采用差分定位技术消除误差,获取监测点高精度三维坐标,对比坐标变化得出位移量,实现变形监测。
4.2 数据采集与传输流程
监测点和基准站的北斗接收机采集数据,有公网时用有线或无线网络快速传输;无公网区域依靠北斗短报文通信保障数据回传。数据汇聚到控制中心后,经专业软件处理分析,以报表和图表展示变形情况。
五、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在水利工程变形监测中的具体应用
5.1 大坝变形监测
某大型水库大坝依据结构与地质条件,在坝顶、坝肩及关键断面布设监测点,于数公里外地质稳定处设基准站,构建监测网络。北斗系统以秒级频率采集数据,借多频信号接收与差分定位技术,实现毫米级定位精度。
在一次持续强降雨中,系统监测到坝顶某点24 小时内产生 3 毫米水平位移与2 毫米垂直沉降,控制中心结合历史数据和力学模型分析,判定大坝处于安全可控状态,同时加强后续监测。基于长期监测,总结出大坝在不同水位、季节下的变形规律:高水位蓄水期坝体下游面水平位移增加,冬季坝顶垂直沉降速率变慢,为维护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5.2 边坡变形监测
某水利枢纽周边高陡边坡地质复杂,传统监测难覆盖且时效性差。工程团队在坡顶、潜在滑动面及坡面易变形处设监测点,构建三维网络,于稳固区域设基准站。
台风过境时,强降雨与大风加剧边坡风险。北斗系统以分钟级频率采集数据,通过短报文通信回传。某边坡中部监测点在台风登陆 6 小时内,水平位移速率从
0.5 毫米/小时增至 3 毫米/小时,超预警阈值。系统立即通过短信、APP 推送警报。工程人员依据数据精准定位危险区域,采取锚固、削坡减载等措施,避免滑坡灾害。
北斗系统不受地形限制,在复杂区域也能开展监测,高精度定位可捕捉毫米级位移,实时传输确保预警及时,实现从局部到整体、静态到动态的全方位监测,提升边坡灾害预警能力,保障工程与周边安全。
六、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6.1 信号干扰问题
在水利工程实际监测场景中,北斗卫星信号易受建筑物遮挡与电磁干扰的双重影响。部分水利设施周边存在高耸建筑或山体,导致卫星信号被遮挡,信号强度大幅衰减甚至中断,严重影响定位精度与数据连续性。同时,水利工程中常见的大型机电设备、高压输电线路等会产生强电磁干扰,致使卫星信号出现噪声,数据解算误差增大。
针对这些问题,可采取多维度应对策略。在监测点布局上,通过前期地形勘察与信号模拟分析,优先选择视野开阔、无明显遮挡的位置设置监测设备,如将大坝监测点布置在坝顶中央而非靠近坝肩建筑物处。同时,安装高增益抗干扰天线,其内置的滤波电路与自适应调零技术,可有效抑制干扰信号,提升有用信号的接收能力。在软件层面,利用卡尔曼滤波等算法对原始信号进行处理,实时剔除噪声干扰,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稳定性。
6.2 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复杂性
北斗系统在水利工程变形监测中,每日会产生海量的监测数据,且数据格式多样、结构复杂,传统数据处理方法难以满足高效分析需求。以一座大型水库为例,其部署的北斗监测网络每日产生的数据量可达 GB 级,包含卫星观测数据、定位解算数据等多种类型,若采用人工分析,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出现数据解读偏差。
为此,需构建智能化数据处理体系。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分布式存储与并行计算框架,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快速存储与处理。开发水利工程专用的北斗数据处理软件,集成数据自动清洗、多源数据融合、变形趋势预测等功能,可一键生成可视化分析图表。同时,结合水利工程结构力学模型与历史监测数据,建立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如基于 LSTM 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能够精准预测水利设施的变形趋势,为安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6.3 系统成本与维护
建设基于北斗的水利工程变形监测系统,涉及设备采购、网络搭建、软件部署等多项成本,后期的设备维护与升级也需持续投入。对于中小型水利工程而言,动辄数十万元的初期建设成本成为应用推广的阻碍。同时,设备老化、软件故障等问题,若依赖人工巡检与现场维护,成本高且效率低。
七、结论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在水利工程变形监测中优势显著,能有效提升监测精度与效率,保障工程安全,虽存在问题但可通过对策解决。未来,北斗系统精度将进一步提升,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构建智能化监测体系,在水利工程领域应用将更广泛,为水利事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岩,侯文昂,杜镇瀚,等.北斗系统在水利工程安全监测中的适用性思考[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24(6):169-176.
[2]王伟,马建新,周少良.GNSS 系统在百色水利枢纽变形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23(1):26-31,70.
[3]李浩楠.基于高精度北斗卫星定位的大坝安全监测系统[J].山西电子技术,2024(6):55-58.
作者简介:秦显鹏(1988 年 5 月 1 日)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山东省滕州市,现供职单位全称:,职称:副高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测绘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