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下矿山采场稳定性控制技术的创新与实践

作者

刘瑞生

中国华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西北矿业分公司 青海省西宁市 810000

摘要:在地下矿山开采持续深入的当下,采场稳定性控制技术至关重要。其创新探索涵盖支护、监测及设计等方面,实践应用于多样地质、多工序和深部开采场景。虽面临技术融合、成本控制、人才培养等挑战,但通过相应策略应对。本文剖析这些内容,旨在推动技术发展,保障矿山安全,助力地下矿山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下矿山;采场稳定性;控制技术;创新;实践

引言

如今,地下矿山开采事业蓬勃发展,开采规模不断扩大,深度也节节攀升,这无疑给采场稳定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采场作为矿山生产的核心区域,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矿山的安全生产、资源回收率以及矿山的服务年限。在此背景下,采场稳定性控制技术的创新与实践成为了地下矿山行业的关键课题。唯有不断推陈出新,积极将创新成果应用于实践,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开采环境。

一、地下矿山采场稳定性控制技术的创新探索

1.1 新型支护材料与结构的研发应用

新型支护材料与结构的研发应用为采场稳定性控制带来新突破。传统支护材料在面对复杂地质条件和高应力环境时,往往存在局限性。如今,像高强度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活性粉末混凝土等新型材料被引入。这些材料具有强度高、重量轻、耐久性好等优点,能更好地适应采场复杂受力情况。同时,创新的支护结构如预应力锚索与桁架联合支护结构,通过合理的布置与协同作用,可有效分散应力,增强采场围岩的承载能力,为采场稳定筑牢坚实基础。

1.2 智能化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创新构建

智能化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创新构建改变了传统采场稳定性监测的模式。借助先进的传感器,如光纤光栅传感器、微震传感器等,能实时、精准地采集采场的应力变化、位移情况以及微震活动等关键数据。依托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一旦数据出现异常波动,系统可迅速准确地判断潜在危险,及时发出预警信息,让工作人员提前采取应对措施,有效避免因采场失稳导致的安全事故,保障矿山生产安全有序进行。

1.3 基于数值模拟的优化设计创新

基于数值模拟的优化设计创新在采场稳定性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有限元分析、离散元模拟等数值模拟方法,可对采场开采前的地质条件、开采过程中的岩体变化以及不同支护方案效果等进行全面、细致的模拟分析。通过模拟不同工况下采场的应力分布、变形趋势等,对比多种设计方案,从而选出最优的开采顺序、支护参数等,实现对采场稳定性的精准把控,提高资源开采效率,减少因设计不合理导致的稳定性问题。

二、地下矿山采场稳定性控制技术的实践应用

2.1 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应用实践

在不同地质条件下,采场稳定性控制技术有着针对性的应用实践。比如在软岩地层中,由于岩石强度低、易变形,采用可缩性支护结构,允许围岩适度变形以释放应力,同时配合注浆加固技术,提高软岩的整体强度。在破碎带区域,运用超前支护手段,如管棚支护,预先在开挖面前方构建支护体系,防止破碎岩体坍塌,保障采场掘进安全。而在高应力硬岩地区,则着重通过优化爆破参数,减少爆破对围岩的扰动,结合高强度支护,维持采场的稳定性。此外,在遇到复杂的复合地质情况时,还需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根据不同地层的特点灵活调整施工方案,确保采场整体稳定。

2.2 多工序协同作业中的应用实践

多工序协同作业中,采场稳定性控制技术的应用实践十分关键。在采掘工序里,合理安排爆破与出矿顺序,先采用预裂爆破等方式,降低对周边岩体的破坏,出矿时控制出矿速度和量,避免采场应力过度集中。在支护与运输工序协同方面,利用高效的支护设备,在运输设备空闲时段快速进行支护作业,确保采场及时得到有效支护,不影响后续运输和其他工序的开展。通过各工序间紧密配合,保障采场在持续作业过程中的稳定性,提升整体生产效率。同时,还需建立完善的工序协调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及时解决协同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保障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3 深部开采环境中的应用实践

深部开采环境下,采场稳定性控制技术面临更高要求与挑战。随着开采深度增加,地应力增大、岩石温度升高且涌水量增多。此时,采用制冷降温技术,降低深部岩体温度,减小热应力对采场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强化排水系统建设,减少地下水对围岩的软化和冲刷作用。并且,运用大变形支护技术,适应深部岩体大变形特点,配合实时监测系统,密切关注采场状态变化,保障深部采场在恶劣环境下依然能保持稳定,实现深部资源的安全高效开采。另外,还需持续关注深部开采环境的新变化,不断研发和应用更具适应性的新技术、新工艺,为深部矿山开采保驾护航。

三、地下矿山采场稳定性控制技术创新与实践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3.1 技术融合与适配性挑战及应对

技术融合与适配性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不同的创新技术,如新型支护技术与智能化监测系统,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良好融合与适配。但各技术往往来自不同的研发背景,有着不同的数据接口和运行逻辑,导致整合难度较大。例如,将新的支护结构监测数据接入现有矿山管理系统时,可能出现数据不兼容、传输不稳定等问题。应对策略是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数据交互规范,加强不同技术研发团队间的沟通合作,共同研发适配性强的集成方案,确保各项技术协同发挥作用。此外,还可设立专门的技术整合项目组,负责协调各方资源,加快技术融合的进度,提高整体的适配性。

3.2 成本控制与效益平衡挑战及应对

成本控制与效益平衡方面存在挑战。新型支护材料、智能化设备等的研发和应用投入成本较高,而短期内可能无法看到明显的经济效益提升。比如,采用高端的智能化监测系统,前期购置设备、安装调试以及后期维护都需要大量资金,若不能有效控制成本,会给矿山企业带来较大经济压力。应对策略是进行全面的成本效益分析,根据矿山实际情况,分阶段、有重点地引入新技术,同时探索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技术研发,降低研发成本,通过提高矿山生产效率、减少安全事故损失等方式,逐步实现成本与效益的平衡。另外,还可以通过优化矿山生产流程,合理配置资源,进一步挖掘潜在的经济效益,更好地应对成本与效益平衡的挑战。

3.3 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挑战及应对

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挑战。地下矿山采场稳定性控制技术的创新与实践涉及多学科知识,需要专业的岩土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行业内此类复合型人才相对匮乏,且矿山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有时不足。例如,既懂新型支护技术又熟悉智能化监测系统运维的人才较难寻觅。应对策略是加强与高校、职业院校的合作,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和培训项目,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同时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待遇,营造良好的科研和工作氛围,吸引并留住人才,打造高素质的专业团队。

四、结论

地下矿山采场稳定性控制技术的创新与实践对于矿山行业发展意义重大。虽然在创新与实践过程中面临着技术融合、成本控制、人才培养等诸多挑战,但通过合理的应对策略,能够不断突破难题,让创新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实践,进一步提升采场稳定性,保障矿山安全生产,推动地下矿山行业朝着更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郜晓龙.地下矿山井下巷道掘进顶板支护技术探讨[J].世界有色金属,2022,(17):46-48.

[2]何环莎,黄敏,吕冠颖,等.矿柱形态对地下矿山采空区稳定性影响规律[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6(03):16-21.

[3]朱安.现代化采矿工艺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J].世界有色金属,2018,(12):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