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语法视角下英语动结构式的多义性解读与习得研究
王涛 杨姣
广州工商学院外语学院 广东广州 510850
摘要:本研究依托构式语法的理论架构,探究动态结构如何呈现为形式-意义的对应组合,及学习者在语言与认知范畴内的习得方式。研究成果凸显了作用于动态结构阐释与习得的认知、社会及功能要素,并对语言学理论与语言教学所蕴含的启示予以探讨。
关键词:构式语法;动结构式;多义性;习得
作为一种探究语言认知的途径,构式语法为洞悉语言结构作为形式与意义匹配的本质构筑了一个全方位的理论框架。就英语动态结构而言,构式语法为语言使用者处理这些结构以及学习者掌握过程提供价值洞见。鉴于其与动作或过程紧密相连,而这恰是自然语言描绘事件的核心要素,理解其阐释与习得对于更为宽泛地把握语言发展进程意义非凡。
一、英语动结构式的多义性表现
英语动结构式常见的形式为“动词+ 宾语+补语”,其中补语通常表示宾语在动词动作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或状态变化。然而,同一动结构式在不同语境中可能具有多种不同的语义解读。如“open the door”可以表示“使门处于打开的状态(原本门可能是关闭的)”;但在某些语境下,如在讨论门的安装或设计时,“open the door”可能表示“将门设计或制造成能够打开的形式”。多义现象表明英语动结构式的语义并非单纯由动词决定,构式本身在语义构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构式语法视角下英语动结构式多义性解读
(一)动词与构式的互动关系
在构式语法框架中,动词和构式是相互影响的。动结构式作为一种特定的构式,具有其自身的语义框架。当动词进入该构式时,动词的语义需要与构式的语义框架相契合,但同时也会对构式的语义产生一定的影响。以“cut the cake”为例,“cut”本身表示“切割”的动作,当它进入“动词+宾语+补语”的动结构式时,与构式的“使宾语产生某种结果(被切割成某种状态)” 的语义框架相结合,形成“将蛋糕切成(某种形状或块数)”的语义。不同动词在与动结构式结合时,其自身语义的特点导致动结构式产生不同的多义解读。
(二)语义压制原则
语义压制是英语动结构式多义性产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当动词的语义与构式的语义不完全匹配时,构式会对动词的语义进行压制,从而使整个动结构式产生新的语义。例如在 “hammer the metal flat”中,“hammer”原本的语义主要是“用锤子敲打”,但在这个动结构式中,构式的“使金属变平”的语义压制了“hammer”单纯的“敲打”语义,使整个句子表示“用锤子将金属敲打至平坦的状态”。这种语义压制现象使得动结构式能够容纳多种不同语义特征的动词,并产生丰富的多义性。
(三)概念隐喻与转喻在多义构建中的作用
概念隐喻和转喻也在英语动结构式多义性的构建中发挥着作用。如“build a house” 中的 “build”,其基本语义是 “建造”,但通过概念隐喻,“build” 可以用于 “build a relationship”,这里将“建造房屋”的概念隐喻到 “建立关系” 上,动结构式的语义从具体的物质构建扩展到抽象的关系构建。在转喻方面,“paint a portrait”中的 “paint”,原本表示“绘画” 的动作,通过转喻,“paint”可指代 “创作一幅肖像画的整个过程”,动结构式也随之具有了 “完成一幅肖像画创作(包括构思、绘制等多个环节)” 的多义解读。
四、英语动结构式多义性的习得研究
(一)实验设计与实施
为了探究学习者对英语动结构式多义性的习得情况,本研究设计了一项实证实验。选取不同英语水平的学习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语法判断任务、翻译任务和语篇填空任务等多种测试形式。语法判断任务中,向学习者呈现包含动结构式的句子,要求判断句子是否正确以及理解句子的语义;翻译任务则要求学习者将含有动结构式的英语句子翻译成母语,以考察他们对动结构式多义性的理解与表达;语篇填空任务提供一篇含有若干空缺动结构式的语篇,让学习者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动结构式并填入正确的形式,以此检测在实际语境中对动结构式多义性的运用能力。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初级学习者在面对英语动结构式的多义性时,往往只能理解其最基本、最常见的语义。例如,对于 “break the glass”,只能理解为 “打破玻璃(使玻璃破碎)” 这一基本义,而对于在特定语境下如 “break the glass for a new design”(为新设计而将玻璃加工成特定形状,可理解为“改造玻璃”)中的多义解读则很难把握。在语法判断任务中,对于涉及多义性且语义较为隐晦的动结构式句子,初级学习者的错误率较高。
中级学习者开始逐渐意识到英语动结构式的多义性,但在不同语义的区分和运用上仍存在困难。在翻译任务中,他们可能会将具有多义性的动结构式简单地按照其熟悉的一种语义进行翻译,导致译文不准确或不完整。
高级学习者对英语动结构式多义性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相对较强,但在一些涉及文化背景或隐喻、转喻较为复杂的多义情况时,仍会出现错误。在语篇填空任务中,高级学习者能够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动结构式,但在处理一些具有隐喻性多义的动结构式时,可能会因对隐喻理解不够深入而出现错误。
(三)影响习得的因素分析
母语迁移是影响学习者习得英语动结构式多义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学习者的母语语义和语法结构会对他们理解和运用英语动结构式产生干扰。输入频率也对习得有显著影响。学习者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到的英语动结构式的多义性实例越多,就越有可能理解和掌握其多义性。认知能力发展也是一个关键因素。随着学习者认知水平的提高对概念隐喻、转喻等认知手段的理解能力增强,有助于理解英语动结构式的多义性。认知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渐进过程,这也导致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在动结构式多义性习得方面的差异。
五、结语
本研究基于构式语法理论深入解析了英语动结构式的多义性产生机制,包括动词与构式的互动、语义压制以及概念隐喻与转喻等因素的作用。揭示了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对英语动结构式多义性的习得状况,发现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存在的难点与规律,并分析了母语迁移、输入频率和认知能力等影响习得的因素。
参考文献:
[1]Diewald, G., & Politt, K. (2020). Grammatical categories as paradigms in Construction Grammar. https://doi.org/10.1075/BJL.00033.DIE
[2]Hilpert, M. (2019). Constructional approaches. https://doi.org/10.1093/oxfordhb/9780198755104.013.13
[3]Kolesov, I. Y. (2020). Cognitive perspective in Construction Grammar analysis of English constructions. https://doi.org/10.15405/epsbs.2020.08.82
基金项目:广州工商学院2023年校级科研项目“概念合成理论下中华经典文学著作的言语幽默:阐释与再理解”(KYYB202327);广州工商学院 2024年校级校级科研项目“基于构式语法的汉英情感强化副词语义语用研究”(KYYB2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