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创业”为导向的大学生信用管理教育策略研究

作者

崔洪雷 严佳静 陈佳慧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宁波 315100

基金项目: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以“创业”为导向的大学生信用管理高校教育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1YZD013);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高校创业支持体系构建研究——以“创业信用”评价为基础(项目编号:2022SCG224)。

摘  要:本研究基于对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个人信用的多维度分析,探讨了其在信用管理行为、认知及情感反应上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大学生整体在信用管理行为上较为积极,但女生在信用认知与行为管理方面表现出更高的主动性,而来自有创业者家庭背景的学生在面对信用波动时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差异化的信用管理教育策略,以支持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建议通过设置基础信用管理课程、强化情感调节与心理韧性训练、并结合实践模拟与情境演练,帮助学生提升信用管理能力。尤其应针对不同家庭背景和性别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与反馈,以更好地满足其多样化需求。

关键词:创业信用管理、大学生信用行为、创业融资策略、创新创业教育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明确提出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并特别强调对青年群体创新创业活动的关注与支持。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投身于创业浪潮,但在享受政策红利的同时,大学生们在创业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如社会经验不足、融资渠道有限以及社会资源匮乏等问题,这些因素显著影响了其创业成功率。

在此背景下,个人信用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逐渐在大学生创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个人信用的提升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扩大融资渠道,缓解资金短缺的困境,还能在商业合作中赢得更多的信任,增强其社会资本(Zhang et al., 2020)。因此,深入探讨个人信用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相关研究的发展

(一)创业信用的作用和内涵

现有研究表明,个人信用在商业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融资、建立商业合作以及提升社会评价等方面(Mael & Ashforth, 1992;Smidts 等, 2001)。在创业领域,良好的个人信用被视为创业者赢得投资者信任的关键因素之一,特别是在企业初创阶段,信用良好的创业者更容易获得资金支持(李伟, 2022)。创业信用被定义为创业者基于其个人行为和企业运营所建立的信用记录与信誉度(Ellemers et al., 1999)。创业信用不仅包括创业者在资金使用、合同履行等方面的诚信行为,还涉及其在与客户、投资者、合作伙伴等互动中建立与维持信任的能力。已有研究表明,创业信用的建立和维护对于创业者获取资源、赢得市场信任以及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Beltrame et al., 2023; Ma et al., 2020)。

(二)社会认同理论框架和测量模型

社会认同理论主要探讨个体如何通过所属群体对其自我认知产生影响。Tajfel和Turner(1979)指出,当个体成为某一群体的成员时,会对群体产生归属感,并由此构建积极的自我概念。社会认同不仅指个人在社会互动中的角色定位,还包括个体对群体特征的认同、归类、比较与维护(Tajfel & Turner, 1986)。研究表明,社会认同在多个领域影响个体的行为决策,例如职业选择(Akerlof & Kranton,2000)、教育选择(Akerlof & Kranton,2002)、合作行为(Tan & Bolle,2007)、消费行为(Lunt & Liyingstone,1992)、以及价值观及信仰(Somers,1994)。社会认同理论指出,个体不仅追求个人认同,还渴望获得积极的社会认同;当这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个体可能会经历社会认同威胁(Tajfel & Turner, 1986)。基于该理论,创业者通过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信用,不仅能够增强其个人在创业群体中的认同感,还能够在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中获得支持,从而对其创业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在社会认同的测量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多种理论模型,以深化对个体认同过程的分析。这些模型通过对不同维度的划分,系统地揭示了个体在群体中的认同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较早出现的双维度模型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Karasawa(1991)提出,认知维度主要衡量个体对自身与群体关系的理解和定位,例如创业者如何理解自己在群体中的角色;情感维度则衡量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和情感反应,尤其是在面对挑战或压力时。随着理论的不断深化与完善发展,三维度模型逐渐成为主流。Ellemers等(1999)提出的三维度框架,包括认知、评价和情感维度,广泛应用于多个研究领域。认知维度评估个体对群体特征和行为倾向的理解;评价维度侧重于个体对群体的正面或负面评价,尤其是在创业群体中对信用管理的看法;情感维度则衡量个体在与群体互动中产生的情感反应。这一模型不仅有助于评估创业者如何看待信用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还能揭示创业者在面对信用风险时如何进行决策和自我管理。进一步扩展的三维度模型(Dick et al., 2004)将行为维度纳入其中,使研究更加全面。行为维度侧重考察创业者在实际行动中的信用表现,例如是否遵守合同、按时履约等。通过整合认知、情感和行为因素,这一模型能够帮助研究者理解个体的信用管理如何影响其实际创业行为。

