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管控策略探究

作者

张恒

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1900

摘要:为了提高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文章对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管控策略进行了探究。首先分析了施工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包括准确的工程勘察与合理设计、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以及完善的施工场地准备。接着阐述了施工过程中对路基、路面、桥梁与隧道、给排水与电气工程的质量控制要点。同时强调了施工材料质量管控的关键环节,如采购、检验、储存与使用。还提及提升施工人员素质的方法,包括招聘与培训、管理与激励。最后明确工程验收阶段需遵循标准规范,严格按照流程方法进行。结果表明全面落实这些策略对提高市政道路工程质量,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管控;施工过程;材料质量;人员素质

一、引言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市政道路工程的建设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市政道路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不仅关系到城市的交通流畅,还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居民的生活质量。然而,市政道路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复杂的地质条件、地下管线的干扰、施工环境的限制以及施工工期的紧张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对工程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管控,成为了工程建设者和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加强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管控,对于提高工程的耐久性、安全性和使用性能,减少后期维修成本,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2.1 工程勘察与设计

工程勘察需全面了解施工区域的地质、水文等条件。像十堰三峡路工程,要准确测定土壤承载能力、地下水位等。工程设计要综合考虑交通流量、周边环境等因素。道路设计需确定合理的等级、宽度和线型,如三峡路为城市主干路,设计速度 60km/h,红线宽 30 - 40m。桥梁和隧道设计要依据地质勘察结果,选择合适的基础形式和结构类型,确保结构安全可靠。

2.2 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要明确质量、工期和安全等目标。以三峡路工程为例,质量目标要达到相关验收规范标准,工期目标按合同计划安排,安全目标要杜绝重大事故。施工顺序需遵循先地下后地上、先主体后附属原则。施工方法要根据工程特点和地质条件选择,如路基施工可采用不同的填方、挖方和压实方法。同时要合理配置施工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机械设备等。

2.3 施工场地准备

施工场地准备首先要进行场地清理,拆除原有建筑物、清理垃圾和杂草等。场地清理后要进行场地平整,对于存在高差的场地,要进行土方调配,使场地达到设计标高。同时要搭建临时设施,包括办公区、生活区和材料堆放区。办公区要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生活区要满足施工人员的生活需求,材料堆放区要合理规划,根据材料的种类和特性进行分类堆放,并做好防潮、防火等措施。此外,还要设置施工便道,保证施工车辆和机械设备能够顺利进出施工场地。

三、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3.1 路基工程质量控制

路基工程质量控制包括填方质量控制、挖方质量控制和压实质量控制。填方质量控制要严格控制填方材料的质量,确保材料符合设计要求,如三峡路工程中,要对填方材料的土质、含水量等进行严格检测。同时要控制填方的厚度和坡度,避免出现填方不均匀、滑坡等问题。挖方质量控制要注重开挖的准确性和边坡的稳定性,开挖前要准确放出开挖线,避免超挖或欠挖,对于深挖方路段,要做好边坡防护和排水措施。压实质量控制是路基工程的关键环节,要选择合适的压实设备和压实方法,根据不同的土质和填方厚度确定压实遍数和压实参数,确保压实均匀,避免出现局部压实不足的情况。

3.2 路面工程质量控制

路面工程质量控制包括基层质量控制和面层质量控制。基层质量控制是路面工程的基础,基层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要控制水泥的掺量、碎石的级配和粒径等。基层施工要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进行,包括拌和、搅拌、摊铺、碾压等环节。面层质量控制直接影响路面的使用性能和行车舒适性,面层材料的选择要根据道路的使用功能和设计要求确定,如沥青混凝土面层。面层施工要注重施工温度和施工工艺,如控制沥青的加热温度和混合料的摊铺温度,确保混合料的和易性和压实性。同时要做好路面的接缝处理,避免出现裂缝和跳车现象。

3.3 桥梁与隧道工程质量控制

桥梁与隧道是重要结构物,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桥梁工程质量控制包括基础、上部结构和附属设施。基础质量控制要根据地质和结构类型选择合适基础形式,如桩基础、扩大基础等。在基础施工中,要确保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如灌注桩成孔质量、钢筋笼制作安装质量、混凝土灌注质量等要严格控制。上部结构质量控制要注重强度和稳定性,如梁体制作安装质量、桥面板浇筑质量等要严格控制。附属设施质量控制要确保完整性和功能性,如桥梁栏杆、伸缩缝等设施质量要严格控制。隧道工程质量控制包括洞口、洞身和附属设施。洞口工程质量控制要注重稳定性和排水性,如洞口边坡防护和排水措施、洞口结构形式和尺寸等要严格控制。洞身工程质量控制要注重稳定性和安全性,如洞身开挖方法、支护措施、衬砌质量等要严格控制。附属设施质量控制要确保完整性和功能性,如隧道通风、照明、排水等设施质量要严格控制。

3.4 给排水与电气工程质量控制

给排水与电气工程是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控制意义重大。给排水工程质量控制包括给水和排水。给水工程质量控制要注重管道安装质量和水质保障。管道安装要确保连接紧密、无泄漏,防腐和保温措施要符合设计要求。水质保障要确保水源清洁卫生,冲洗和消毒要符合设计要求。排水工程质量控制要注重管道安装质量和排水效果。管道安装要确保连接紧密、无泄漏,防腐和保温措施要符合设计要求。排水效果要确保排水系统能及时有效排出雨水和污水,坡度和管径要符合设计要求。电气工程质量控制包括照明和电力。照明工程质量控制要注重灯具安装质量和照明效果。灯具安装要确保连接紧密、无泄漏,防腐和保温措施要符合设计要求。照明效果要确保照明系统能提供足够照明强度和均匀度,灯具布置和高度要符合设计要求。电力工程质量控制要注重电缆安装质量和电力供应稳定性。电缆安装要确保连接紧密、无泄漏,防腐和保温溶液要符合设计要求。电力供应稳定性要确保电力系统能提供足够电力,电缆布置和高度要符合设计要求。

