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桥维护养护管理策略研究
贾琛
210604198906240312
摘要:本文聚焦市政道桥维护养护,深入剖析常见病害,道路病害涵盖路面破损如坑槽、裂缝、车辙,及路基沉降等,桥梁病害涉及上下部结构诸多问题。针对性阐述维护养护技术手段,道路方面有预防性及修复性养护技术,桥梁含结构检测与加固维修技术。同时构建管理体系,从制度建设、机构人员配置到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多维度保障养护工作开展。
关键词:市政道桥;常见病害;养护技术;管理策略
引言
市政道桥作为城市的交通命脉,承载着繁重的交通流量,其运行状况直接关联城市的活力与居民的生活品质。然而,长期经受车辆荷载、自然环境侵蚀等多重考验,市政道桥老化、损坏现象日益频发。路面破损、路基沉降、桥梁结构病害等问题不仅威胁交通安全,还缩短了设施使用寿命。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市政道桥的维护养护技术、构建科学管理体系迫在眉睫。通过剖析病害成因,研发适配技术,优化管理策略,有望延长道桥寿命,提升城市交通运行效率,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开启市政道桥养护新篇章。
一、市政道桥常见病害剖析
1.1 道路常见病害
道路病害显著影响行车舒适性与安全性。路面破损是最为直观的问题,其中坑槽常因路面局部集料脱落、雨水下渗后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形成,不仅导致车辆行驶颠簸,还可能引发爆胎等事故;裂缝产生原因多样,温度变化引发的温缩裂缝在寒冷地区尤为常见,半刚性基层干缩产生的反射裂缝也会逐渐向上延伸至路面表层,削弱路面整体性;车辙则是由于重载车辆长期反复碾压,沥青混合料产生永久变形堆积而成,不仅影响路面平整度,还会降低路面排水能力。路基沉降也是一大隐患,当路基填土压实度不足,在自身重力与车辆荷载叠加作用下,土体结构逐渐密实,产生不均匀沉降,致使路面凹陷、开裂,在软土地基路段,这种现象更为突出,给道路维护带来极大挑战。
1.2 桥梁常见病害
桥梁结构复杂,病害成因也较为复杂。上部结构中,梁体裂缝较为常见,一方面可能源于设计时受力分析不准确,实际荷载超出梁体承载能力,致使受力不均产生裂缝;而混凝土老化、钢筋锈蚀膨胀也会撑开混凝土形成裂缝,威胁结构安全。支座病害同样不容忽视,支座老化、橡胶硬化失去弹性,或安装时偏差过大,会导致梁体位移受阻、受力异常,加速梁体损坏。桥面铺装破损不仅影响行车舒适性,雨水渗透还会侵蚀下部结构。下部结构里,墩台裂缝可能因基础不均匀沉降,使墩台承受额外弯矩而开裂,混凝土耐久性不足受侵蚀后也易产生裂缝;桩基若施工质量不佳,出现桩身缩颈、断桩等缺陷,或长期受水流冲刷、土体侧移影响,承载力下降,危及整个桥梁的稳定性,对桥梁的安全运营构成严重威胁。
二、市政道桥维护养护技术手段
2.1 道路维护养护技术
道路维护养护技术分为预防性与修复性两类,各有侧重。预防性养护旨在延缓病害发生,微表处技术是其中典型。它通过在路面铺设一层超薄的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混合料,快速修复路面轻微磨损,填补微小裂缝,形成封水层,有效阻挡雨水下渗,防止病害进一步发展,适用于病害初期、路面状况尚好的道路,成本相对较低且施工便捷,能显著延长路面大中修周期。雾封层技术则利用特制沥青乳液喷洒在路面,补充沥青粘结剂,治愈路面贫油、松散状况,提升路面抗滑性能。而灌缝技术针对较宽裂缝,将加热后的密封胶灌入裂缝,密封胶冷却后与裂缝壁紧密粘结,阻止水分侵入基层,避免裂缝扩大。修复性养护用于已有严重病害的道路。挖补工艺针对坑槽,先将损坏部分切割成规则形状,清理干净后填补新的沥青混合料并压实,恢复路面平整。罩面技术是在旧路面上加铺一层新的沥青面层,改善路面平整度、抗滑性,根据病害程度可选择不同厚度罩面。
2.2 桥梁维护养护技术
