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煤矿智能化生产中的人员精准定位技术

作者

刘宇翔 刘晨晨 姚路朋 范增产

鄂尔多斯永煤矿业有限公司 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200

摘要:煤矿智能化生产中的人员精准定位技术是提高矿井安全性和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当前人员精准定位技术的现状,指出其在部分煤矿的初步应用已取得积极效果,尤其在安全预警和应急救援方面展现了潜力。,探讨了影响定位精度的环境因素,如信号反射和多径效应,以及系统稳定性和信号传输所面临的困境,包括设备耐用性要求和通信网络中断问题。结合这些问题,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强调通过多技术融合和智能化改进来提升系统性能,为煤矿行业的安全生产提供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煤矿智能化;人员精准定位;信号精度;系统稳定性

煤矿行业一直以来面临着较高的安全风险,井下作业环境复杂且多变,传统的安全管理措施难以有效应对突发状况。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为煤矿智能化生产提供了新思路。人员精准定位技术作为保障矿井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逐步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实时跟踪和管理工人位置,这项技术大幅提升了矿井应急响应能力和生产效率。复杂的井下环境对精准定位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提出了严峻考验,信号干扰、设备耐用性和传输延迟等问题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本文将对煤矿人员精准定位技术的现状、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入分析,以推动矿山安全生产的智能化升级。

1、煤矿人员精准定位技术的现状与应用背景

煤矿智能化生产已经步入蓬勃发展的阶段,凭借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支持,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正在助力提升矿井作业的安全性和效率。人员精准定位技术作为智能化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已在部分矿井中初步实施并展示出成效。然而,井下作业环境往往充满不确定性,巷道结构复杂多变,再加上采矿设备的干扰和环境因素的限制,传统的人员管理方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例如,矿区管理者很难随时掌握每位工人的确切位置,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不仅会延误应急处理速度,还可能让危险因素迅速升级。人员精准定位技术为日常安全管理和突发事件响应提供了可靠保障。特别是,定位技术通过实时追踪工人动态位置,为安全预警提供了坚实基础。一旦发生异常情况,管理系统可以迅速识别可能受到影响的区域和人员分布,确保及时采取必要的救援措施。这种技术在提高整体工作效率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准确了解工人的作业范围和位置分布,帮助矿区合理调度资源,优化生产流程。可以说,人员精准定位技术为煤矿安全与效率的双重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并逐渐成为行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2、煤矿人员精准定位技术的主要挑战

2.1 复杂环境下的定位精度问题

煤矿井下环境的复杂性无疑是影响人员精准定位技术的一大难点。巷道分布错综复杂,且宽度与高度变化不定,这让无线信号的传播变得极为不稳定。信号往往会因为巷道壁的阻挡而发生反射,形成多径效应,使接收端接收到多个相位不同的信号,进而导致定位数据的混乱。特别是在深井区域或多层交错的巷道系统中,这种多径效应会变得更加明显,信号的衰减和反射严重降低了定位精度。此外,井下还有多种设备在运行,它们所产生的电磁干扰也进一步降低了信号质量,使得定位系统难以提供精确的实时位置反馈。这种问题直接影响到安全管理的及时性和可靠性。例如,当矿井内发生紧急状况时,无法精准定位每位工人的位置会延误救援响应,增大安全风险。因此,针对这种精度下降的问题,未来需要更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和环境适应算法来优化数据,以便在复杂环境中提高定位精确度。

2.2 系统稳定性与信号传输的难题

煤矿井下不仅结构复杂,环境也十分恶劣,高温、高湿和粉尘常常对设备的性能提出严峻考验。定位系统必须具备高度的耐用性,能够经受住极端条件的长期考验。定位设备的外壳需要具备防水、防爆和抗冲击功能,以适应井下的高压环境,但这种坚固性要求往往会增加设备成本,限制了大规模部署。煤矿巷道内信号传输距离较长,通信路径蜿蜒曲折,信号容易被巷道壁削弱,甚至完全阻挡。传统的通信方式难以保障数据的实时性和传输质量,尤其是在出现障碍物或信号覆盖盲区时,数据传输中断的问题会显得尤为突出。这种传输难题对整个定位系统的稳定性形成了巨大压力,如何建立一个更稳固且抗干扰能力更强的通信网络,成为系统设计中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尤其是在应急场景下,信号传输的不稳定性可能会影响救援信息的传递,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提升通信网络的健壮性和优化设备抗干扰设计,显得尤为迫切。

3、煤矿人员精准定位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望未来,煤矿人员精准定位技术有着广阔的升级和优化空间,逐渐呈现出多技术融合和智能化趋势。一种重要的方向是融合多种定位技术,以实现更高的精确度和稳定性。例如,超宽带(UWB)技术以其高精度和抗干扰能力备受青睐,而无线射频识别(RFID)与惯性导航系统(INS)的结合则有助于在信号盲区或恶劣环境中持续跟踪人员位置。通过这种多技术组合,系统可以更有效地应对复杂的井下环境,弥补单一技术的不足。同时,智能化管理和大数据分析的结合也在推动人员定位技术向更加智能和综合的方向发展。定位系统不仅可以采集和记录人员实时位置数据,还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分析,预测潜在风险,并优化资源分配。例如,基于历史位置数据的智能算法能够识别作业中的异常行为,并提供实时预警。这种智能化功能显著增强了矿井的安全防护和应急响应能力。此外,开发更高效的电池技术和能量管理系统,延长设备的工作时间,将极大降低维护成本并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尤其是,设备的耐久性和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改进,可以让定位系统在更严苛的条件下依然发挥其功能。归根结底,人员精准定位技术的未来发展不仅要依赖技术上的不断创新,更需要与智能化管理系统深度融合。通过持续改进和创新,煤矿行业将在安全与效率提升上取得更多突破,为智能化矿井建设铺平道路。

4、结论

煤矿智能化生产中的人员精准定位技术在保障矿井安全和提升管理效率方面展现了重要价值。尽管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效,但井下复杂环境对定位精度和系统稳定性带来了严峻考验,信号反射、多径效应、环境干扰等问题依然突出。设备的耐用性和信号传输的连续性也是制约系统进一步优化的关键因素。通过多技术融合、精度优化以及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深度结合,定位技术有望更好地应对复杂环境的需求,提供更精准、稳定的服务。加强对设备的耐用性改进与网络架构优化,也推动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提升。

参考文献:

[1]胡青松,孟春蕾,李世银,等.矿井无人驾驶环境感知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J].工矿自动化,2023,49(06):128-140.

[2]王国庆,赵鑫,杨春雨,等.煤矿地下空间定位技术研究进展[J].工程科学学报,2024,46(10):1713-1727.

[3]李首滨.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煤矿智能一体化管控平台[J].智能矿山,2022,3(04):2-11.

[4]赵群.基于GIS一张图的煤矿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4,(01):163-165.

[5]马瑞鹏,王印凯.大数据驱动下智慧采煤技术革新与提高煤矿生产研究进展[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4,14(08):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