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随迁老人拾荒关系网络的特征与形成过程

作者

潘鹏西

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重庆北碚 400715

摘要:本研究以被中国城市化浪潮裹挟的随迁拾荒老人为研究对象,根据笔者对S省M市S社区为期半个月的田野调查收集的一手资料,以强弱关系理论为分析工具,探究随迁老人拾荒关系网的特质、形成过程,为何拾荒及背后的文化意涵。研究发现,关系人的关系同质性程度低的熟人、邻居能够在社会行动上给予拾荒老人帮助、支持、鼓励。关系人的关系同质性程度越高,越反对随迁拾荒老人的拾荒行动。不同关系人对于拾荒行为的解读、定义决定了他们对随迁老人拾荒行动的态度从而影响了随迁老人拾荒关系网络的构建。

关键词:随迁老人,强弱关系,拾荒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在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双重推动下,老年流动人口规模正快速增加。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持续发展,愈来愈多的年轻人因为升学、工作、结婚等原因在各个城市流动并定居,而其父母由于照顾子女和孙辈、自身养老等原因也主动或被动的跟随子女迁移到他们所在的城市生活,形成了人数众多的随迁老人群体。该群体摆脱了传统血缘、地缘关系为主打的乡土环境,必然要经历一个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近年来,学者们逐渐聚焦于探究随迁老人社会融入与社会适应等问题。有学者发现,一些随迁老人正试图通过城市的公共娱乐空间,以参与广场舞、下棋等体育运动的方式融入城市生活。与此相对应,笔者还看到了另一些随迁老人,保留着乡土社会的生活经验在城市扎根,在闲暇时间游走于所生活社区的大街小巷,密切关注过往行人拎着的生活垃圾口袋,对不起眼的路边垃圾桶情有独钟。根据笔者的田野调查,这部分拾荒老人的拾荒行动并不受到家人的支持,甚至更多的情况下,家人反对的态度非常强硬,因此随迁拾荒老人经常和家人因拾荒行动产生争执,但是亲近之人冷漠并没有打消随迁拾荒老人的拾荒热情,并且在拾荒过程中,拓展了新的社会关系网络。拾荒在老人生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随迁拾荒老人是如何一步一步建立起以拾荒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网络的?这些问题,引起了笔者深入研究的兴趣。

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随迁拾荒老人这一群体的学术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拾荒群体的描述性呈现。目前学界关于随迁拾荒老人的研究离不开社会适应理论、积极老龄化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社会排斥理论这五种理论视角,还没有学者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来考察拾荒老人的生存发展。拾荒老人是作为行动的个体,任何围绕拾荒开展社会行动都离不开关系的构建,无论是社会适应还是社会排斥,都离不开人与人的互动,离不开关系;社会资本更是依附于关系而存在,所以要想对拾荒老人进行深度描绘,就不能离开其社会关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关于强弱关系理论的研究最早来自于美国著名的新经济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Mark),他提出了著名的“弱关系假设”(Granovetter,1973)。林南对格兰诺维特著名的“弱关系假设”进行了扩展和修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社会资源理论(Lin,1982)。边燕杰根据对中国天津居民求职情况的实证调查,指出强关系才是真正充当关系桥梁的纽带之后,“强关系假设”引起了中国学者的普遍关注。此后,围绕“强关系假设”和“弱关系假设”的对立,中外学者在不同领域开展相关调查,以给出自己的判断。另外一部分学者将研究的重点从强弱关系重要性的对立转移到强弱关系融合上来,用系统的眼光,全面看待强弱关系在不同研究领域各自发挥的作用,客观分析强弱关系发挥的作用的类型、影响大小,并据此给出相应的建议。还有一些学者跳出关系强弱的二元对立,分析解释争论背后的原因。其中,邱泽奇和乔天宇的研究给了笔者很大启发。他们在回应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研究领域涉及弱关系与强关系命题的争论时指出,关系之所以发挥作用,并非因为其是强关系或弱关系,本质上是因为“关系”连接的两个关系人在社会特征属性上具有同质性。因此本文借用邱泽奇和乔天宇的关系分析框架,以“关系的人同质性程度”为标准,考察拾荒老人的社会关系网络特征。运用深度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了解S社区拾荒群体的基本构成、随迁拾荒老人拾荒行动基本特点,选取特定对象进行深度访谈,以搭建随迁拾荒老人拾荒关系网络,明晰其关系网中关系人同质性特征程度,为厘清不同程度同质性特征所能激活的社会行动的意义创造前提。

