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边境地区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研究综述
蔡远莹 谭莹
云南大学 云南省 昆明市 650091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 重庆市 合川区401520
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研究生项目“中缅边境外籍务工人员语言使用情况调查——以畹町口岸为例”(项目编号:2023Y0309)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一带一路的政策背景下,中缅边境地区,作为连接中国与缅甸的重要地带,语言使用情况复杂且多样,语言现象极具研究价值。本文旨在通过综述近年来关于中缅边境地区语言使用的相关研究,从多个角度探讨该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研究成果及影响因素,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助力维护边境稳定,推动边境地区语言研究发展。
关键词:语言使用;边境地区;汉语普通话
引言:
语言使用的调查包括“语言活力、语言地位、语言功能、语言关系” 等内容,实际涵盖了某一种或多种语言在各类场合中的使用情况(戴庆厦,2010)[1]。近年来,随着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边境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以往多集中在从语言使用理论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近年来还包括了语言景观、语言规划以及语言安全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形成了边境地区较为完善的语言调查数据库。
一、中缅边境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研究
(一)不同群体的语言使用研究
中缅边境地区的语言接触与融合现象显著。由于地理相邻和民族迁徙,以及境外劳动力跨国务工,人口流动频繁。汉语与缅甸语、少数民族语言之间产生了广泛的接触。不同群体之间的语言使用情况差异也较大,我国边境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边境居民、外商群体、跨境少数民族等群体。
中缅边境地区居民的语言生活多样性丰富,他们通常使用多种语言,包括汉语、缅甸语以及当地少数民族语言。朱雄兵(2017)对中缅边境城市瑞丽的外国商人群体进行了语言使用状况调查[2]。结果显示,外籍商人在瑞丽主要使用缅甸语、汉语普通话和瑞丽方言,且对汉语持有积极态度。杨在彭(2017)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3],分析了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中缅边境友好往来中的使用情况。他发现,少数民族语言在边境地区的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在与缅甸接壤的少数民族地区。董莉(2020)的研究则关注了在华缅籍人士的汉语使用和语言态度[4]。她发现,在华缅籍人士在学习汉语时面临多种挑战,但他们对汉语的使用和语言态度的积极性较高。同样的,跨境少数民族的语言使用情况也有学者进行了研究,朱相宜(2018)对中缅边境傈僳族的双语和谐使用进行了深入研究[5]。她指出,傈僳族在双语环境中实现了语言的和谐使用,这对语言的活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李增芳(2014)则对生活在西双版纳磨憨口岸的跨境少数民族进行了调查[6],发现跨境少数民族在边境地区的语言使用中,既保留了本民族的语言特点,又吸收了其他民族的语言元素。
(二)不同方面的语言使用研究
关于中缅边境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研究,目前主要从语言生活、语言教育、语言经济学、语言安全、语言规划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这些不同方面的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边境地区的语言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第一,在语言生活方面。中缅边境地区的语言生活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王德根(2022)详细调查了云南边境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7],发现多民族语言共存是该地区语言生活的一大特点。不同民族使用各自的语言,同时也学习和使用其他民族的语言,并且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在语言使用上存在差异。例如,有些地区以汉语为主,有些地区则以少数民族语言为主。这种差异反映了该地区语言生活的复杂性.
第二,在语言教育方面。边境地区的汉语教育也随着时代进步有了新发展。如《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的称谓变化,表明边境民族文化教学成为汉语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边境民族地区的汉语教育不仅要传递汉语文化,还应当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带着本民族文化的烙印去学习掌握汉语知识。
第三,语言经济学视角下。中缅边境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缅籍人员在边境地区的务工、经商等活动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语言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李秋萍(2020)发现,缅北华人华侨的语言使用情况反映了当地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语言成为促进经济交流的重要工具[8]。
第四,语言安全方面。中缅边境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对边境安全具有重要影响。朱丽红(2024)在对跨境缅籍人员的研究指出,跨境民族的相互交流可能引发一系列边境安全问题[9]。诸如新冠疫情时,由于语言沟通上的障碍,缅籍人员难以及时获取疫情通报和关键指令,这无疑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这一现状强烈地指出了在边境地区加强应急语言服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五,语言规划方面。中缅边境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为语言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云南边境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为当地的语言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应加强边境地区语言使用状况的调研工作,建立语言资源数据库,推进“简明汉语”的普及工作等。
二、中缅边境地区语言使用的影响因素
中缅边境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就现有研究分析来看,主要与地理与历史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策与教育因素、个人语言习惯与教育背景以及跨文化交流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当地独特的语言文化景观。
(一)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
中缅边境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对其语言使用产生深远影响。该地区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与缅甸接壤,历史上两国在政治、经济及文化领域保持着紧密的交流互动。云南边境地区的语言生活受到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边境地区地形复杂,山高谷深,交通不便,这使得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语言社区。同时,历史上的民族迁徙和交融也促进了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和相互影响。
(二)个人语言习惯及教育背景
