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负性情绪的预警研究

作者

翟潞曼

新疆乌鲁木齐市

摘要: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产、传播、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是当今时代社会动员属性最强的载体之一,日益成为各类风险的传导器和放大器。在新的形势下,网络舆情治理工作难免遭遇诸多困难,需要切实地分析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环境发生的变化,以负性情绪预警为抓手创新治理,有效地减少网络舆情负性情绪的恶劣影响。基于此,本文分析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负性情绪的特点,研究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负性情绪的预警机制建设,提升舆情应对能力。

关键词:自媒体;网络舆情;预警

引言

自媒体的兴起与发展使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发生了深刻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为网络舆情的快速传播、爆炸式发酵提供了条件。网络舆情也成为社会舆情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网络舆情演进规律、科学治理受到广泛关注,如何科学进行网络舆情分析、监测、引导与治理,应用自媒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网络安全,以及引导主流舆论的重要研究议题。

1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负性情绪的特点

①散射化。在网络舆情中民众的负面情绪容易在自媒体的作用下呈散射状向各个方向扩散,当被辐射到的其他个体认为此事件与自己利益相关时,也容易形成类似负面情绪,在此情况下,负面情绪会以几何式数量增长并快速传播蔓延,形成一个更大的辐射圈,类似于“滚雪球效应”,越滚越大,负性情绪辐射的范围越来越广,最终可能形成某些影响恶劣的舆情事件。②偏执化。部分网民在评价网络舆情事件时,有时会偏感性化和情绪化,民众在负性情绪的影响下,仅凭个人的喜好来下结论,对事态的感知和判断缺乏深入的思考。在此情况下,民众的负面情绪具有很强的偏执性,往往表现出理性不足的特点,不利于舆情事件向好解决。③风险化。在网络舆情事件中,当相关负性情绪积累达到临界点时,个别民众可能在负性情绪的驱动下作出危害社会的行为,甚至可能采取报复他人和社会的暴力破坏行为,严重威胁社会的稳定。

2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负性情绪的预警机制建设

2.1推动舆情监测信息在各部门之间高效流通

网络舆情负性情绪基于内外源动力机制相互耦合,极易形成极化效应,为网络舆情治理带来较大的困难。因而应当高度重视预警机制建设,着重推动网络舆情监测所得信息在参与治理的各部门之间形成高效的流通,为后续的多部门联动治理提供有效的依据。各部门联动协同治理网络舆情时,应当由主导部门搭建舆情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同时常态化维护和管理,确保共享平台可以在预警机制建设中传递信息。

2.2提升网络舆情负性情绪预警的科学性

网络舆情负性情绪预警报告应该尽可能的详细,且准确描绘出舆情起始、现状、发展的各个关键点和可能产生的风险影响等,为下一步应对工作提供信息支撑。与此同时,网络舆情负性情绪会随着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和演化而发生变化,因此相关舆情治理单位启动情报采集和联动处置机制后,应该根据网络舆情负性情绪的走势及时作出反馈,梳理负性情绪可能造成的危害和潜在的风险点,并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预警工作。其次,鉴于网络舆情负性情绪的律动式和媒介化表达方式,网络舆情事件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负性情绪的随之消逝,其可能成为一种感情基调延留在公众的潜意识中,有可能被迅速激活并再次集结放大,因此需要科学预警此次网络舆情负性情绪可能出现的“长尾”效应,防范发生次生舆情。最后,在网络舆情负性情绪疏导结束后,需要对负性情绪预警工作进行总结,对整个预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全面的总结评估,提升未来网络舆情负性情绪预警工作的科学性。

2.3以善治为目标加强结构性情感治理

鉴于情绪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中的关键作用,应当树立基于“善治”的网络舆情治理体系,在最大限度地推动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建立政府公共组织与社会公民之间的合作关系。一是树立善治政府形象。相关政府部门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要加强与公众互动,通过网络问政平台、政务平台等搭建与民众对话的平台,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使公众有效宣泄情绪、表达诉求。同时在与民众对话中提高“共情力”,增加人文关怀,积极吸纳网络舆情中的建设性意见,将之纳入公共决策体系,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民众的治理参与感。二是要关注公众情绪表达背后的社会语境。要通过优化利益分配、维护公平正义、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等方式,使公众的获得感和权益表达得到保障,从根本上消除负面情绪产生的病灶。

2.4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

面对新挑战与新变化,宣传和舆论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科学认识、准确把握网络舆论的生成、传播规律,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力影响力。一是要用党的创新理论充盈网络空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互联网内容建设,深入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网络宣传,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网民、凝聚网民。二是加强和改进网上正面宣传。坚持以优质内容吸引网民关注,提升正面宣传的时效度。要主动用网言网语来澄清热点问题,增强正向舆论引导。三是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畅通主流媒体与网民互动的渠道,实现良性互动,倾听网民的呼声,聚焦网民反应集中的问题,积极回应、妥善处置,使网络成为为民解忧的新平台,成为凝聚人民群众智慧力量的新平台。四是提升网民的主人翁意识。网民是网络空间的“细胞”,要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和价值观,实现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觉把网络空间建设好,共同营造向上向善的网络舆论环境。

2.5强化网络舆论的监督管理

一方面,自媒体时代海量的网络信息真假难辨,需要建立一个更科学高效的舆论分析体系,以及舆论预警管控机制来有效管理网络舆论,相关单位要做好舆情信息和舆论监测,并第一时间进行应对,避免负面网络舆情的进一步发酵,达到预防和管控的目的。另一方面,要未雨绸缪,理性引导网络舆论。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体系,增强官方信息的权威性。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充分发挥政务网站及自媒体矩阵的功能,重要信息联动发布,官方声音联动传播,让正向声音占据主流,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与此同时,各政府部门要加强合作,强化协同管理,形成合力,并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发集网络舆情抄告、处理、反馈、督察等功能于一体的监察预警程序,搭建网络舆情底线预警系统,做好舆论监测和预警,打造立体、长效有序的舆情管理体系。

结语

总而言之,自媒体时代为网络舆情传播演变带来变化,需要切实地分析其中负性情绪的扩散与表达,搭建预警机制予以应对,实现更理想的网络舆情负性情绪治理成效。在此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分析网络舆情在自媒体时代的特征,另一方面可以采取下述策略建设网络舆情负性情绪预警机制:围绕常见风险建设舆情风险评价预警机制,推动舆情监测信息在各部门之间高效流通,深入研究网络舆情负性情绪传播演变规律,协同各方主体共同参与网络舆情预警治理等。

参考文献

[1]吴杰.自媒体时代涉警舆情成因及风险管理研究[J].自媒体研究,2021(02):160-162.

[2]郭婧天.心理视角下网络舆情引导研究[J].国际公关,2022(01):62-64.

[3]周丽娟.涉警舆情危机的特征及应对研究究[J].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