本研究的随迁老人特指年龄在65岁以上,从农村随子女迁入田野调查社区生活的老年人(迁入年份不做要求)。本文所说的拾荒,主要指从废弃物中捡拾、分拣出售的行为,研究在所居住社区内捡拾、分拣、出售废弃物,但是拾荒随意性较大、拾荒范围相对更小、不以拾荒为业的群体。

下表是笔者调查收集的随迁拾荒老人基本情况。

二、拾荒关系网络特征

参照邱泽奇和乔天宇的分析框架,笔者将随迁拾荒老人在拾荒领域涉及的关系人按照特征同质性程度的四个等级(高、较高、一般、较低)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每一个同质性程度对应的关系人特征类型,并列举每一种类型的关系人针对拾荒做出的主要社会行动有哪些。从表2.1可以看出,随迁拾荒老人的拾荒关系网络在总体上具有以下特征:

在拾荒领域,关系同质性程度偏低的邻居、熟人反而能够在社会行动上给予拾荒老人帮助、支持、鼓励。关系人的关系同质性程度越高,越反对随迁拾荒老人的拾荒行动。

注:如果是家人和亲属群体中有同龄人,那么这一部分与随迁拾荒老人同龄的家人和亲属的主要社会行动不同于表格所呈现的社会行动。同龄的家人和亲属也会出现下列支持性社会行动:结伴出门转路、拾荒,并共享拾荒资源;帮忙运输废品到废品站;言语支持鼓励拾荒行动等。

1.拾荒关系网络的形成过程

随迁拾荒老人的拾荒关系网络形成过程可以说就是其社会融入过程的体现。家人、亲属这两类先赋关系无法给予其拾荒行动任何正向支持,甚至会严重阻碍拾荒行动的完成,因此随迁拾荒老人只能向外拓展关系网络,以拾荒这一行动为媒介,不断结识不同特征同质性程度的关系人,从而形成自己的拾荒关系网络。

3.1随迁拾荒老人与非同龄人的家人、亲属关系构建过程

对于非同龄人的家人、亲属而言,拾荒行动会威胁随迁拾荒老人的身体健康。在非同龄人的家人、亲属眼中,拾荒行动不可避免要与垃圾桶打交道,这意味着随迁拾荒老人会在路边垃圾桶里面翻找,那么拾荒老人自身的干净卫生就难以得到保障。此外,拾荒行动不仅会把家里变得脏、乱、拥挤,还会耽误老人照顾孙辈等正事。最后,拾荒行动会让非同龄人的家人、亲属感到丢面子。

基于此,随迁拾荒老人的家人、亲属大多对拾荒行动赋予的负面、消极的主观意义,出于希望老人照顾好自己身体健康、照顾好孙辈、维持家里干净整洁的动机,激发了他们产生一系列反对拾荒行动的社会行动,如呵斥拾荒老人的拾荒行动、丢弃拾荒老人堆积在家的废品、与拾荒老人爆发争执等。因此,随迁拾荒老人常常会选择背着家里人偷偷拾荒。这样就塑造了家人亲属与随迁拾荒老人在拾荒领域不紧密甚至疏远的关系。

3.2随迁拾荒老人与朋友、熟人、同乡关系的建构过程

拾荒行动对于拾荒老人特征同质性程度属于朋友、熟人、同乡这三类关系人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主观意义:拾荒是一门“生意”,传递拾荒资源、信息能够构建、团结、加深利益共同体。随迁拾荒老人相互之间会分享拾荒信息,比如什么时间段出门拾荒最佳、哪个废品回收站的老板不会吃称、哪个拾荒的人不能能去招惹等等。拾荒行动是一种社交休闲方式。对于拾荒老人来说,拾荒这一社会行动只是她们和朋友相约散步转路活动的附属。在他们眼里,拾荒就是像跳广场舞、看坝坝电视一样,并不完全等同于贫穷刺激下的无奈之举,相反,即便是自己不拾荒的随迁老人,也不会嘲笑朋友的拾荒行为,甚至会主动留言、散播拾荒信息。因此,不参与拾荒的随迁老人会尊重随迁拾荒老人的拾荒行动,愿意拾荒的随迁拾荒老人会相互之间传递资源信息,从而形成朋友间的拾荒利益共同体。这些友善、亲近的社会行动会让处于关系网中心的随迁拾荒老人感受到拾荒行动具有“社交性”“利益共享性”等客观意义,会感到自己的拾荒行动是被鼓励、被支持、被尊重的,从而也会积极地给出正面反馈,再这样的循环之中,原本素不相识的随迁拾荒老人会逐渐结识为朋友;熟人关系、同乡关系会因此变得更加紧密(可能升级为朋友关系),从而在拾荒领域,具有随迁拾荒老人关系同质性程度偏低的关系人与之联结紧密的关系特征。

