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作者

王阳

大石桥市北街小学 115100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从教材挖掘、时政结合、知行统一、家校协同、学科融通五个维度探讨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通过分析教材中蕴含的民族团结元素,结合时政热点激发爱国情怀,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推进多学科融合教学等方式,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全方位覆盖。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学

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2022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为提升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提供实践参考。

一、 挖掘教材筑梦远航,思政元素润泽心田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蕴含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1]。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入研读教材内容,提炼与民族团结相关的知识点,整合课文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案例。在“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教学中,教师通过系统梳理教材内容,深入挖掘各地区代表性民间艺术,精心收集北京景泰蓝、苏州刺绣、景德镇陶瓷、内蒙古剪纸等艺术作品的图片与视频素材。导入环节巧妙运用民间艺术精品展示,带领学生细致观察各地区民间艺术的独特之处,探寻其背后的文化底蕴。通过绘制民间艺术地图的创新形式,让学生在直观认识中华民族文化广博精深的同时,加深对中华文明的理解。组织学生围绕家乡特色民间艺术开展小组讨论,从身边熟悉的艺术形式入手,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二、 时政热点连接现实,爱国情怀薪火相传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紧密关注时政热点,精心筛选体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精神的典型事例。从冬奥会民族运动员齐心协力为国争光、神舟飞船凝聚全民族智慧力量、抗疫过程中各民族守望相助等新闻事件中,提炼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元素。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新闻联播、阅读权威媒体报道,引导学生感受各民族在国家发展建设中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生动实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围绕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民族地区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显著成效等内容,制作主题微视频。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透过鲜活的新闻素材,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的深厚感情,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三、知行结合同频共振,实践养成根植心田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突破传统课堂限制,精心设计实践体验活动。带领学生走进民族文化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烈士纪念馆等场所,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各民族共同奋斗的光辉历程。组织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展品讲解、互动体验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革命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参观少数民族服饰展、民俗用品展、民族乐器展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共同特征。邀请民族文化传承人走进校园,开展民族歌舞表演、传统工艺制作、民族美食制作等互动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加深对各民族文化的理解。同时组织学生采访不同民族的社区居民,记录他们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真实故事,使学生深刻体会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家校联动同心同德,协同育人共启新程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构建完善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家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家长协同育人平台,定期推送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进步等主题内容,引导家长参与民族团结教育[2]。精心组织“寻根民族魂”家庭调查活动,鼓励家长带领孩子探寻家族中与各民族交往的故事,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不同民族之间互帮互助、守望相助的感人事迹。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系列活动,邀请不同民族的家长走进课堂,分享本民族的传统习俗、文化特色和生活智慧,让学生在多元文化交流中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组织“共筑中国梦”亲子故事会,引导家长讲述亲身经历的民族团结故事,分享各民族共同见证祖国发展进步的难忘瞬间。定期举办家长沙龙,交流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树立正确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的经验,共同营造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家庭氛围。

五、学科融通互联互通,多维渗透厚植根基

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多学科协同育人格局[3]。在“中华民族一家亲”教学中,充分整合美术、音乐、语文等学科资源,构建多维度育人体系。美术课程中,引导学生创作各民族传统服饰图案,绘制少数民族特色建筑写生画,制作民族节日装饰品,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感受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音乐课堂上,精选蒙古族的《鸿雁》、维吾尔族的《掀起你的盖头来》、壮族的《山歌好比春江水》等民族歌曲,带领学生演唱各民族民歌,欣赏少数民族传统乐器演奏,在优美旋律中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语文教学中,导读描写民族团结的优秀篇章,如《草原上的白雪》《龙形花鼓》等,朗诵赞美民族团结的诗词,引导学生品味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民族情怀。通过三门学科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绘画创作中观察民族特色,在歌曲演唱中感受民族风情,在文学阅读中理解民族精神,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谐美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持续深入推进。通过多维度、立体化的教育方式,有效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以教材为基础,以时政为补充,以实践为抓手,以家校协同为支撑,以学科融合为路径,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司白雪.小学《道德与法治》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研究[D].大理大学,2024.

[2]陈玉.贵阳市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23.

[3]高瑞.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J].知与行,2022,(01):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