综上所述,社会认同理论为探讨创业信用的建立与维护提供了理论基础。信用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创业者在商业活动中赢得信任,还能够促进其在社会群体中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增强创业成功的可能性。现有研究已经表明,个人信用在创业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而社会认同理论通过认知、评价和情感等多维度,揭示了个体在群体中的自我定位及自我管理形成的过程。该理论框架有助于大学生创业者理解信用在资源获取和市场信任中的重要性,增强其应对信用挑战的能力。因此,社会认同理论不仅探讨了个体对群体归属感对自我认知的影响,还为理解创业者在不同情境下的信用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基于认知、评价和情感三维度的问卷结果,旨在通过系统分析探讨创业者个人信用对创业资本的影响,并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

研究选取了宁波市某高校的三、四年级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受访大学生的信用认知、情感反应和行为倾向,以揭示个人信用在大学生创业中的可能作用。针对230名本科生进行调查,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28份,有效回收率为99.13%。在调查对象中,男性占25.37%,女性占74.63%;有创业家庭背景的学生占34.33%,无创业背景的学生占65.67%。为确保问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研究首先对30名学生进行小范围预调查,收集反馈意见并据此优化问卷内容,提升问卷在维度区分、题项一致性和设计科学性方面的表现。

(二)问卷设计

本研究的问卷设计基于社会认同理论框架,分为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旨在评估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对个人信用的态度及行为表现。每个维度包含若干题项,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进行评分(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以量化受访大学生在各维度上的表现。

1.认知维度:该维度评估受访者对个人信用在创业中的认知与理解,主要涉及信用在获取融资、赢得客户信任及建立商业合作中的作用。题项例如:“我认为个人信用能够弥补创业初期经验和资源的不足。”

2.情感维度:情感维度关注受访者在信用问题上的情感反应,包括当信用受质疑时的焦虑感、以及对依赖信用进行合作的情感体验。题项例如:“依靠人脉关系而非个人信用让我感到更加安全和自信。”

3.行为维度:行为维度主要考察受访者在实际创业过程中与信用相关的行为表现,着重分析其是否采取措施提升个人信用。题项例如:“我会积极采取措施提升个人信用,如按时还款等。”

三、数据分析和研究结论

(一)信效度分析

1. 信度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软件对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进行Cronbach's Alpha信度分析。结果显示,整体量表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809,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测量误差较小,各维度之间的内部一致性良好。具体而言,行为维度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850,显示出较高的内部一致性,说明该维度能够有效测量大学生个人信用相关的行为表现。情感维度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657,虽略低于其他维度,但仍在可接受范围内,表明该维度能够较好地衡量个体对信用问题的情感反应。认知维度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791,显示出良好的内部一致性,能够准确评估个体对创业信用的认知与自我归类。整体而言,量表的信度指标显示出较高的测量质量,能够为后续分析提供坚实的基础。

2. 效度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量表的结构效度,进行了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首先,KMO取样适切性量数为0.851,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度检验结果显示,近似卡方值为489.297,自由度为45,P值小于0.001,表明变量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适合进一步进行因子分析。之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通过最大方差正交旋转,对量表的题项进行因子分析。最终筛选出8个题项,归属于三个主成分。这三个因子分别对应个人信用的行为、情感和认知维度,解释了量表的结构效度。

综上所述,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良好的结构效度,能够为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个人信用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测量工具,也表明该问卷在反映大学生对于创业信用的实际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与准确性。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1. 总体概况

(1)行为维度:受访学生普遍表现出较强的信用管理意识,其中几个关键行为得分较高:按时还款、在消费时会考虑消费行为对个人信用影响,得分集中在5分,表明大多数学生在个人信用管理上表现较为积极,也在日常消费中考虑信用影响。

(2)认知维度:受访学生对个人信用与创业成功的关系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比如大部分学生认为良好的信用状况可以帮助建立强大的商业合作关系、多数学生相信良好的信用能够在创业初期帮助弥补经验和资源的不足,得分集中于4-5分。

(3)情感维度:该维度上,受访学生的反馈较为多样,比如,只有部分学生对依赖人脉关系而非信用感到更安全,得分较为分散,2-5分不等,表明在情感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对于“即使信用一般也不会感到不安”的选项,整体得分较低,表明大多数学生对个人信用状况具有关注度。

2. 性别和家庭影响的差异性结果

(1)性别差异

第一,行为维度。行为维度题项的得分,性别差异不显著。整体看,分数都集中于4-5分之间。但比较而言,女生在行为维度上的得分普遍更高,尤其是在“积极采取措施提升个人信用”(均分5分)和“日常消费时考虑信用记录影响”(均分5分)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表明她们倾向于更积极地管理个人信用。

第二,认知维度。女生对个人信用的认知较为积极,认为个人信用能够弥补创业初期的经验和资源不足(5分),并相信信用状况显著影响创业者在行业内的声誉(5分)。特别是,男生对于信用影响行业声誉的看法相对较低,表明对于“信用影响行业声誉”的认同度较低,可能源于他们对创业中的信用风险感知较弱,更倾向于依赖人脉和技术能力来赢得行业声誉。

