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项目安全生产风险评估与防控策略
郭晓栋
宁夏含光新能源有限公司
摘要:新能源项目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对于预防事故、提升设备稳定运行、保障项目可持续发展及提升企业风险管理能力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新能源项目面临的技术、操作、环境及管理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策略,包括加强技术风险防控、管理风险防控、个体防护风险防控和环境风险防控,以确保新能源项目的安全生产。
关键词:新能源项目;安全生产;风险评估;风险防控;技术风险;管理风险;环境风险
一、新能源项目安全生产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通过系统地识别和分析风险,项目团队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危险源,制定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防控措施,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风险评估有助于提升设备的稳定运行。通过全面且细致的风险评估,我们可以识别设备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维护或升级,确保设备在各种情况下都能稳定、高效地运行。风险评估是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项目生命周期中,持续的风险评估和管理能够确保项目在遇到新的挑战和技术变革时,能够及时调整策略,适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从而确保项目的长期稳定和成功。风险评估还有助于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通过定期的风险评估,企业可以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提升全员对危险的识别和应对能力。同时,风险评估的流程和结果也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帮助管理层做出更加明智、负责任的决策。
二、新能源项目安全生产主要风险类型及成因
技术风险主要源于新能源项目的创新性与复杂性。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引入可能导致设备性能不稳定,故障率高、检修维护不到位、人员安全防控不到位等,如光伏组件的光伏组件热斑效应、风机叶片的新材料投入、风机塔筒的钢塔筒与混塔式结构差异、电化学储能电站电池管理系统故障等。此外,由于新能源设备的生命周期内可能涉及使用设备与器具的频繁更新维护,技术风险还包括设备的兼容性问题、技术更新换代导致的废弃设备处理等。这些技术风险往往源自设备更新迭代损失、设计缺陷、原材料质量、生产工艺乃至后期维护不当。操作风险主要来自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包括“三违”现象的发生、管理上的防控漏洞、设备自身的运行差异化与周围环境对设备的影响等。如充电设施的操作错误可能引发火灾,储能电站的操作不当可能导致过热或短路,发生“热失控”。操作风险的成因还包括培训不足、员工工作压力过高、疲劳作业以及工作环境不佳等。环境风险主要涉及新能源设施与周边环境的相互作用。这些风险常常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项目与环境的互动方式紧密相关。管理风险则涵盖了决策制定、制度执行、信息传递等环节。不完善的项目规划可能导致设备选型不当、安全预算不足;监管缺失可能导致风险监控不足,事故应对不及时;信息沟通不畅可能导致决策失误,影响风险控制效果。
三、新能源项目安全生产风险防控策略
3.1 加强技术风险防控
项目团队需要建立一套全面的技术风险管理机制,这包括对项目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定期审查,确保其符合行业标准和最佳实践。例如,采用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BMS)确保电池的稳定运行,通过热管理系统防止过热现象,以及利用智能诊断工具实时监控设备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持续改进设备的性能和安全性。这可能包括开发更高效的光伏材料,提高风力发电机的抗风能力,以及研发新型的储能技术,如固态电池或锂硫电池,以降低设备故障率。在设备选型和采购阶段,应严格把控质量,选择经过权威机构认证的优质产品。对于设备的维护和更新,制定科学有效的的维护计划,定期进行设备性能检测,确保设备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同时,建立失效模型,预测设备可能的故障,提前进行预防性维护。此外,通过内外部技术交流、研讨,提升团队的整体技术水平,增强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建立技术风险的应急响应机制,包括在设备故障时的快速修复方案、技术问题的专家咨询机制以及技术风险的整体应对策略。通过模拟演练,不断优化这些预案,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将风险降低到最低。
3.2 加强管理风险防控
强化合规管理,确保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始终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这包括但不限于安全生产法规、环境保护法规、信息安全标准等。定期进行合规审查,发现并纠正可能存在的合规风险,预防因违规操作导致的事故。优化工作流程,通过标准化、流程化的方式,减少人为错误的可能性。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明确每个环节的作业标准和操作流程,降低操作失误率。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如项目管理软件,实现流程的可视化和自动化,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员工素质与技能培训,构建学习型组织。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强化安全意识,确保员工了解并能够遵守操作规程。同时,提供持续的职业发展机会,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增强他们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强化信息沟通,确保决策信息的准确传递。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如定期的团队会议、工作汇报、信息共享平台等,促进不同部门间的信息流动,确保决策者能够及时获取到关键信息,做出正确决策。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应急预案应覆盖各种可能的事故场景,明确各岗位的应急职责,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响应,减少事故损失。通过模拟演练,检验预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持续改进,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3个体防护风险防控
落实执行个体防护风险防控,确保个人安全、降低职业健康风险。主要包括加强劳动保护用品、工器具的配备与使用,根据不同的生产作业场所可能涉及的对人员风险的差异化,配置符合现场实际的劳动防护用品与工器具,如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绝缘靴、正压式呼吸器、防尘口罩、防坠器、洗眼器等。强化人员设备的熟识度并能够正确配备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与相适应的工器具,通过强化人员对现场设备设施的使用和操作培训,规范人员作业行为的同时配备与作业条件和环境相适应的安全防护用品,确保人员作业安全。建立完善的人员信息档案,掌握人员从业经历与职业健康状况、参与生产培训、教育与职业安全行为的全信息,通过详细的档案信息掌握并调整人员工作内容与必要的强化教育等,从而避免乃至杜绝发生人身伤亡事故或产生职业病。
3.4 加强环境风险防控
项目规划阶段应进行详尽的环境影响评估(EIA),识别可能的环境风险,包括废物处理、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这有助于在项目初期就确定环保措施,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例如,合理布局光伏电站,避免对敏感生态区域造成破坏;选择对土壤污染风险较低的储能技术,如液流电池。实施环境友好型设计,如在风电场选址时,充分考虑鸟类迁徙路线,减少对野生生物的干扰;在水电站设计中,设置鱼类过坝设施,保护水生生物。此外,利用先进的污染控制技术,如高效过滤和活性炭吸附,减少废气和废水排放。在项目运营阶段,建立严格的环境监测系统,定期检测空气、水质、土壤质量,确保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标准。对可能的泄漏事件,如氢气泄漏,应制定快速响应机制,防止其扩散,影响周边环境。同时,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应对可能发生的环境灾害,如洪水、火灾等,确保能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降低损失。开展环境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确保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能够遵循环保规程,有效防止因人为因素导致的环境风险。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选择环境友好型的供应商,确保项目使用的材料和设备符合环保标准。鼓励使用可回收材料,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并进行有效回收与处置。在项目退役阶段,制定环境恢复计划,对设施拆除后的场地进行适当修复,恢复原生生态系统,减少持久性环境影响。
结束语:
新能源项目的安全生产风险评估与防控是确保项目成功、人员安全及环境可持续的关键。通过全面识别风险、制定针对性策略并持续优化,可以显著提升项目的稳定性和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管理的日益完善,新能源项目将在更加安全、高效的环境中蓬勃发展,为社会的绿色转型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黄雅婷.新能源企业安全生产现和安全管理措施探讨[J].华东科技:综合,2020(4).
[2]张伟,李明,王丽.新能源项目施工风险管理研究[J].工程管理与实践,2019,37(3):56-60.
[3]李强,马亚琴,王建国.新能源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措施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8,14(6):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