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双创”为导向的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通识课程的探究与实践
赵青
61060219791206064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与创新型社会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作为一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英语类学科竞赛,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平台,其相关通识课程的开展对于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双创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双创”为导向,探讨了在高校通识课程中融入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的必要性与实践路径,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竞赛实践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具有国际视野与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双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通识课程;探究与实践
一、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自1999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多届,吸引了众多高校学生的积极参与,成为检验大学生英语水平与应用能力的重要赛事之一。然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往往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与语言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将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融入通识课程,以“双创”为导向,构建具有创新性与实践性的英语教学体系,成为高校英语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以“双创”为导向的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通识课程的必要性
(一)契合国家教育发展战略
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将其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一战略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通识课程,不仅承载着语言知识的传授,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思维方式。通过将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融入通识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在竞赛中主动探索、勇于创新,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为国家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局限于课堂,学生的学习内容单一,缺乏实践机会。而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通识课程的开设,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元化的学习平台。在竞赛的准备过程中,学生需要广泛涉猎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经济、科技等领域的知识,这有助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竞赛中的团队合作、演讲展示、写作创作等环节,能够锻炼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表达能力与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学生在竞赛中获得的成就感与自信心,也将激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不断追求卓越,勇于创新与创业。
(三)推动高校英语教学改革
将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融入通识课程,是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根据竞赛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创新性与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例如,在教学中引入竞赛题型分析、模块训练、模拟竞赛等环节,让学生在真实的竞赛环境中熟练运用英语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竞赛能力。此外,竞赛的引入还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推动高校英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以“双创”为导向的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通识课程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课程设计之初,应明确以“双创”为导向的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通识课程的目标。首先,要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与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与学术研究。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竞赛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将英语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通过竞赛保持对英语学习的热爱。最后,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教学内容应涵盖英语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大学生英语竞赛相关知识等多个方面,形成一个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在语言知识方面,除了传统的语法、词汇、句型等内容外,还应增加口语交际、写作技巧、翻译策略等实用性强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文化知识方面,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等,增强他们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在创新创业知识方面,通过英语竞赛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激发学生持续英语学习的热情。
根据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可以将课程分为基础模块、拓展模块与实践模块。基础模块主要围绕英语语言知识与基本技能展开,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拓展模块则加大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难度,以适应竞赛需求,并注重文化知识与批判性思维的拓展,通过专题讲座、竞赛示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强化学生的实际竞赛能力并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实践模块是课程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模拟竞赛、模块演练、限时集训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大学生英语竞赛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多样化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通过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以“双创”为导向的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通识课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竞赛的要求与学生的兴趣,设计一系列与英语竞赛相关的英语学习任务。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的各个模块设计成一个个项目,让学生组成团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竞赛的各模块训练任务。例如,学生可以负责资料收集、演讲稿撰写、PPT制作、模拟演练等不同的项目环节,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还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实践参赛能力。
(三)评价机制的完善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过于注重结果,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进步。在以“双创”为导向的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通识课程中,应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创新、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表现,可以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记录等方式进行评价。结果性评价则主要考察学生在期末模拟竞赛中的表现,如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等。通过两种评价方式的结合,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提高评价的公正性与准确性。在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评,让他们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成果,明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同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评,通过相互评价,学生能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教师评价则需要结合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全面评价,并给予指导与建议,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兴趣爱好、竞赛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应注重评价标准的个性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例如,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提高对他们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要求;对于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则可以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积极参与学习。
四、结论
以“双创”为导向的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通识课程改革与实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项目式学习、举办模拟竞赛演练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应积极探索和实践,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以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双创人才。同时,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该课程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为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双创”教育理念在大英赛通识课程中的应用,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2] 张红玲.基于“双创”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8,(3): 78-82.
[3] 李华.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融合的路径探索[J].外语界,2019,(2): 45-50.
[4] 赵雯.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对英语教学的反拨作用研究[J].外语测试与教学,2021,(1):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