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参与,丰富音乐欣赏课堂
章丽娜
慈溪市逍林镇镇东小学
【摘要】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富有艺术感染力,音乐知识面最广,音乐文化含量最高的一种形式,它是使学生热爱音乐,步入音乐殿堂的桥梁,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许多学生对欣赏课比较排斥,其主要原因是欣赏课形式单一,主要依靠听让学生来接受音乐,这样势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采用多元化欣赏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欣赏活动中提高审美能力。
【关键词】 音乐欣赏 ;多元化欣赏活动;聆听、观看、交流、表现
美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科普兰在著作《怎样欣赏音乐》里讲到:“音乐它不像一本小说那么容易被记住,音乐所描述的‘事情’从本质上说是比较抽象的,因此你要记住这支曲调,必须能够认辩它。”
以上文字充分地道出了欣赏音乐的难度,对于现在的小学生而言显然就更难了。许多学生对欣赏的音乐望而生畏,甚至出现厌学情绪,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率。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一线的教师应该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激起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一 、“聆听”是“音乐欣赏”的保证
马克思曾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好的音乐也没有任何意义。”可见“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听”是迈入音乐艺术殿堂的第一步。所以在音乐欣赏课上应以“听”为根本进行课堂教学。
1、想象欣赏
碰到一些较难的音乐作品时,教师可以提示、启发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或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作品产生联想和想象。例如在欣赏在《牧童短笛》时,学生对这段节奏欢快、旋律优美具有浓郁江南色彩的旋律感到悦耳,但是对其音乐形象却很难理解。于是启发学生想象出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孩骑在牛背上手里拿着短笛正在吹奏,当牛儿在草地上吃草的时候,他和其他几个小朋友一起玩耍;夕阳西下,他又骑上牛背吹着短笛回家了。讲解之后学生深深地对记住了其音乐所描述的意境。
2、对比聆听
音乐作品题材相同,但内容不同的两首乐曲,让学生进行对比欣赏,从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如进行《洞庭鱼米香》与《黄土高坡》对比欣赏时,可以引导学生从题材、地域、音乐风格去考虑这两首歌曲有什么异同之处。这两首都是歌颂自己家乡的歌曲,但是前者是江南民歌,歌曲似涓涓细流,细腻、抒情,后者是西北地区民歌,粗犷、豪放。通过对比聆听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祖国山河壮美、幅源辽阔,也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探究精神。
3、借“流行音乐”拓展聆听
流行音乐就像流水,流动速度极快,流传范围极光,而欣赏课上的音乐就像是“经典”艺术,但这两者并不对立。流行音乐中也有大量充满朝气,寓意深刻的优秀作品,如周杰伦的《蜗牛》被收入上海市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而且还有许多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是将中外优秀古典音乐或民族音乐改编而成的,如风靡一时的SHE《不想长大》借鉴了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还有的将民歌改遍成带摇滚风格的通俗歌曲,等等。那么作为音乐教师不要一味地将流行音乐拒之门外,可以投学生所好,可以把内容健康向上、喜闻乐见且与欣赏内容有关的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例如欣赏小提琴独奏《思乡曲》时,我引入了韩红的《家乡》与腾格而的《天堂》,进行结合教学。这两首包含深情地唱出了对家乡的热爱,旋律优美。通过对比学习,深化了主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活跃可课堂气氛。
4、倾听音乐背后的故事,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
由于音乐的特殊性,有时会让学生感到遥不可及。为了拉近音乐与学生的距离,我们可以讲述音乐背后的故事,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学生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创作意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解,有助于准确把握乐曲感情的内涵。学完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学生听到了关于贺绿汀的故事——《音乐界的第一条汉子》;欣赏《渔光曲》,我给他们讲述了倒在战场上的人民音乐家任光的故事……对与学生来说,音乐课不再是单纯的音乐技巧训练和知识的灌输,人文熏陶就隐藏在这些文学对应的音乐名人的故事里。这些故事真正深入孩子的心灵,受到他们的欢迎。
二、“观看”是“音乐欣赏”的辅助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是一种抽象性的东西。按照人的认识规律,人们在理解抽象的东西的时候往往借助一些具体的事物来完成。同样欣赏课也可以采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手段帮助实现这一认识过程的转化。
1、借助多媒体
