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品格培养中的渗透探索
黎洪
叙州区樟海镇中心幼儿园隆兴分园 四川宜宾 644000
摘要:在幼儿教育备受重视的今天,品格培养成为幼儿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幼儿品格培养中,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更能为幼儿的品格塑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幼儿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基于此,以下对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品格培养中的渗透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幼儿品格培养;渗透探索
引言
幼儿时期是品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如同白纸作画,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所包含的诸多美德,犹如璀璨星辰。探索如何把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的日常教育,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品格的熏陶,是当代幼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这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品格培养的关联
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品格培养有着紧密的关联。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是幼儿品格培养的优质素材。例如,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仁”能引导幼儿学会关爱他人、富有同情心;“礼”可教导幼儿懂礼貌、遵守社会规范。传统故事如“孔融让梨”,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幼儿传递谦让的美德,让幼儿在故事中领悟到分享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也对幼儿品格培养具有积极影响。像中国传统绘画、剪纸等民间艺术,幼儿在参与创作或欣赏过程中,可以培养耐心、专注力和创造力。传统音乐舒缓的旋律能陶冶幼儿的情操,使他们感受宁静与美好,有助于养成平和、积极的心态。[1]传统节日文化也是培养幼儿品格的重要载体。春节时家庭团聚的氛围能让幼儿体会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珍贵,培养他们的家庭责任感;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故事能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怀,使他们从小就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产生热爱与自豪之情。优秀传统文化为幼儿品格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和独特的路径。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品格培养中的渗透方式
(一)故事传说的讲述
故事传说的讲述是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幼儿品格培养中的有效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如“孟母三迁”。在讲述这个故事时,幼儿可以了解到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孟母为了孩子的教育不辞辛劳的伟大母爱,这有助于培养幼儿对学习环境的重视和感恩父母的意识。还有“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它告诉幼儿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再困难的事情也能做到。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脑海里会想象老婆婆磨针的画面,这种生动的想象能加深他们对坚持这一品格的理解。教师或家长通过富有感情的讲述,配合简单的动作和表情,能更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他们沉浸在故事的情境之中,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故事中所蕴含的优秀品格教育。[2]
(二)传统节日的体验
传统节日的体验为幼儿品格培养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以春节为例,春节是家庭团聚的时刻,幼儿可以参与到贴春联、包饺子、拜年等活动中。贴春联时,幼儿能感受到节日的喜庆氛围,了解春联所蕴含的美好祝福,同时也能体会到家庭合作的乐趣;包饺子过程中,幼儿可以学习到食物制作的不易,培养珍惜粮食的品格,并且在与家人互动时增强家庭凝聚力。再如重阳节,这是一个倡导尊老敬老的节日。幼儿可以在这一天为爷爷奶奶捶背、送祝福,这种亲身的体验能够让他们懂得尊重长辈、关爱老人的重要性。传统节日中的各种仪式和习俗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幼儿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将其中蕴含的良好品格内化为自己的素养。
(三)古典艺术的欣赏
古典艺术的欣赏在幼儿品格培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古典绘画如《清明上河图》,画面中展现出的丰富的人物形象、热闹的街市场景,幼儿在欣赏时可以感受到古代社会的繁荣和人们的生活百态。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的细节,如人们的表情、动作等,能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古典音乐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像古筝曲《渔舟唱晚》,其悠扬的旋律仿佛描绘出一幅傍晚渔民满载而归的画面。幼儿在聆听音乐时,能够感受到宁静、和谐的氛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内心的平和。古典舞蹈同样具有独特的魅力,幼儿观看古典舞表演时,舞者优美的身姿、灵动的舞步能够激发幼儿对美的向往,同时也能从舞蹈所表现的故事或情感中汲取积极向上的力量,如坚韧、乐观等品格。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品格培养中的渗透措施
(一)加强师资培训
加强师资培训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品格培养中有效渗透的关键措施。幼儿教师是幼儿接触传统文化的重要引导者,他们的素养和能力直接影响着品格培养的效果。开展传统文化知识培训课程。例如,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学经典研读班,深入学习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中的思想精髓。教师通过学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能够更好地引导幼儿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幼儿友善待人的品格。提升教师的传统艺术教学能力。如邀请民间艺人或艺术专家对教师进行剪纸、中国结制作等传统手工艺教学培训。教师掌握这些技能后,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幼儿进行剪纸创作,在剪纸过程中,向幼儿讲述剪纸图案所蕴含的吉祥寓意,如蝙蝠代表福运,培养幼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积极乐观的品格。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法培训。像组织教师学习情境教学法在传统故事讲述中的应用。[3]以“司马光砸缸”为例,教师经过培训后能够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幼儿仿佛置身于故事现场,深刻理解司马光的勇敢和智慧,从而引导幼儿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也要积极思考、勇敢应对。
(二)促进家园共育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成长的两个主要环境,促进家园共育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品格培养中的渗透至关重要。建立家园沟通机制。例如,幼儿园可以定期举办家长座谈会,分享幼儿在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如在讲述“孝道”故事后,教师告知家长幼儿在园的学习成果,家长则可以在家中鼓励幼儿为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捶背、递水等,强化幼儿的孝道意识。开展家园合作活动。[4]像举办传统节日亲子活动,以中秋节为例,幼儿园和家庭共同组织制作月饼、赏月等活动。在活动中,家长和幼儿一起制作月饼,家长可以向幼儿讲述中秋节团圆的意义,以及嫦娥奔月等传说背后所蕴含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幼儿的家庭观念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供家庭传统文化教育指导。例如,幼儿园可以为家长提供传统文化教育资料包,里面包含适合家庭开展的传统游戏玩法、经典故事讲解等。家长可以根据资料包内容,在家中与幼儿玩猜灯谜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让幼儿了解灯谜背后的文化知识,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开发特色教材与资源
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编写以传统美德故事为主要内容的绘本教材是非常有效的方式。例如,以“曾子杀猪”为蓝本制作的绘本教材。绘本中运用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画面,如描绘曾子一家的房屋、小猪的模样等,再配上简单易懂的文字。文字的表述简洁且富有童趣,像“曾子的宝宝很期待吃到猪肉呢”。幼儿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直观地看到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发展,从而深刻理解诚信的含义,即答应孩子的事情就要做到,进而培养幼儿的诚信品格。这种以绘本形式呈现的教材,符合幼儿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使他们更容易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够极大地增强传统文化对幼儿品格培养的效果。制作动画版的传统神话故事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大禹治水”为例,动画可以生动地展现出洪水泛滥时的汹涌场景,大禹坚毅的表情以及他忙碌治水的身影,还有他三次路过家门时内心的纠结与最终继续前行的决心。通过这种动画形式,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被直观地呈现出来。幼儿在观看动画时,会被精彩的画面和情节所吸引,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中,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奉献这一品格的教育。[5]动画的动态性和趣味性,相较于单纯的文字或静态图片,更能抓住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
结束语
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品格培养中的渗透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能有效提升幼儿的品格素养。我们应不断探索创新渗透途径,让传统文化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为幼儿成长为具有良好品格的社会栋梁奠定基石,传承民族精神的薪火。
参考文献
[1]武思月.幼儿园传统节日课程中品格教育内容分析[J].读写算,2024,(12):110-112.
[2]甘银凤.幼儿园通过传统节日进行品格教育的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4,(07):93-95.
[3]江兴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2,(06):79-80.
[4]严建华.幼儿园传统节日中品格教育开展策略研究——以端午节为例[J].教师,2020,(04):109-110.
[5]钱莉.幼儿园实施传统文化对培养幼儿优良品格的重要性浅谈[J].读写算,2020,(1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