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道德育法治教学的德育渗透的有效性

作者

郇妮娜

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中心小学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观、是非观、行为规范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学校落实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要求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向的价值观,端正其是非观念,并培养学生感知并欣赏生活美的能力。本文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出发,分析德育渗透的必要性,进而探讨提升德育渗透有效性的策略,以期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字: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渗透;教学策略

一、德育在小学教育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一)引导获得正向丰盈的情感体验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善恶、是非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兴趣、情感是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著名学者朱小蔓曾指出:“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教育概念。”意指情感和通常的认知教育一样,应该将其作为人发展的重要的一面。将学生的情感也施以教育,并与认知教育一样得到同样的重视。同时,要密切关注人的情感层面的发展,在教育的推动下,达到新高度,产生新质变。

(二)社会发展的要求,自身发展的需要

社会群体由具体的每一位社会公民组成,因此每一位拥有健全人格的具体的人,都是构成和谐社会的一部分。教育以国家发展需要而确定目标,培养拥有健全人格的人是国家发展、社会潮流的需要。德育渗透也同样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有学习知识、社会交往、自我实现价值等多方面的需求。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内容不仅给学生带来基本理论,德育渗透同样能引导其积极地认识世界,从而使其巧妙处理与家人、伙伴、老师之间的关系,具备责任感,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美好体验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的良性循环,促成其拥有完善品格、健全人格的素养。

二、提升德育渗透有效性的策略

(一)利用实践活动提高德育渗透效果

人类所有的认识都是从实践中得出,没有实践的德育教学难以让学生的道德意识得到成长,道德认识得到增强。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必须坚定不移地将实践教学引入到道德与法治的德育渗透中,这是对空谈道德理论、不讲实践行动的德育方式最好的回击。对于实践活动的方式,教师应该遵循学生参与、调动思维的原则。学生参与是基础,教师设计德育活动必须能让学生乐于参与、积极参与,这是让德育实践发挥作用的基础。其次是调动思维,德育活动必须要让学生体会到实质内容,能够让其在活动中形成思考,没有思考的德育实践只是一具徒有其表的空壳。以“协商决定班级事务”一课的教学为例。根据该课的教学主题以及德育教学要求,教师可以选择“班级卫生的处理”为主题,让学生协商如何处理班级卫生中遇到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先让学生提出在处理班级卫生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对其中的某些错误做法进行批判,之后由全体学生讨论得出新的班级卫生管理办法。

(二)注重德育环境的创造

要想脱离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说教,教师应该注重教学中德育环境的创造,利用环境增强德育教学的学生感受与德育内容的说服力。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德育教学内容,创造不同的德育环境,同时利用德育辩论等活动以及德育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提升德育教学中的环境体验感。以“富起来到强起来”一课的德育教学为例。教师在该课中应该以培养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意识与民族自豪感为德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可以选择通过视频观看的方式,为学生选择能够展现相关内容的视频,让学生在感同身受的变化中意识到这一切变化的来源,意识到做中国人的自豪。

(三)利用自我感悟传递德育认同

分享自我道德感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德育渗透不可缺少的方式。小学生可以通过在分享中体会他人的道德认识,发展自身的道德认识,进而提升自己的行为能力。而且,这一方式中的分享是来自与学生处在同样环境中的其他学生,而非处于授课地位、已经具有生活经验的教师,这样从其他学生口中分享的德育内容,会让聆听的学生更加认同。如此,便实现了德育教学的深度渗透。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课的学生德育分享实践为例。在学生分享实践中,教师根据此课的内容为学生确定了“在自我权利行使中如何保障他人的合法权利”的道德感悟分享。教师先是让学生进行这一问题的讨论,之后在讨论的学生小组中挑选特定学生,或者让学生自主推荐进行分享。经过分享的过程,学生对这一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四)营造生活化氛围课堂

基于小学阶段受教育者道德认知基础和学习能力特点等学情分析,应营造生活化氛围课堂,结合现代教学资源及信息趣味性教学,以促进小学生深化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提升道德认知和观念。从分析并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入手,说明探究德育渗透策略的必要性,进而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中分析德育渗透的缺失,积极探究德育渗透的高效策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道德与法治》时,教师应当有意识的提高教学趣味性与针对性,转变教学理念,可以借助生活化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效学习。从学生出发,优化教学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另外,教师方面也应当不断的尝试创新和优化,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为核心,在教学中不断改变课堂模式,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结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与法治习惯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还能为其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探索和实践有效的德育渗透策略,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努力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赵正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1):166-168.

[2]朱晓梅.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元素[J].天津教育,2024,(1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