个人语言习惯与教育背景也是影响中缅边境地区语言使用情况的重要因素。个人的语言习惯受到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教育背景则决定了个人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和使用能力。比如,一些缅籍人士的汉语使用习惯及其对待汉语的态度,深受其个人语言偏好和教育经历的影响。那些从小接触并学习汉语的缅籍人士汉语水平较高;受教育背景的限制的缅籍人士汉语水平相对较低。
(三)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中缅边境地区语言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边境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从事跨境贸易活动,这促使他们学习并使用对方国家的语言。随着中缅边境贸易的不断发展,经济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日益显著。边境贸易的繁荣促进了汉语在缅甸籍商人和当地居民中的普及和使用。这主要是因为汉语在边境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掌握汉语有助于商人更好地进行商业交流和合作。同时,随着中缅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入,汉语在缅甸籍商人和当地居民中的普及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四)相关政策
“一带一路”、“脱贫攻坚”政策对中缅边境地区语言使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使用。在“推普脱贫”的背景下,黄景懋(2019)对广西东兴边境地区居民的语言使用情况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调查[10]。他发现,边境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汉语和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但在教育和官方场合,汉语的使用更为普遍。这表明汉语在边境地区的普及程度较高,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五)跨文化交流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流对中缅边境地区语言使用情况的影响也日益显著。跨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和相互影响,使得当地语言使用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点。靳燕琪和李宏强(2019)的研究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对手势语进行了研究[11]。他们发现,在跨文化交流中,手势语作为一种非语言交际方式,对语言使用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通过手势语的运用,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和交流障碍,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三、研究发现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回顾关于中缅边境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研究发现,边境地区语言生活较为复杂,语言使用存在的基本问题有如下几点:第一,语言沟通存在障碍。尽管双语或多语现象普遍,但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障碍仍然存在。这可能引起文化误解、导致冲突,造成合作困难。第二,跨境人员汉语能力水平普遍较低。学习汉语的途径较少,亟需大力推广汉语普通话。第三,语言教育不平衡:边境地区语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一些地区语言教育质量低下。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相对薄弱,影响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全面发展。第四、语言认同与民族认同冲突。在某些情况下,语言认同与民族认同可能产生冲突,加剧民族矛盾和社会不稳定,影响维护边境安全。
因此,结合目前中缅边境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相关研究及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对策。
第一,加强语言教育。提高边境地区语言教育质量,加强双语或多语教育。鼓励边境地区学校开设多种语言课程,培养边境地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第二,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应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使用。在边境区域积极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以增强边境居民的语言认同和国家归属感。通过宣传教育、组织活动等方式,增强边民对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第三,针对跨境人员和跨国劳动力提供汉语教育服务。开办专门的汉语学习培训机构,提供免费的汉语培训课程,提升他们的汉语基础能力水平,减少因语言障碍导致的沟通困难和工作难题,有利于实现合作共赢。
第四,促进语言交流融合。通过搭建语言交流平台,增进不同语言交流与融合。积极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不同群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有助于减少语言冲突,促进文化和睦。
第五,加强语言政策与规划。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语言政策与规划,推动边境地区语言使用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促进边贸经济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增进中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戴庆厦. 语言使用研究在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地位 [J]. 中国社会语言学, 2015, (02): 1-8.
[2]朱雄兵. 中缅边境城市瑞丽外国商人群体语言使用状况调查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 2017.
[3]杨在彭. 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中缅边境友好往来中的使用现状分析——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 [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7, (02): 109-110.
[4]董莉. 在华缅籍人士的汉语使用和语言态度调查[D]. 广西大学, 2020. DOI:10.27034/d.cnki.ggxiu.2020.001300.
[5]朱相宜. 中缅边境傈僳族双语和谐使用及其语言活态保护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 2018.
[6]李增芳. 西双版纳磨憨口岸跨境少数民族语言生活调查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 2014.
[7]王德根. 云南边境语言生活调查研究[D]. 云南财经大学, 2022. DOI:10.27455/d.cnki.gycmc.2022.000207.
[8]李秋萍. 缅北华人华侨语言使用现状调查——以掸邦南坎为例 [J]. 普洱学院学报, 2020, 36 (04): 76-81.
[9]朱丽红. 中缅边境地区缅籍跨境流动人员应急语言服务研究——以云南德宏州为例 [J]. 大理大学学报, 2024, 9 (09): 116-122.
[10]黄景懋. “推普脱贫”背景下广西东兴边境居民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研究[D]. 南宁师范大学, 2019. DOI:10.27037/d.cnki.ggxsc.2019.000004.
[11]靳燕琪,李宏强.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手势语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19, 6 (74): 277-279. DOI: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