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拓宽工程中的基础处理与沉降控制
许翔翔
南京南部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在高速公路拓宽工程中,基础处理与沉降控制是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随着交通流量的不断增加,现有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已无法满足需求,拓宽工程应运而生。然而,由于高速公路的土壤条件、交通荷载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基础处理和沉降控制面临诸多挑战。有效的基础处理能够提高土壤的承载力,减少沉降对道路结构的影响,从而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本文将探讨高速公路拓宽工程中基础处理的主要技术和方法,同时,分析沉降监测与控制的措施,旨在为高速公路拓宽工程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以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和长期稳定运行。
关键词:高速公路;拓宽工程;基础处理;沉降控制
1 高速公路拓宽工程中的基础处理方法
1.1 地基加固
地基加固是提升土壤承载力和稳定性的重要措施,常用的方法包括深层搅拌法、静压桩和注浆加固等。深层搅拌法通过机械设备在土层中进行搅拌,将水泥浆、石灰浆等固化材料与原土充分混合,形成具有高强度的加固体,能有效提高土壤的抗剪强度和压缩模量,减少沉降。根据相关标准,深层搅拌桩的直径一般在600-1200mm,间距可设定为1.5-3倍桩径,具体参数需依据现场土层情况进行优化。静压桩通过将预制桩静压入土中,形成承载结构,适用于软土地基。根据施工经验,静压桩的承载力通常在150-200kN/桩,而对于较软土层,建议采用桩基直径不小于400mm,以提高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注浆加固则通过将高压水泥浆注入土体,填充土粒间隙,增强土体的整体性和抗压能力,其注浆压力一般控制在0.5-2MPa,注浆量需根据土体特性和目标强度进行合理设计。综合运用上述方法可实现良好的地基加固效果,为高速公路的拓宽提供坚实基础。
1.2 软土地基处理
在高速公路拓宽工程中,软土地基是影响结构安全的重要因素,其处理技术通常包括排水固结、土壤置换及地基加固等。排水固结法通过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降低土体孔隙水压力,促进土体固结,常见的排水间距为2-4米,排水时间依据土体特性而定。土壤置换则是将原软土挖除,换填具有良好工程性质的土壤,如砂土或碎石,建议填土厚度应不少于1.5m,并进行分层夯实,以防产生二次沉降。此外,采用预压法是另一有效策略,通过在土面施加预应力,促使土体提前沉降,常见预压时间为数月,具体时间依据沉降速率和土壤类型进行调整。软土处理的关键在于合理设计施工方案和监测沉降变化,以确保道路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1.3 复合地基技术
复合地基技术是针对复杂土层条件的一种有效处理方法,主要由桩基和周围土体共同承载。该技术采用桩-土共同作用,桩基的承载力可以大幅度提高,减少整体沉降。复合地基的设计通常需遵循国家相关标准,桩的类型可选用混凝土桩或钢桩,直径一般在300-800mm,桩距可依据具体荷载及土壤性质设定为2-3倍桩径。复合地基的施工过程包括桩基打设、填土和沉降监测等。填土的选择应优先考虑颗粒级配良好的砂石材料,其填筑厚度应控制在1-2m,以减少施工对土体的扰动。沉降监测方面,建议设置多点沉降观测,利用自动化监测系统实时记录沉降变化,确保桩基和土体的配合力良好。此外,复合地基还需考虑地震等外部荷载的影响,分析抗震设计参数,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1.4 旧路基与新路基衔接处理
在高速公路拓宽工程中,旧路基与新路基的衔接处理至关重要,确保二者的结合牢固且平滑,防止出现沉降差或变形。衔接处理的基本方法包括锚固、剖面调整及技术补强等。首先,在旧路基与新路基交接处,可采用锚固法,通过设置锚杆或锚索,将新旧路基牢固连接,增强整体稳定性。锚固的设计需确保其抗拉强度大于100kN,并进行适当的嵌固深度处理,以确保锚固有效。此外,旧路基的表面应进行剖面调整,通过铲平、补强等措施,消除旧路基的表面缺陷,使之适应新路基的结构要求。最后,技术补强可采用土工布或高强度合成材料,加固旧路基,提高其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该衔接工序的重点在于合理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水分和温度变化,以避免新旧结构接缝处的裂缝和沉降,从而保证高速公路拓宽工程的整体质量和使用安全。