第三,情感维度。对于“依靠人脉关系而非个人信用让我感到更加安全和自信”的题项中,女生和男生都表现出较高的得分,表明无论性别如何,大学生普遍重视社会资本的作用。但对于“信用一般时是否感到不安”的得分,男女生有明显差异,反映出可能男生更容易将信用问题与潜在的失败进行联系,潜在的不确定性会使他们产生一些信用焦虑,而女生信用普遍具有一定的稳健性,短期变化也不会引发不安。

(2)家庭因素差异(是否有创业者)

第一,行为维度。根据问卷结果,无论是否有创业者的家庭背景,大学生在信用管理行为维度上的表现都较为积极。特别是在按时还款和参与相关培训活动方面表现出高度一致性,基本都集中在5分。这一结果表明“创业者是否存在”的这一家庭背景因素在大学生信用行为上并未带来显著差异,所有学生都表现出较强的信用行为意识,个人信用管理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第二,认知维度。问卷结果显示,认知维度的整体分数较高,表明学生普遍认为个人信用在创业中具有重要性。但有创业者家庭的学生在“个人信用在弥补创业初期资源和经验不足方面的重要性”题项上,得分比没有创业者的家庭的学生更低(均分4分 vs. 5分),表明相比之下,有创业者家庭的学生可能基于其家庭中的创业经验,对创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更现实的认知,因此在信用弥补资源和经验不足方面持较为审慎的态度。

第三,情感维度。问卷结果表明,有创业者家庭的学生在情感维度上的得分明显较低,特别是在“即使个人信用一般也不会感到不安”这一项,均分仅为1分,表明这些学生在面对信用问题时容易出现较强的焦虑感。然而,他们在依赖人脉关系时表现出相对自信(均分4分),显示出他们更依赖于社交资本来弥补信用方面的不足。家庭背景在情感维度上产生了显著差异,这与有创业者家庭的学生可能更早接触到创业中的实际挑战和压力。他们的父母或家人在创业过程中,可能多次经历过信用波动带来的实际问题(如融资困难、现金流紧张、合作伙伴信任问题等)。因此,这些学生可能比其他学生更清楚信用在创业中的关键作用,导致他们对信用波动的敏感度更高,并且在信用一般时会产生较强的焦虑感。

四、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创业个人信用的多维度分析,揭示了学生在信用行为、认知及情感反应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大学生在信用管理行为上普遍表现积极,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信用认知和情感反应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有创业者家庭背景的学生,在面对信用波动时更容易产生焦虑。

基于此,高校创业教育应实施差异化的信用管理教学,以更有效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首先,应设置涵盖信用评分构成、信用维护策略及信用危机应对等核心内容的信用管理课程,确保学生具备基础的信用管理能力。其次,应将情感调节和心理韧性训练纳入课程,增强学生在面对压力时的应对能力,帮助他们掌握信用修复策略,尤其是在信用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利用社交资源。最后,应通过实践模拟与情境演练,提升学生在真实创业情境下应对信用波动的能力,增强其决策力与情感调节能力。通过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创业场景,结合个性化的辅导与反馈,可以确保具有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获得更具针对性的学习体验和实际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Dick, R. V., Wagner, U., Stellmacher, J., & Christ, O. (2004). The utility of a broader conceptu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Which aspects really matter?.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77(2), 171-191.

2.George, J. M., & Jones, G. R. (1983). Organizational spontaneity in organization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30(2), 153-178.

3.Karasawa, M. (1991). Towards an assessment of social identity: The structure of group identification and its effects on in-group evaluation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0(4), 293-307.

4.Mael, F., & Ashforth, B. E. (1992). Alumni and their alma mater: A partial test of the reformulated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3(2), 103-123.

5.Smidts, A., Pruyn, A. T. H., & Van Riel, C. B. M. (2001). The impact of employee communication and perceived external prestige on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4(5), 1051-1062.

6.陈建军 (2023). 信用体系建设与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研究. 经济与管理研究.

7.郭静静 (2008). 组织认同的四维度研究:积极评价、情感归属与行为表现. 心理科学, 31(4), 320-328.

8.刘明远 (2022). 大学生信用体系建设与创业影响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

9.刘钊 (2009). 组织认同的形成机制与测量. 管理学报, 6(1), 72-79.

10.李伟 (2022). 信用管理与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关系. 中国青年研究.

11.王强 (2022). 个人信用与创业成功的关系: 基于大学生群体的研究. 创新与创业管理.

12.赵华 (2023). 信用体系建设与大学生创业支持机制研究. 创业创新.

13.张伟, 李阳 (2019). 信用在创业融资中的作用及影响. 金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