3.2随迁拾荒老人与邻居关系的建构过程

前面提到,邻居赠送的废品是随迁拾荒老人一大主要废品来源之一,有些人甚至会在丢垃圾的时候特意将垃圾进行分类,整理出可回收垃圾以转交给认识的邻居(随迁拾荒老人)。对于随迁拾荒老人的邻居而言,拾荒行动是帮助处理闲置废弃物的好办法。因为对于不拾荒的人来说,废品就是垃圾,就是需要自己打包收拾好、自己拿到垃圾站扔掉的“麻烦”。但是如果认识拾荒老人,只需要告知他,他就会很乐意地帮助自己处理掉这些“麻烦”。此外,拾荒行动有助于塑造和谐的邻里关系。阎云翔指出在中国传统农村社会,香烟具有社交属性。废品也可以看作是在拾荒领域流通的社交“货币”。把废品送给住在附近的拾荒老人,拾荒老人有时会回赠一些水果、牛奶,有时会帮邻居一些小忙作为回报,在这样一来一往中,打破了城市化带来的“陌生人社会”,有助于塑造和谐温馨的邻里关系,也让邻居这一特征同质性程度较低的关系类型自然而然地就与随迁老人形成了具有支持力的关系。

2.结论

本文在强弱关系视角下,参考邱泽奇的关系特征同质性的分析框架,结合田野调查结果,总结出随迁拾荒老人的拾荒关系网络具有重低特征同质性程度关系、轻高特征同质性程度关系的总体特征。换句话说,就是随迁拾荒老人不依靠家人、亲戚等先赋血缘关系的支持,转而拓展以业缘、地缘关系为核心的传统弱关系的帮助。

本文进一步分析了随迁拾荒老人拾荒关系网络的形成过程。由于高特征同质性关系的家人、亲属对拾荒行动持有危害身体健康、破坏家里环境、耽误正事等负面消极的主观意义,因此做出一系列反对拾荒老人拾荒的社会行动,这些社会行动迫使拾荒老人采取偷偷拾荒的战术以避免与家人的正面冲突。久而久之,就造成了拾荒老人与高特征同质性关系人疏远淡薄的关系。相反,朋友、邻居、熟人、同乡等那些特征同质性程度较低的关系人,赋予了拾荒行动正面积极的主观意义,因而出于社交、休闲、利益共享、维持和谐关系等目的,主动帮助拾荒老人进行拾荒,在拾荒老人心中留下了支持鼓励的客观意义,因此在类似的行动往来中,低特征同质性程度关系和较低特征同质性程度关系的关系人与随迁拾荒老人联系越发紧密。

参考文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9:7-10.

梁瑞.随迁老人社会适应策略研究 ————以拾荒行动为例[D]. 陕西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靳小怡,刘妍珺.农村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90- 100.

高振峰,魏婉怡,朱邱晗.体育参与与农村随迁老人的城市融入---项基 于B市L社区的探索性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9(6):64-70.

Granovetter, Mark. 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l Journal of Sociology, 78, pp1360-1380 .

Lin, Nan. 1982, "Soeail Resources and Instrumental Action", In Peter Marsden and Nan Lin, eds. Social Structure and Network Analysis, B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s, Inc, pp131-147.

倪星 方晓安.强关系—弱关系视角下的海外引才政策效果研究[J].江汉论坛. 2015(08).

李萌 周立.结构洞、强弱关系与民间借贷组织——基于D村M小组的案例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 2018(01)

刘林平.外来人群体中的关系运用——以深圳“平江村”为个案[J].中国社会科学. 2001(05)

邹佳青.华人社会中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网络中的中等关系与本土化解释[J].当代青年研究. 2003(04).

强弱关系,还是关系人的特征同质性?.邱泽奇和乔天宇[J].社会学评论. 2018,6(01).

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齐美尔:《货币哲学》, 陈戎女等译,华夏出版社, 2002年,第1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