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民办高校商科类专业校企合作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作者

周政霖 李曦 杨艾橦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 重庆 永川 402167

摘  要:随着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据研究表明,校企合作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核心竞争力,还能为企业直接输送无缝衔接的专业人才。民办高校因办学时间不长、办学资源不足、办学条件欠缺以及自身办学体制受限等,它在开展校企合作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学生体量大、开设学校多的商科类专业更是艰难。因此,本文以某民办高校商科类专业校企合作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查阅、调查问卷以及背景调研等方法分析了当前民办高校商科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的现状,并结合社会和学校两个层面对推动民办高校商科类专业校企合作的稳定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校、校企合作、大学生、建议

一、研究背景

校企合作是高校在产教融合下培育人才的重要模式,它作为培养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着高校的办学体制和育人模式,还肩负着为国家输送优质复合型人才的重任[1-2]。校企合作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并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的表现,是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各国政府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问题也越来越重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民办高校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培育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学府,跟公办高校一样担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发展培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任。民办高校虽然在办学规模和招生规模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仍值得商榷和深究;据研究表明,民办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的平均就业率仅为50%左右,而这50%当中绝大部分的毕业生都是通过介绍[3-5]。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推动民办高校的校企合作发展势在必行,而且现在很多民办高校已经在校企合作上取得了可观的效果和一定的进步;但由于民办高校自身体制受限等原因,它在自身运转所需的资金、人力、物力等条件上都只有依赖社会资源,特别是在组织管理上往往带有企业管理模式的诸多印记,因此它在开展校企合作工作上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以某民办高校商科类专业的校企合作开展工作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查阅、调查问卷以及背景调研等方法,分析了当前民办高校商科类专业校企合作工作开展的现状,并结合社会和学校两个层面对推动民办高校商科类专业校企合作的稳定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二、分析与讨论

根据背景调研分析,该民办高校商科类专业共有8个,均为本科,分别是会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资产评估、跨境电子商务,现有学生7000余名,以会计学专业学生最多;今年毕业生2000余名,截止学生离校前的平均就业率不到40%,甚至某些专业的就业率仅在35%左右;现有校企合作单位50余家,均为人才培养基地且均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涵盖了教育培训、金融保险、银行证券、会计审计、销售地产等多个行业领域,其中国企、央企或事业、政府机关单位10余家。根据调查问卷分析,本文发现大约3%-5%左右的学生参与过校企合作,比如面试、实习以及就业等,大约80%左右的学生不会去关注校企合作单位,大约60%左右的学生并不知晓校企合作单位。根据文献综述以及上述分析,本文发现当前民办高校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存在以下问题:①民办高校缺乏社会支持,很难能与优质单位合作;②民办高校教师流失严重,校企合作难以长期稳定;③民办高校办学体制受限,优秀杰出校友资源紧缺;④校企合作单位岗位饱和,区别对待民办高校学生;⑤校企合作单位缺乏管理,学生与用人方矛盾激化;⑥校企合作单位空有合作,缺少担当毫无责任意识。

三、结论与启示

在民办高校开展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项目,它不仅有利于帮助企业培养合适的应用型人才,还有利于解决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校企合作作为产教融合的新生产物,不仅使得高等教育更加多元化、合理化、优质化,还与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紧密相连。商科类专业以其独有的专业特色和专业特点仍然受到高校学生的青睐,特别是对于很多女性学生,通常会把商科类专业作为高考填报志愿的首选;商科类专业在办学条件和办学要求上相比于其他专业较为简单,因此很多学校都开设有商科类专业,特别是民办高校。因此,本文结合社会和学校两个层面,为推动民办高校商科类专业校企合作的稳定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在社会层面,应该①加大对民办高校的帮助和扶持,扩大民办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国民认可度;②联合政府各级部门,增强社会各优质企业与民办高校的长期稳定高效合作;③健全校企合作法律制度,合理规范校企合作开展的工作准则、工作流程以及工作模式等;④架构民办高校和当地企业沟通合作的桥梁,畅通高校教师和企业员工互相交流指导学习的通道;⑤设定校企合作专项工作经费,定期委派专人检查校企合作项目进展情况;⑥设定校企合作项目专项科研经费,在产、教、研三方面稳定发展、融合共生。

第二,在学校层面,应该①优化教职工的福利薪酬待遇,大力引进具有高职称且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双师型人才;②减少教职工日常事务性工作,增加岗位编制设定校企合作专职负责人;③鼓励学生进入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实习,对校企合作参与学生进行定期慰问和关心;④甄选校企合作优质单位,优化校企合作工作方案;⑤鼓励教师利用假期时间深入企业沟通交流学习,支持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高层进入课堂授课;⑥加大对学生校企合作的宣传和引导,结合各专业特点将校企合作实习纳入学生第二课堂。

参考文献

[1]许杨,张珊珊.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2024,23(02):67-70.

[2]黄小燕.校企合作模式下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研究[J].高教学刊,2024,10(16):158-161.

[3]朱雪樵.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校校企合作优化研究--以美国东北大学Co-op项目为启示[J].产业创新研究,2024(16):166-168.

[4]路静文.民办高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建构与路径研究--基于fsQCA研究方法[J].科教文汇,2024(18):19-23.

[5]黄书琴.校企合作共同视域下的双元育人实施策略分析--以民办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4,7(18):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