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育人下的综合实践作业设计实践研究
王莉莉
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实验小学 476000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综合实践活动已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综合实践作业的设计和实施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基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念,探讨了综合实践作业设计的实践策略。通过搭建家校社共育的实践作业评价反馈机制、优化生活情境下的综合实践作业设计方法、整合家校社资源支持下的实践学习模式以及构建数字平台支持的三方协同指导体系,旨在为综合实践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和启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综合实践作业;家校社协同;设计实践
引言:在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已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当前,综合实践作业的开展仍存在着教师单一主导、家校联系不足、社区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这严重制约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育人效果。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成为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立足小学教育实际,从评价反馈机制、生活情境作业设计、资源整合模式以及数字平台建设等维度,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综合实践作业的创新路径。
一、搭建家校社共育的实践作业评价反馈机制
小学综合实践作业评价体系的创新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评价反馈机制的科学构建对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评价方式过于依赖教师单一主体的评判,未能充分发挥家长和社区的育人功能。在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下,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需要通过家访、家长会、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与家长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深入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实践表现,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进步纳入综合评价范畴。其次,开发家长参与评价的有效途径,如建立家长评价日志,详细记录孩子完成实践作业时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定期与教师交流评价意见,共同探讨改进措施。最后,积极调动社区资源,邀请社区文化站工作人员、退休教师、各行业专家等社会力量参与评价工作,从专业视角对学生的实践作业给予指导和建议,丰富评价维度[1]。通过搭建家校社共育的实践作业评价反馈机制,形成多方联动、优势互补的评价体系,切实提升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二、优化生活情境下的综合实践作业设计方法
生活情境作为小学综合实践作业的重要载体,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独特价值。设计贴近生活实际、富有情境特色的作业内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热情。一方面,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围绕节日文化、社区活动等主题开发实践作业。如在传统节日期间,精心设计"小小民俗调查员"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走访社区采访长辈,了解节日习俗,学习制作传统美食,撰写节日观察日记;在社区服务实践中,开展"爱心社区服务队"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宣传、敬老助老等志愿服务,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开发亲子互动类作业,如设计"家庭科学探究室"活动,指导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趣味科学实验,既增进亲子关系,又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开展"生活技能小达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通过优化生活情境下的综合实践作业设计方法,使作业内容更具实践性和生活化特征,有效提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成效[2]。
三、整合家校社资源支持下的实践学习模式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教育需要充分挖掘和整合家庭、学校、社区三方面的优质教育资源。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场域,家庭和社区蕴含着丰富的实践学习资源,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价值。在实践中,学校应积极探索资源整合路径,定期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走进校园,为学生分享职业故事和工作经验,拓宽学生视野。同时,组织"社区探索行"活动,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社区图书馆、文化站、科普基地等场所,了解社区文化特色和发展需求。此外,教师可以充分引导学生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如利用家中废旧物品进行创意环保制作,在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走访社区养老院开展志愿服务等。在活动设计过程中,注重将社区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实践任务,让学生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整合家校社资源支持下的实践学习模式,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实践空间,显著提升了综合实践作业的实效性。
四、依托数字平台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创新小学综合实践作业的实施方式提供了有效途径,现有的第三方数字平台(如微信小管家、班级优化大师等)已成为连接家庭、学校和社区的重要纽带。在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中,教师充分利用这些平台的作业发布、资源共享和在线指导等功能,发布实践任务指南,分享相关学习资源,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建议;家长通过平台可以实时了解孩子的作业完成进度,适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鼓励;社区机构也能够及时在平台上发布实践活动信息,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实践机会。这些平台的作品展示和经验交流功能,支持学生上传实践成果并开展同伴互评。基于平台提供的数据分析功能,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实践活动情况,为优化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同时,平台整合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指南。通过有效运用第三方数字平台,教师积极引导家长和社区专家共同参与互动交流,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的综合实践学习提供更专业的指导,从而营造良好的实践生态环境,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成效[3]。
结语: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指导下,创新设计小学综合实践作业是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途径。通过评价反馈机制的多元构建、生活情境作业的优化设计、家校社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第三方数字平台的充分应用,能够有效提升综合实践作业的实施成效。这不仅为学生搭建了丰富的实践平台,更形成了家庭、学校、社区三方协同的育人格局,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对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专项课题《“家—校—社”协同育人下的综合实践实践作业设计实践研究》论文 ,课题编号:hnzypj2314011
参考文献:
[1]马金芳.“双减”背景下小学中高年级段数学综合实践作业的设计与实施的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4,(17):155-157.
[2]熊涵.小学语文综合实践作业设计与实施初探——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相约春天”为例[J].华夏教师,2024,(26):105-107.
[3]张培英.小学高学段数学综合实践作业设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