桥梁维护养护技术关键在于精准检测与有效加固。结构检测技术为桥梁体检,超声检测利用超声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特性,探测梁体、墩台内部缺陷,如空洞、蜂窝麻面;动静载试验通过加载模拟桥梁实际受力,测定结构变形、应力应变,评估承载能力;无损探伤技术如射线探伤、磁粉探伤,能检测钢材表面及近表面裂纹,为后续加固维修提供精准依据。加固维修技术对症下药,粘贴碳纤维布常用于梁体加固,碳纤维布高强度、轻质特性,可有效提高梁体抗弯、抗剪能力,施工时不增加结构自重。增大截面法通过在原结构表面浇筑新增混凝土层,增大构件尺寸,提升承载能力,适用于受压区混凝土强度不足情况。
三、市政道桥维护养护管理体系构建
3.1 管理制度建设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市政道桥维护养护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石。养护规划制定方面,需依据道桥的设计使用年限、已服役时长、过往病害记录以及交通流量变化趋势等因素,制定短、中、长期相结合的养护计划。短期规划聚焦解决当下紧迫的病害问题,快速恢复道桥基本通行能力;中期规划着眼于阶段性的结构强化与性能提升,如对部分老化桥梁进行预防性加固;长期规划则从城市发展战略高度,对道桥设施进行系统性更新换代布局。明确各阶段养护目标、具体任务、资金预算分配,确保规划落地。养护标准规范的建立同样不可或缺,涵盖病害评定标准,统一规定坑槽、裂缝等病害的分级量化指标,使养护人员能精准判断病害严重程度;养护工艺规范,详细说明微表处、粘贴碳纤维布等各类养护技术的操作流程、技术参数,保障施工质量;质量验收标准,明确验收流程、检测项目与合格阈值,确保养护工程达标交付,让养护工作有章可循。
3.2 管理机构与人员配置
合理的管理机构与专业的人员配置是管理体系高效运行的关键。组织架构优化上,构建市、区多级联动管理机构,市级管理部门负责统筹全市道桥养护大局,制定宏观政策、协调资金调配、把控技术方向;区级管理部门则承担具体实施责任,落实养护任务、巡查辖区道桥、反馈实时信息,形成上下协同、分工明确的管理网络,提升管理效率。人员专业培训是提升养护水平的核心驱动力。针对养护人员开展涵盖新技术应用、安全操作规程、应急处置技能等全方位培训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实地演练、案例剖析等多元方式,培养既懂传统养护工艺又能熟练运用新兴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满足日益复杂的道桥养护需求,为养护工作注入专业力量。
3.3 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
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市政道桥维护养护插上智慧翅膀。道桥档案管理方面,建立数字化档案库,将道桥从设计图纸、施工记录、历次检测报告到养护历史等全生命周期信息录入系统,实现一键查询、动态更新,为精准养护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实时监测系统借助物联网技术,在道桥关键部位安装传感器,实时采集应力、变形、温度、湿度等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对数据深度挖掘,一旦数据异常,即刻自动预警病害风险,辅助管理人员提前制定应对策略,实现从被动养护向主动预防转变,全面提升市政道桥维护养护效能。
结语
市政道桥维护养护至关重要,关乎城市运行。剖析常见病害,为养护指明方向;运用针对性技术手段,能有效修复病害、延缓设施老化。构建科学管理体系更是关键,完善制度、优化机构人员配置、引入信息化系统,全方位保障养护工作精准高效。虽仍面临挑战,但持续推进技术革新与管理优化,必将提升市政道桥品质,助力城市交通畅达、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倪国春.市政道桥维护养护管理策略研究[J].全面腐蚀控制,2024,38(10):75-77.
[2]林捷.加强市政道桥施工质量管理措施探讨[J].中华建设,2023,(10):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