2 拓宽工程中的沉降控制技术
2.1 分期加载法
分期加载法是一种有效控制沉降的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将施工荷载分阶段施加,逐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少整体沉降。此方法的核心在于根据土体的固结和变形特性,将荷载分为多个阶段施加。通常分为轻载和重载两个阶段。轻载阶段一般施加设计荷载的70%-80%,这一阶段的持续时间通常为数周到数月,以便土体充分固结,承载力逐步提升。该阶段的沉降监测尤为重要,需确保沉降速率在可接受范围内,通常建议不超过5mm/d。在轻载阶段结束后,方可进入重载阶段,此时加载至设计荷载的100%。为了确保整个过程的有效性,建议采用自动监测系统,实时记录沉降数据,以确保沉降控制的精准性和实时性。对于特殊土质条件,例如软土或膨胀土,分期加载法的具体加载强度与时间需要根据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调整,优化沉降控制效果,降低后续结构破坏的风险。以某高速公路拓宽工程为例,该工程位于软土地区,初步勘察显示地基承载力不足。为此,施工团队决定采用分期加载法进行沉降控制。项目开始时,施工方将设计荷载分为轻载和重载两阶段。在轻载阶段,首先施加70%的设计荷载(约800kPa),并保持该荷载持续4个月,以让土体充分固结。在此期间,设置了多处沉降监测点,通过水准仪和沉降板进行监测,实时记录沉降数据。监测结果显示,沉降速率在初期为4.5mm/d,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确保在可接受范围内。在轻载阶段结束后,沉降监测数据显示土体承载力已显著提高,沉降量稳定在30mm以内。施工方依据监测数据,决定进入重载阶段,将荷载提高至100%的设计值(约1142kPa)。在这一阶段,继续进行沉降监测,确保在整个重载过程中,沉降速率不超过6mm/d。实施分期加载法,整个地基的沉降控制有效,确保了高速公路的安全性和长期使用的稳定性。此案例清晰地展示了分期加载法在特殊土质条件下的应用及其技术细节,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2 预加载技术
预加载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沉降控制方法,旨在通过施加超载荷以促进土体的固结,提前处理潜在的沉降问题。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临时的超载荷,加速土体孔隙水的排出和固结过程,从而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预加载技术通常可分为静态预加载和动态预加载两种形式。静态预加载是在设计荷载基础上增加20%-30%的超载,这一过程需要根据土层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预加载的时间通常在数周至数月之间,以确保土体达到预期的固结度。针对软土地基,预加载的有效厚度通常控制在1.5-3m。这一厚度范围能够有效地传递荷载,促进周围土体的固结,显著提升地基承载能力。在实际应用中,预加载过程中的沉降监测至关重要,监测点的设置应涵盖整个施工区域,通常间距控制在20-30m,以获取全面的沉降数据。监测数据能够反映土体的固结状态,确保沉降在设计范围内,避免出现过大沉降或不均匀沉降问题。动态预加载技术则通过施加振动或冲击荷载,促进土体的快速固结。该方法适用于需要在短时间内提高承载力的场合,通常采用振动器、夯实机等设备来实现。动态预加载过程中,振动频率和幅度的选择至关重要,一般建议振动频率控制在20-50Hz,振动幅度为2-5mm。合理的振动参数能够有效提高土体的有效应力,加速孔隙水的排出,促进固结。动态预加载的实施需结合沉降监测,实时观察土体的反应,以便及时调整施加的荷载和振动参数。预加载技术的实施过程中,需特别注意荷载的分布和施加方式,以确保荷载均匀施加,避免集中荷载造成局部过大沉降。同时,应对施加后的沉降进行定期监测,确保土体在施加荷载后的沉降速率与设计预期相符。
2.3 差异沉降控制