四、施工材料的质量管控

4.1 材料采购

材料采购是确保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需选择信誉良好、具备稳定生产能力和质量管控体系的供应商。如在三峡路工程中,对水泥、钢材等主要材料供应商严格筛选,查看其生产资质、产品质量认证以及过往供货业绩等。同时,要依据工程设计和施工规范,明确材料的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包括规格、型号、性能指标等,并在采购合同中详细注明,确保供应商提供的材料符合工程需求。此外,还要综合考虑材料成本和供应稳定性,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合理控制采购成本,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材料的稳定供应,避免因材料短缺影响施工进度。

4.2 材料检验

材料检验是保障材料质量的关键步骤。材料进场前,必须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对每一批次的材料进行严格抽检。例如,对于水泥,要检验其强度、凝结时间等指标;对于钢材,要检验其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等力学性能。检验方法要科学合理,根据材料的特性和检验项目选择合适的方法,如物理检验方法可用于检查材料的外观、尺寸等,化学分析方法可用于分析材料的成分。同时,要使用先进的检验设备,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检验不合格的材料,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处理,严禁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以避免对工程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4.2 材料储存与使用

材料储存条件对材料质量有重要影响。不同材料有不同的储存要求,例如水泥应储存在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中,避免受潮结块;钢材则要采取防锈措施,如涂油、覆盖等。在三峡路工程中,设置了专门的水泥仓库,地面进行了防潮处理,仓库内安装了通风设备,以确保水泥的储存环境符合要求。在材料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操作。确保材料的使用部位正确,用量符合规定。例如在混凝土施工中,要严格控制水泥、砂石、水的配合比,按照设计要求的比例进行搅拌。同时,要注意材料的使用顺序和方法,对于一些特殊材料,如外加剂,要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添加,确保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施工人员的素质提升

5.1 人员招聘与培训

人员招聘是提高施工队伍素质的基础。要招聘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以满足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需求。例如,对于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给排水工程、电气工程等专业岗位,要招聘相应专业毕业且具备实践经验的人员。同时,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专业技能培训和安全培训等。专业技能培训要根据施工人员的岗位和技能水平进行针对性培训,例如对混凝土施工人员进行混凝土搅拌、摊铺、碾压等操作技能培训;对电气安装人员进行电气设备安装、调试等技能培训。安全培训要涵盖施工安全法规、安全操作规程、安全事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

5.2 人员管理与激励

人员管理与激励是提高施工人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措施。要建立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考核和监督。例如,制定详细的工作任务清单和考核标准,定期对施工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合理安排施工人员的工作任务,避免人员闲置或过度劳累,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例如,设立绩效奖金,根据施工人员的工作绩效给予相应的奖励;给予荣誉表彰,对表现优秀的施工人员进行公开表扬和奖励,激发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创造力。

六、工程验收阶段的质量把控

6.1 验收标准与规范

验收标准与规范是工程验收的依据。工程验收要遵循国家和地方相关的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和规范,以及工程合同中约定的质量要求。这些标准和规范涵盖了工程的各个方面,包括道路的平整度、压实度、强度等指标,桥梁的结构强度、稳定性等指标,给排水系统的密封性、排水能力等指标,电气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等指标。确保验收标准明确、具体,为验收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

6.2 验收流程与方法

验收流程与方法是确保验收质量的关键。验收流程一般包括施工单位自检、提交验收申请、建设单位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进行验收等环节。首先,施工单位要对工程进行全面自检,确保工程质量符合验收标准和规范。自检合格后,向建设单位提交验收申请。建设单位收到申请后,组织相关单位(如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等)和专家组成验收小组,对工程进行验收。验收方法包括现场检查、实测实量、资料审查等。现场检查主要是对工程的外观质量进行检查,如道路的表面平整度、桥梁的结构外观等;实测实量主要是对工程的关键指标进行测量,如道路的压实度、桥梁的结构强度等;资料审查主要是对施工单位提交的施工资料进行审查,如施工图纸、施工记录、试验报告等,确保资料完整、规范。通过严格的验收流程和方法,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要求。

七、结论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管控至关重要。施工前,需做好工程勘察与设计、施工组织设计以及场地准备工作,为工程奠定良好基础。施工过程中,要对路基、路面、桥梁与隧道、给排水与电气等工程进行严格质量控制,确保各环节符合标准。施工材料的质量管控涵盖采购、检验、储存与使用,保障材料质量可靠。同时,提升施工人员素质,通过招聘与培训、管理与激励措施,提高人员专业水平和工作积极性。工程验收阶段,明确验收标准与规范,严格按照流程与方法进行验收。只有全面落实这些质量管控策略,才能提高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安全、可靠、高效运行,满足城市发展和居民出行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忠东.加强市政道路施工管控提高工程质量的策略研究[J].四川水泥,2020,(12):125-126.

[2]魏宗仪.加强市政道路施工管控提高质量的研究[J].居业,2021,(06):169-170.

[3]高伟.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应对对策[J].住宅与房地产,2021,(34):148-149.

[4]洪林,程龙欢.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及质量控制措施[J].智能城市,2021,7(07):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