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管理与预结算调整
周亚
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探讨了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管理与预结算调整的重要性及现状问题。针对管理体系不完善、风险识别与评估手段局限、预结算调整机制缺陷等挑战,提出了构建科学风险防控体系、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全过程动态预结算管理等提升策略。同时,分析了预结算调整的原因,包括外部市场环境波动、项目设计变更、施工期间意外情况和项目管理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整方案,如建立科学动态调整机制、基于风险的预算编制、与项目管理融合及构建透明决策流程等。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管理;预结算调整;动态机制;风险防控
引言:
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管理与预结算调整是确保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环节。当前,由于管理体系不完善、风险识别与评估手段局限以及预结算调整机制缺陷等问题,导致项目成本超支、进度延误和质量受损。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提升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水平,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结算,以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通过深入分析现状问题和提出针对性策略,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一、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管理体系的不完善是当前的一大挑战。许多项目管理团队缺乏系统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导致风险识别、评估与应对措施的执行不力。这不仅增加了项目成本、提高了工程实施难度,还可能对项目进度和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没有明确的风险责任人,使得风险应对责任分散,难以形成及时有效的应对策略。此外,风险管理与项目其他环节的融合程度不足,导致风险防控措施无法贯穿项目始终。风险识别与评估手段相对局限。传统的风险评估方法往往基于历史数据和专家经验,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新兴技术的挑战,这些方法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受到质疑。例如,难以预测新型材料的市场波动,或对新技术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难以进行准确评估。这使得造价预估常常偏差较大,不能满足精细化管理的要求。预算调整机制的缺陷也困扰着行业。许多项目采用静态预算管理模式,缺乏应对市场波动和项目变更的灵活性。当遇到原材价格波动、政策法规变化或施工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时,现有的预算调整机制往往无法及时调整,从而导致成本超支。此外,预算调整的决策过程往往缺乏透明度,缺乏与利益相关方的有效沟通,可能导致不必要的争议。
二、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提升策略
构建科学的造价风险防控体系是提升风险管理的第一步。这包括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级管理层的风险管理责任,如设立风险管理部门,配备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同时强调风险管理与项目其他环节的集成,确保风险管理策略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得到贯彻执行。此外,制定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的标准流程,形成一套系统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提升造价风险管理的关键。大数据分析能够对历史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揭示风险的潜在模式和趋势,从而提供更具前瞻性的风险预测。人工智能则可以实现风险的实时监控和智能预警,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风险。通过数据集成和算法模型,可以预测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波动,及时为预算调整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使用项目管理软件,可以实现多方风险信息的实时共享,提升风险管理的效率和决策质量。实施全过程、动态的预结算管理是风险管理提升的另一个重要策略。这要求预算不仅仅是项目启动时的固定数额,而应该是随着项目进度和市场变化进行调整的灵活机制。通过滚动预算和预测,项目团队可以定期根据最新的市场信息调整预算,确保成本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同时,采用基于风险的预算编制方法,将可能的风险因素纳入预算,为应对不确定性风险提供经济保障。此外,建立透明的预结算调整决策流程,与利益相关方进行充分沟通,能够减少不必要的争议,提高预结算调整的执行效率。培养风险管理文化是提升造价风险管理水平的内在动力。这包括在项目团队中倡导风险管理意识,让所有成员都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定期的风险管理培训使其具备基本的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提升员工的风险管理知识和技能,鼓励团队成员参与风险识别和应对,形成风险管理的团队合作氛围。
三、建筑工程预结算的调整
3.1 预结算调整的原因
外部市场环境的波动是预结算调整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建筑工程中,材料价格的波动、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政策法规的调整以及经济景气度的起伏,都可能直接导致工程造价的浮动。当经济过热时,建筑材料需求旺盛,价格可能迅猛上涨,而政策调整如环保标准的提高,可能会使得某些材料成本飙升。这些外部因素的不确定性使得预算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做到完全准确,进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项目设计的变更也是预结算调整的常见原因,设计阶段是造价估算的基础,但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设计修改,这些变更可能源于技术进步、业主需求变动、或是在施工中发现的地质条件与初步设计不符等情况。因此,预结算需要随着设计的调整而相应地进行增减。施工期间的意外情况和风险事件也是预结算调整的触发点。例如自然灾害、技术难题、地下情况复杂可能影响到材料供应导致工程延期、增加额外成本。风险预防和转移策略虽然有助于减轻这些影响,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无法完全避免。项目管理的不足也是预结算调整的内在驱动力。计划不周、执行不力、沟通不畅等管理问题可能导致成本超出预期。例如施工计划的延误可能导致人工和设备成本的增加,而供应链管理的疏忽可能导致材料供应中断,进一步推高成本。总承包单位要平衡工程设计、方案实现、工程质量要求间的关系,到了竣工结算阶段,很多施工环节已经与最初的设计方案相差甚远,原计划的预算并不能很好地实现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这样就会导致预算成为一种形式化工作。
3.2 预结算调整的方案
建立动态预结算调整机制,这是预结算管理的核心。该机制应基于定期的市场研究和项目进度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和应对任何可能影响成本的变更。例如可以采用滚动预算技术,定期或定节点对市场信息对预算进行更新,确保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始终与现实情况保持同步。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关键成本因素进行实时监控和预测,以便在风险发生前进行调整。构建基于风险的预算编制方式,在项目初期,通过风险评估,识别出可能影响项目成本的关键风险,如材料价格波动、政策法规变化、技术难题等,为其预留一定的预算余量形成一个更为包容的成本估算。这有助于在风险实际发生时,预结算能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调整,减轻其对项目经济状况的冲击。预结算调整应与项目管理的其他环节紧密融合。例如在设计阶段将预结算调整的考量纳入设计选择中,寻求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降低工程成本。在施工阶段及时评估施工进度与成本的关系,如果出现偏差,可以立即进行施工方法、材料选择或工作流程的调整,以控制成本。在竣工结算阶段,结合工程预算的具体实施过程对导致预算变化的原因进行总结,不断提升建筑企业工程预结算的水平。构建透明的预结算调整决策流程,确保所有相关方都对预结算调整有清晰的理解,降低争议。这包括与业主、承包商、供应商等进行充分的沟通,解释预结算调整的必要性,以及调整的具体方案和可能的影响,从而获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同时,通过法律咨询,确保预结算调整的合法性,避免因合同条款冲突导致的风险。实施预结算调整时,还应有充分的应急资金储备,以应对突发的财务需求。项目管理团队应考虑到可能出现的不可预见成本,设置一个合理的应急预算,以保障项目在关键时刻的稳定运行。
结束语:
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管理与预结算调整是项目成功的关键。面对诸多挑战,构建科学的风险防控体系、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动态预结算管理至关重要。同时,需深入分析预结算调整原因,制定针对性调整方案,确保项目成本控制与经济效益。通过不断优化风险管理和预结算调整策略,建筑工程项目将能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文斌.对预决算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的问题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32):174-175.
[2]颜雅慧.预决算工程造价的全过程控制与管理[J].住宅与房地产,2019(15):146.
[3]郭换莲.建筑工程预决算审计与编制[J].四川水泥,2020(1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