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绿色建筑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应用

作者

王志伟 耿丽丽

370687198505172895 370321198612061823

摘要: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绿色建筑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愈发关键。本文深入剖析绿色建筑与风景园林的关联性,阐述绿色建筑内涵、发展脉络及风景园林要素、目标,论证两者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详细探讨绿色建筑理念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生态优先、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等应用原则,以及节能、节水、环保材料等绿色建筑技术的实践应用,旨在为推动风景园林可持续发展、创造高品质人居环境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关键词:风景园林;绿色技术;应用

引言

在当今全球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建筑行业与风景园林领域正经历深刻变革。一方面,绿色建筑作为应对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的有效举措蓬勃兴起,其秉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从设计到运维的全过程;另一方面,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不仅承载着美化环境、提供休闲空间的功能,更肩负着生态调节与资源保护的重任。

一、绿色建筑与风景园林的关联性剖析

1.1绿色建筑的内涵与发展脉络

绿色建筑强调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并与自然和谐共生。20世纪60年代,绿色建筑理念开始萌芽,70年代世界能源危机促使生态建筑、乡土建筑与低能耗建筑思潮兴起。1990年英国推出首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首次提出绿色建筑概念。

1.2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要素与目标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要素主要包括地形、水体、建筑、道路和植物等。地形是基础,需因地制宜进行设计;水体具有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功能;建筑作为景观焦点,需与整体环境相协调;道路起到连接各景观节点的作用;植物则是体现自然美、净化空气、营造生态环境的关键。其目标是创造人类需求和户外环境的协调统一,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涵盖宏观到微观的多层面规划设计,涉及不同尺度的空间,追求生态、风景、旅游的有机结合,同时注重经济性、实用性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人文关怀。

1.3两者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两者融合具有显著的必要性,从生态系统完整性来看,融合可形成更完善的生态网络,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在资源利用上,能实现建筑与园林资源的共享与循环,如建筑中水用于园林灌溉,园林植物调节建筑微气候;在空间体验方面,可优化空间布局,创造丰富多样的空间感受。可行性方面,两者在设计理念上均强调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为融合提供了思想基础;技术手段上,如节能、雨水收集、环保材料等技术可相互借鉴和应用;功能需求上,绿色建筑需要园林提升品质,风景园林需要建筑作为支撑和点缀,相互依存,具备融合的现实条件。

二、绿色建筑理念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2.1 生态优先原则

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遵循生态优先原则,意味着将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置于首位。在植物选择上,优先考虑乡土植物,它们对本地气候、土壤条件适应性强,能减少养护成本,还能为本地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维持生态多样性。在某湿地园林景观设计中,大量运用芦苇、菖蒲等乡土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的同时,为鱼类、鸟类营造了理想家园。其次,水资源利用应遵循自然循环规律,构建雨水收集与净化系统,让雨水自然渗透、储蓄,回用于园林灌溉,减少对市政供水的依赖,降低水资源浪费。注重保护原有生态格局,避免大规模的地形改造与植被破坏,尽可能保留自然的山形、水系,确保生态系统的连贯性与稳定性,让风景园林成为城市生态的绿肺,持续发挥生态调节功能。

2.2 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要求依据场地的独特条件进行个性化设计。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显著,在南方湿热地区,园林规划可多设置通风廊道、遮阳设施,利用自然通风散热,搭配喜湿耐阴植物;北方干旱寒冷地区,则侧重于防风保暖设计,选择耐寒耐旱植物,如松柏类,建筑材料也选用保温性能好的砖石。地形方面,山地可设计依山就势的台地景观、登山步道,巧妙利用高差营造瀑布、跌水景观;平原地区可打造开阔湖面、规整绿篱。

2.3 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强调满足人的多元需求。在空间营造上,打造舒适的步行道、休憩区,合理设置座椅、亭廊间距,确保游客有足够的休息空间,步行道宽度适宜,避免拥堵。功能分区明确,划分儿童游乐区、安静阅读区、健身运动区等,满足不同年龄层、不同爱好人群的活动需求。设施配置人性化,设置无障碍通道,方便残障人士游览;照明系统亮度适中、分布均匀,保障夜间出行安全;增设智能导览设施,帮助游客便捷了解园林信息,提升游览体验,让风景园林真正成为人们喜爱的休闲胜地。

三、绿色建筑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实践应用

3.1 节能技术应用

在风景园林中,节能技术的运用至关重要。太阳能作为清洁能源,有着广泛应用前景。太阳能照明系统可在园林步道、广场等地设置太阳能路灯,白天收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储存起来,夜晚自动亮起,既节能环保又减少了线缆铺设成本,为游客提供夜间照明便利。还有太阳能供热水装置,可为园林中的服务建筑如茶室、卫生间等提供热水,降低传统能源消耗。风能利用也不容小觑,在开阔地带安装小型风力发电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补充园林用电需求,尤其在多风地区效益显著。巧妙设计通风廊道,依据当地盛行风向,引导自然风穿梭园林,促进空气流通,有效降低夏季园内闷热感,减少空调等制冷设备的使用频率,实现自然通风降温节能。

3.2 节水技术应用

节水是风景园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是核心举措,通过在园林中设置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设施,雨水降落时,可自然汇聚、下渗,经过初步过滤后流入储水池,经过净化处理后用于园林灌溉。这一过程模拟自然水循环,减少雨水径流流失,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灌溉技术方面,摒弃传统大水漫灌,推广滴灌与微喷灌技术。滴灌精准地将水滴输送至植物根系,避免水分蒸发与浪费,适用于花卉、灌木等精细养护区域。微喷灌则以微小喷头将水雾化喷洒,均匀覆盖植物叶面与根部,特别适合草坪、乔木林带等大面积绿植灌溉,保障植物生长需求的同时极大节省水资源。

3.3 环保材料应用

环保材料的选用为风景园林增添绿色底蕴。可降解材料成为新宠,如以生物质为原料制成的可降解铺装材料,用于园林步道铺设,随着时间推移自然分解,不会对土壤造成污染,还能为土壤补充养分。还有可降解的园林容器,用于花卉种植,废弃后可融入自然环境。再生材料同样大放异彩,利用废弃砖石重新砌筑园林矮墙、花池,既赋予旧材料新生命,展现古朴质感,又减少建筑垃圾排放。再生木材经过防腐处理后搭建木栈道、亲水平台,在满足游客观赏需求的同时,践行环保理念,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最大化,让风景园林处处彰显绿色科技魅力。

结语

绿色建筑与风景园林紧密关联,二者融合具备充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通过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应用原则,将节能、节水、环保材料等绿色建筑技术巧妙实践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之中,能够打造出兼具生态、美学与实用价值的景观空间。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建筑与园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更为人们营造出亲近自然、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未来应持续深化二者融合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思杰,许维杰.绿色建筑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应用[J].佛山陶瓷,2024,34(12):181-183.

[2]朱皓.浅谈绿色建筑材料与技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佛山陶瓷,2023,33(12):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