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埋特长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章珂
中交国通公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 610036
摘要: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埋特长隧道工程日益增多。本文针对埋特长隧道施工,深入探讨了其关键技术,包括地质勘察技术、隧道开挖技术、支护技术、防排水技术以及监控量测技术等方面。通过对各项技术要点的分析,旨在为提高埋特长隧道施工质量、确保施工安全、提升工程效益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一、引言
埋特长隧道在现代交通网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山区高速公路、铁路建设等常需穿越复杂地质构造区域,依赖特长隧道实现线路贯通。然而,其施工面临诸多挑战,如高地应力、岩溶、涌水、围岩稳定性差等问题,这些都对施工关键技术提出了严格要求。深入研究并掌握这些关键技术,是保障隧道顺利建成的关键。
二、地质勘察技术
(一)地面地质调查
施工前全面细致的地面地质调查不可或缺。通过对隧道沿线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进行勘查,初步判断可能存在的不良地质体位置与规模。例如,观察山体褶皱、断层露头走向,分析其对隧道穿越区域围岩稳定性的潜在影响,绘制详细地质图,为后续勘察与施工方案制定提供基础资料。
(二)地球物理勘探
采用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相结合,如地震波反射法、瞬变电磁法等。地震波反射法利用不同地层介质波速差异,探测隧道掌子面前方地质结构,识别断层、破碎带;瞬变电磁法对地下水敏感,能有效探测富水区域。这些方法相互印证,可提高地质异常体探测准确性,提前预警岩溶空洞、暗河等隐蔽地质灾害,以便调整施工工艺。
(三)钻探勘察
钻探是获取深部地层准确信息的直接手段。按照一定间距布置钻孔,采取岩芯样本进行室内试验,测定岩石物理力学参数,包括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等。同时,通过钻孔水位观测、压水试验了解地下水情况,确定含水层位置、渗透性,为隧道防排水设计提供关键数据。
三、隧道开挖技术
(一)台阶法开挖
台阶法适用于围岩稳定性一般的地段。将隧道断面分为上下台阶分步开挖,上台阶先施工,为下台阶提供临空面,有利于围岩应力释放。台阶长度、高度依据围岩条件合理确定,如在 Ⅲ 级围岩中,台阶长度可适当加长至 5 - 10m,高度 3 - 4m,采用弱爆破、短进尺方式,每循环进尺控制在 1 - 2m,及时施作初期支护,确保施工安全。
(二)CD 法与 CRD 法开挖
对于围岩软弱破碎、自稳能力差的地段,CD 法(中隔壁法)和 CRD 法(交叉中隔壁法)优势明显。CD 法将隧道断面横向分为左右两部,按先后顺序开挖支护,中隔壁临时支撑围岩;CRD 法在 CD 法基础上,进一步将左右部又各分为上下两层交叉开挖。施工中严格控制各部开挖步距、支护时机,如 CRD 法各部开挖步距不超过 1 - 1.5m,开挖后立即喷射混凝土、安装钢架,有效控制围岩变形。
(三)TBM 法与盾构法开挖
在长距离、地质条件相对均一的深埋隧道,TBM 法(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法)和盾构法高效且安全。TBM 利用旋转刀盘切削岩石,连续掘进,配合出渣、支护系统,日进尺可达数米甚至十余米。盾构法则适用于软土地层隧道,通过盾构壳体支护,同步拼装管片衬砌,对周边环境影响小。但两种方法设备昂贵、对地质适应性有一定局限,前期选型与地质勘察需紧密结合。
四、支护技术
(一)初期支护
喷射混凝土是初期支护关键环节,能快速封闭围岩表面,防止风化剥落。采用湿喷工艺,确保混凝土质量,厚度根据围岩级别设计,一般 Ⅲ 级围岩 5 - 8cm,Ⅳ 级围岩 8 - 12cm。钢拱架紧随其后安装,增强支护刚度,与锚杆、钢筋网联合受力,锚杆深入围岩内部锚固,提供径向约束,钢筋网改善混凝土受力分布,形成稳固初期支护体系。
