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共育视域下小学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索

作者

林艺

龙岩大洋小学

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家校共育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实践应用。通过剖析家校共育对小学德育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家校共育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实践策略,包括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协同德育课程设计、共筑良好德育环境等方面,旨在提升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并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家校共育;小学德育;实践探索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个体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犹如大厦之基石,对其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德育教育作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在小学教育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而家校共育则是实现小学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家庭与学校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只有二者协同合作、相辅相成,才能为小学生营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德育空间,助力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家校共育对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提供全面德育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中的亲子关系、家庭氛围、家长的言传身教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形成。学校则拥有系统的教育教学体系、专业的教师队伍和丰富的教育资源,能够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课程和活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道德教育。家校共育能够整合家庭与学校的优势资源,使孩子在家庭与学校的无缝对接中接受全面而持续的德育影响。

(二)增强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每个孩子都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具有独特的个性特点和成长经历。学校教师通过与家长的密切沟通与合作,可以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从而因材施教,制定更加个性化、针对性强的德育方案。同时,家庭与学校在德育教育上的协同配合,可以避免教育的重复性和矛盾性,使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家庭与学校之间得到相互强化和补充,增强德育的实效性,真正将道德观念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三、家校共育视域下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校共育理念认识不足

部分家长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片面地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将德育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而一些学校也未能充分认识到家校共育在小学德育中的核心地位,在开展德育工作时缺乏与家庭的有效沟通与合作,导致家校共育理念仅停留在表面,难以真正落实到教育实践中。

(二)家校沟通渠道不畅

当前,家校之间的沟通主要依赖于家长会、电话家访等传统方式。然而,家长会往往时间有限,内容多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缺乏对德育问题的深入探讨;电话家访则存在沟通不够及时、全面的问题。此外,部分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参与学校德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缺乏持续性和深度,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四、家校共育视域下小学德育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强化家校共育理念,提高共育意识

学校应通过举办家长学校、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家校共育的理念和方法,提高家长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参与意识。同时,教师要加强自身对家校共育的认识,将家校合作纳入德育工作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主动地与家长沟通联系,共同商讨德育教育方案,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多元化家校沟通渠道,促进信息共享

为了打破家校之间的沟通壁垒,学校应建立多元化的沟通渠道,实现家校信息的及时、准确共享。除了传统的家长会、电话家访外,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QQ 群等,搭建家校沟通平台。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包括学习情况、品德行为、社交活动等方面;家长也可以随时向教师咨询教育问题,分享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和成长情况。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定期邀请家长走进校园,观摩课堂教学、参与学校活动,让家长亲身感受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氛围,增进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了解和信任。同时,建立家长意见箱或网上留言板,鼓励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促进学校不断改进和完善德育工作。

(三)协同设计德育课程,丰富德育教育内容与形式

家庭与学校应共同参与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制定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趣味性的德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既要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传统德育主题,又要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热点问题,融入文明礼仪、环境保护、心理健康等现代德育元素,使德育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有时代气息。

在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家庭与学校的分工协作。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系统的德育教育活动;家庭则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如家庭劳动、节日庆祝、人际交往等,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学校开展“环保小卫士”主题活动时,教师可以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家长带领孩子一起进行垃圾分类、环保宣传等活动,使学生在家庭与学校的共同教育下,深刻理解环保的重要意义,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同时,要创新德育教育形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除了传统的讲授法、讨论法外,还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实践体验法等现代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中感悟道德真谛,提高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例如,在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模拟不同的社交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如何与人交往、遵守礼仪规范。

(四)共筑良好德育环境,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家庭与学校应共同努力,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家庭环境方面,家长要注重自身品德修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关爱、和睦相处,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同时,家长要合理规划家庭生活,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引导孩子健康上网、文明娱乐,避免不良社会风气对孩子的侵蚀。

五、结论

家校共育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基石和有效途径。在当前教育背景下,通过强化家校共育理念、建立多元化沟通渠道、协同设计德育课程、共筑良好德育环境等实践策略,可以充分发挥家庭与学校的教育优势,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有效解决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为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然而,家校共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持续不断地努力与探索。只有各方携手共进,才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成长环境,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8.

[2] 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