差异沉降控制是高速公路拓宽工程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措施,旨在减小新旧路基之间的沉降差异,以防止结构裂缝和失稳。该过程的核心在于采用均匀填土、适度分层施工及柔性接缝等技术,以确保整体地基的稳定性。首先,填土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建议采用颗粒级配良好的土料,如碎石、砂土或改良土,这类材料能够提供更高的压实性能和抗变形能力。根据材料的颗粒组成,最佳颗粒直径范围应在0.5-10mm之间,以提高填土的排水性和密实性。在施工前,需进行土样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以确保其满足设计要求。其次,分层施工是差异沉降控制的关键环节。每层填土的厚度一般控制在20-30cm,施工时应采用机械压实设备,如振动压路机或夯实机,进行分层夯实。夯实的标准可依据《公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确保每层填土的干密度达到设计要求,通常不低于1.6g/cm³。在施工过程中,还需监测每层的沉降情况,确保填土在夯实后的稳定性。最后,柔性接缝的设置有助于缓解新旧路基之间的应力集中,降低裂缝发生的风险。接缝的设计需充分考虑到沉降速率及所用材料的特性,通常建议采用土工布或合成纤维材料,这些材料能够提供良好的延展性和抗拉强度。接缝宽度一般设计在5-10cm之间,以确保足够的变形能力。对于高沉降风险区域,柔性接缝的深度可设置为填土层的1/3至1/2,以有效吸收因沉降引起的应力变化。在监测方面,建议在施工前后设置多个沉降观测点,通常采用水准测量法或电子测量仪器,记录沉降变化数据。监测点的间距应根据地基特性和施工规模进行合理安排,一般控制在20-30米内。沉降监测频率应在施工初期为每周一次,逐步减少到每月一次,以便及时发现沉降异常,并进行调整。若监测数据表明沉降差异超过设计值,应立即采取措施,如调整填土材料或进行局部加固,确保工程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
2.4 监测与反馈控制
监测与反馈控制是确保高速公路拓宽工程沉降控制的关键环节。其主要包括沉降监测系统的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以及反馈调整策略。监测系统通常包括水准仪、沉降板和地基应变计等设备,能实时监测不同位置的沉降情况。根据国家相关标准,沉降监测点的设置应覆盖整个施工区域,间距一般控制在20-30m,以确保监测的全面性和代表性。数据收集后,通过专业软件进行沉降数据的分析与处理,生成沉降变化曲线,并与设计标准进行比对,实时反馈监测结果。如果发现沉降速率异常,需及时进行土体改良或荷载调整,以防止沉降失控。反馈控制的实施过程中,建议制定详细的响应机制,包括监测数据超标时的应急处理方案,确保在沉降控制过程中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最终,通过系统的监测与反馈控制,可以有效实现沉降的动态管理,确保高速公路拓宽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速公路拓宽工程的成功实施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基础处理与沉降控制技术。通过采用地基加固、软土地基处理、复合地基技术等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同时,分期加载、预加载、差异沉降控制等沉降控制技术,可以有效减小沉降风险,确保新旧路基之间的平滑过渡。此外,监测与反馈控制技术的应用,为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提供了保障。随着交通需求的不断增长,优化这些技术手段显得尤为重要。未来的研究与实践应着重于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以适应更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更高的工程标准,从而推动高速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的整体质量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保泉. 高速公路施工中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研究 [J]. 运输经理世界, 2024, (22): 44-46.
[2]胡庆龙,李力,丁啸宇. 铁路隧道浅埋下穿高速公路沉降控制技术研究 [J]. 运输经理世界, 2023, (25): 109-112.
[3]李强,王春晓.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高速公路路基沉降量预测研究 [J]. 建筑技术, 2023, 54 (07): 881-883.