在欣赏课上,现代化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如虎添翼,并为教师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多媒体,能将老师讲的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如在聆听《新疆舞曲》时播放新疆人民载歌载舞的画面,学生们就很容易被欢快的舞曲,热情的舞蹈所吸引,许多孩子便情不自禁地边哼唱边跳了起来。因此通过多媒体不仅让学生更容易感受到了美,欣赏到了美和理解了美,而且还启迪了学生去想象美与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妙用图形谱
图形谱是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的有效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在我们的新教材中,很多的欣赏曲目编写者都赋以了图形谱,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形谱,让学生边看、边听、边划,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欣赏《春到沂河》时可以让学生看书上的图形谱感受引子、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之间旋律、速度、节奏的变化,帮助学生感受到旋律的跌宕起伏与节奏的变化规律。
三、“交流”是“音乐欣赏”的桥梁
“交流”就是让学生说出聆听作品或音乐片段后的感受。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说”的参与,及时引导学生交流交流听后感是十分重要的。
1、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自由探究中领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畅所欲言,不会因为某种精神压力而不敢对音乐“品头论足”。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大胆质疑,大胆辩论,大胆探索,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如在欣赏《行星组曲》时,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欣赏,然后学生冒出了许多新鲜的想法。这样的欣赏课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而是作为合作伙伴,在互动中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在互动中,对学生真切的感受教师不要否定,这样才会激起学生赶说、敢动、敢做,乐于与教师和同学互动交流。
2、和谐评价,给予学生更多自信
积极有效的评价不仅能融洽师生关系,而且还对学生欣赏音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不论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表现是否优异,如果老师都能用激励的话语去进行评价,用赏识的目光注视着他,就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鼓励和安慰。如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评比中获一等奖的张亚娟老师在课堂上有这么一句话:“不管这位同学说得好不好,请所有的同学都用掌声来谢谢他!因为我们毕竟学得时间太短了。”由于老师事前的评价铺垫,学生演唱的过程中不时响起鼓励的掌声,给予同学们更多的自信,所以整堂课学生学习都十分积极投入。因此和谐评价对欣赏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它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愉悦,体现了乐(音乐)即乐(快乐)。
四、“表现”是“音乐欣赏”的深入
美国教育学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可见,学生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在音乐课上大胆鼓励学生参与“动起来”,在动中理解音乐,在动中走进音乐。
1、演唱、演奏主题
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音乐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演唱和演奏表现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音乐形象,加深对音乐作品的印象。如欣赏《瑶族舞曲》,学生可以哼唱这一主题或用竖笛吹奏;回旋曲式《春》的主题可以哼唱;《波基上校进行曲》的主题可以用口哨吹奏……通过这种唱、奏主题,避免了单调、枯燥的听,使学生在饶有趣味的活动中学习音乐,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情绪和内涵。
2、律动
古人曰:“情动与中而行与言,言之不足咏歌之,咏歌之不足,舞之蹈之。”律动是小学欣赏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极适合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在欣赏《春节序曲》的时候,我让学生踩着秧歌的舞步,用动作体验音乐的情绪,既锻炼了节奏感,还体会到了音乐欢快的气氛。学生还根据音乐创编动作,大家交流后再把创编的动作连起来,学生感到很有成就感。一节课下来,许多学生意犹未尽,口中仍哼着《春节序曲》的主旋律。
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我们应让学生全面参与,展开聆听、观看、交流、表现等多元化欣赏活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热情主动地投入音乐欣赏中。把那些具有审美体验价值的音乐作品传承给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优良的品格,使艺术音乐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印痕,为他们终身音乐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编:《小学音乐教育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张绪培主编:《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