(二)二次衬砌
二次衬砌在围岩变形基本稳定后施作,通常采用模筑混凝土。其不仅作为隧道永久支护结构,还承担防水、装饰等功能。衬砌厚度、强度依据隧道设计寿命、围岩压力计算确定,施工中注意振捣密实,防止出现蜂窝麻面,同时做好施工缝、变形缝防水处理,确保衬砌整体性与防水性。
(三)超前支护
在围岩破碎、自稳困难地段,超前支护先行。如超前锚杆、超前小导管注浆,超前锚杆沿隧道轮廓外一定角度打入,锚固前方松动围岩;小导管注浆在小导管打入后注入水泥浆或化学浆液,加固围岩、填充裂隙,提高围岩承载能力,为后续开挖创造条件,超前支护长度一般 3 - 5m,根据需要可适当延长。
五、防排水技术
(一)防水板铺设
隧道防水板多采用 EVA、ECB 等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防水性能与耐久性。铺设时,确保防水板与初期支护密贴,无褶皱、破损,采用热熔焊接连接,焊缝宽度、强度满足规范要求,形成全封闭防水层。同时,对防水板破损处及时修补,防止地下水渗漏路径形成。
(二)排水系统设置
沿隧道边墙、仰拱底部设置排水盲管,将围岩渗漏水引排至隧道中心排水沟。排水盲管选用打孔波纹管,外包土工布过滤,防止泥沙堵塞。中心排水沟要有足够过水断面,坡度合理,确保排水顺畅,定期清理维护,避免淤积影响排水效果。
(三)注浆堵水
对于局部涌水量大、水压高区域,注浆堵水是有效手段。根据涌水水源、水压选择合适注浆材料,如水泥 - 水玻璃双液浆凝结快、可注性好,用于紧急堵水;普通水泥浆用于后期加固填充。合理布置注浆孔,采用分段、分压注浆工艺,逐步封堵涌水通道,降低隧道涌水量。
六、监控量测技术
(一)监测项目与测点布置
监测项目涵盖围岩变形、支护结构受力、地表沉降等。围岩变形监测通过在隧道周边布置收敛测点、拱顶下沉测点,实时掌握围岩收敛、下沉速率与累计变形量;支护结构受力监测在钢拱架、锚杆、衬砌内安装应力应变传感器;地表沉降测点布置在隧道上方地表,尤其在浅埋段、洞口段加密布置,监测施工对地表建筑物、道路影响。
(二)监测频率与预警值设定
监测频率依据施工阶段、围岩稳定性动态调整,开挖初期围岩变形快,监测频率高,如每 1 - 2 小时 1 次,变形稳定后可延长至每天 1 次或数天 1 次。预警值根据隧道设计规范、地质条件、类似工程经验综合确定,一旦监测数据接近或超过预警值,立即停工分析,采取加固、调整施工参数等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三)监测数据分析与反馈
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处理,绘制时态曲线,判断围岩变形趋势、支护结构工作状态。利用数据分析结果反馈指导施工,如优化开挖进尺、支护时机,调整注浆参数等,实现信息化施工,将隧道施工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
七、结论
埋特长隧道施工关键技术涵盖地质勘察、开挖、支护、防排水及监控量测等多个环节,各环节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准确的地质勘察是前提,为后续施工方案制定提供依据;合理的开挖方法确保施工效率与围岩稳定;可靠的支护、防排水技术保障隧道结构安全与耐久性;实时有效的监控量测为施工动态调整保驾护航。在未来隧道工程实践中,应持续优化这些关键技术,结合新技术、新材料应用,推动埋特长隧道建设向更安全、高效、环保方向发展,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侯永和,胡威东,陈寿根. 深埋特长隧道快速安全施工的关键技术[J]. 隧道建设,2008,28(1):74-77.
[2]吴存兴. 深埋长大泰宁隧道快速施工关键技术研究[J]. 土工基础,2012,26(3):57-60.
[3]范磊. 高地温深埋特长隧道热害综合防治关键技术研究[J]. 现代隧道技术,2019,56(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